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降低噪声还需讲些技术含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5:20 新民晚报

  本报连续报道噪声扰民问题后,不但引来市民广泛关注,还得到了专家的点评。昨天下午,专门研究环境噪声的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教授毛东兴告诉记者:其实只要在意识和技术上双管齐下,建筑工地噪声是可以轻一些的。

  高考期间投诉增多

  因为担心考生复习受影响,连日来一些读者向本报诉说受噪声困扰的痛苦。一位陈先生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支持上海的建设,我们支持世博会的顺利举行,所以我们也理解建筑工地上的噪声,但有些噪声似乎是可以避免的。”

  降噪培训还是空白

  毛东兴副教授是一位专门研究环境噪声的专家,他坦陈,目前上海建筑工地的噪声问题与国外先进观念和静噪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毛东兴去德国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建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噪声的法律法规,而上海的一些施工单位,有关噪声的法律、业务培训还是空白。

  举例来说,现在建筑工地上一线工人多为外来务工者,为了赶工程进度,他们往往“起早贪黑”,对国家有关施工噪声方面的法规不熟悉,有的工人对建筑专业知识又不甚了解,噪声由此产生。

  新老机器分贝悬殊

  毛东兴进一步指出,有些工地为了节约成本,采用老掉牙的机器设备施工,也容易产生噪声。如上海目前已普遍使用气压打桩机打桩,产生的噪声很小,但有的工地依然采用噪声很大的老机器打桩。再如浇注混凝土,如果在专门的场地拌好混凝土,再用混凝土罐装车运到施工地点,这样就能减轻噪声,但如果在施工现场用搅拌机拌混凝土,噪声就“连绵不绝”了。

  此外,目前国外的许多建筑工地已经开始使用新型的低噪声机器设备,而上海在这方面还几乎是空白。

  毛东兴认为,只要加强建筑单位和施工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禁止使用强噪设备,采用新静噪施工设备,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工地噪声是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轻的。

  本报记者金志刚王勤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