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学生”乞丐吃香喝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8:08 潇湘晨报

  

“大学生”乞丐吃香喝辣

  记者跟踪“丐帮”揭内幕 民警提醒市民应理性施舍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长沙市火车站对乞讨人员身份进行核实,在记者识破他们的骗术后,一乞讨人员阻止记者拍摄。实习生 鲁 皓 记者 朱辉峰 摄

  两名在长沙市火车站乞讨的“大学生”。像这样的场景在市内随处可见。

  在记者识破她们的骗术后,2位“女生”迅速离开。

  实习生 鲁 皓

  记者 朱辉峰 摄

  他们20岁左右,在长沙市区的繁华街头,伸出手向路人乞讨;他们的穿着打扮、身世背景十分“可怜”,很多行人为此纷纷慷慨解囊……近期,长沙街头出现了一些别样的乞讨者:自称是大学生没找到工作,需要钱回家……这一切既让人觉得可怜,又觉得有些可疑。

  对此,本报记者在对街头乞讨者进行3天调查后发现:他们并不贫困,每天晚上麻将相伴,乞讨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内部的“行规”非常严密……

  职业行乞冒充“大学生”

  “等讨到15元回湘阴的车费钱,我就可以买票回家。”在火车站站前广场,一个在那里行乞几个月的乞丐说。他穿着黑色T恤,蓝色牛仔裤,抱着一个书包坐在垫有报纸的路边,书包里一块海绵、几支粉笔、几张报纸,这就是他的全副行乞装备了。

  “他在这里行乞一个多月了,每天早上9点来,下午8点多就走了。”附近一名商贩告诉记者。

  这名来自湘阴的乞丐,自称毕业于湘潭某大学,24岁。他告诉记者,他毕业后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到处找工作,因自己学的是美术专业(经记者了解,此大学没有美术专业)不好找工作,前几天来到长沙后,身上惟一的10元钱也用完了,所以就不得不乞讨路费回家。

  这名行乞者的说法是否属实呢?记者暗中跟随该人进行了几天的调查,发现他不过是在打着要路费的幌子为自己捞钱而已。6月4日到6月7日连续三天,他的行乞都很有规律。每天上午9时来到长沙火车站,拿出一支粉笔,开始在地上写“求助15元回湘阴的路费,谢谢!”晚上8时许离开,不知去向。

  每顿饭都在30元到60元

  6日晚8时15分许,记者再次悄悄地跟着他离开火车站。只见他擦掉地上的字,收起“行李”,慢慢地向前走着,可眼神却很警觉。他很熟悉地走进附近的一条小巷子,拐进一家小饭店。进了饭店,他开始点起了饭菜,原以为可以看到他在此吃饭的场景,却没有想到他打了包,出门后,失去了踪影。

  小饭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点了一份鱼香肉丝、一份辣椒炒肉、一份凉拌猪耳朵、一份小菜和几盒米饭,花了56元钱。饭店老板介绍,还有几个人有时候也在此订饭,然后打包带走,从来不在店里吃,每顿饭都在30元到60元左右。

  在采访时,记者找到知情人张先生(协管员),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和这些人打交道。与这个男子一起的有8人,均来自湘西,都不是大学生,住在洪山桥附近的一个出租房内。有一天,这伙人的“老大”胖妹坦然告诉他,乞讨完之后就回家打麻将呀,2元钱一炮。听着胖妹的话语,张先生半天说不出话来。

  帮规森严入伙需找人推荐

  昨日上午8时50分许,记者在火车站附近一地下通道内,看见“胖妹”这伙人围成一圈,好像在“开会”。“胖妹”主持,四男四女,每人背着一个书包,年纪均在二十岁左右。走近一听,原来是“胖妹”在给每一个成员分配任务和地点,两个人一组,四个小组分散行动。随后,他们有的来到国储电脑城附近,用白色粉笔写下“求助10元回湘潭”,有的则来到长株潭汽车站,写着“求助15元,回益阳”。

“大学生”乞丐吃香喝辣

  

“大学生”乞丐吃香喝辣

  在国储电脑城附近做生意的李先生说:“乞讨的两个姑娘昨天还是黑头发,今天就染成了黄色。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怎么有钱染头发了?”张先生纳闷:“昨天还写的是15元回益阳,今天就变成10元回株洲了。”

  中午12时许,记者发现,胖妹拿起“行李”走到地下通道,拿出手机拨打。不久后,只见另外7人赶来,把乞讨来的“路费”如数上缴。随后,张先生还告诉记者,这些人从来不和别人说话,以免“泄密”。他们的乞讨区域划分得也非常清楚,谁也不随便进入别人的区域。对于新人入行的要求也很严格,不是谁都能随便进入乞讨者行列的,首先要通过熟人介绍,然后由“帮主”安排先入行的乞丐带着“实习”,实习期间的收入全归师父所有。

  民警提醒:市民要理性施舍

  在采访中,行乞者拒绝记者“买好票送来”、“帮其报警”的帮助,只是一味的要钱。

  市民周灿说,这些人年纪轻轻、有手有脚出来讨钱真不像话,并表示绝不可能给钱。刘先生似乎看出了破绽,说:“大学生还不晓得找警察帮忙。”

  长沙市巡警支队雨花大队民警雷航告诉记者,他们对行乞者也是多次宣传、劝导和联合救助乞讨人员,但乞讨人员绝大多数不愿意到救助站接受临时救助,而是宁愿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达到他们敛财的目的。为避免市民的爱心贬值,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民警提醒市民要理性施舍。 本报记者 龚芳柳 实习生 周 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