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文化遗产保护,全社会的责任——省城专家论坛迎接首个文化遗产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4:20 山西日报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太原是有名的文物大市,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有277处。在文物古迹被广泛地认同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时代,怎样评估这块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土地上星星点点、斑斑驳驳的过去的遗迹,如何更有效地将其保护起来、介绍出去,现在的人们与这些祖先的遗存之间怎样互动,在这个专门的日子里,都是政府决策部门、学术研究者和广大公众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6月8日,省市文博界专家在晋祠博物馆举行论坛,根据所学所长,研讨太原市文化遗产价值并就相关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晋祠历史文物的唯一性和宣传不到

  位七十高龄的柴泽俊老先生是省文物局原总工。他一口气列举了晋祠历史文物的数个“最”和“唯一”:有山有水有池有亭的晋祠是中国最古老的宗祠和园林;近三千年高龄的周柏就是这座祠宇和园林初创阶段的佐证,也是我国古代人工植树的最早物证;祠内唐太宗御笔行书《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行书碑文在全国的仅存珍品;宋代大眼壁画中彩绘图案清晰完好、色彩如新,在全国现存实物中仅见;宋绍圣年间两躯金人历经九百多个寒暑而依然明光铮亮,全国所未有;宋塑宫娥侍女像脱离了宗教神话偶像的范畴,是社会人物的真实塑造,历经九百年而完好如初;元塑倡优乐佶与真人等高,前所未闻,盖全国孤例……

  柴老更是提到,晋祠的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板桥,沼桥之古,形制之殊,在全国独占鳌头。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鱼沼飞梁的缩小版在深圳某处复制,其宣传规模和力度都要高于我们的正宗“原版”。“晋祠的宣传远远不够!”一部《乔家大院》使明清民居建筑文化名扬全国,历史文化价值远在其上的晋祠,为什么名气反而多限于文博界和当地?!

  由此,柴老沉重建言:晋祠的宣传应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而不应仅仅满足于太原市和山西省的知名度。

  ■晋祠景区应建成什么样

  扩大知名度,保护文物的相关措施也必须跟上。柴老将一个早已有之的建议再次摆上桌面:祠庙后公路应断行。公路将山脉与晋祠分割为两部分,破坏了山水祠宇的完整统一,既不利于游客登山,也不利于管理,行车震动还会影响圣母殿等建筑及塑像安全。

  此外,晋祠绝不应是一座孤庙,晋祠古镇是其生命的依托。解放初期,晋祠古镇的明清格局依旧,街道石条铺漫,神像皆存,铺面依然开张,古朴典雅。但是后来自发的拆迁和改造,已使其面目全非。柴老建议,恢复部分堡墙、堡门(残垣断壁即可),恢复原有的北极阁、过街楼,有规划地恢复胡同、门洞、门楼、民居、作坊、铺面、客栈、茶馆以及当地小吃,营造民间小街、古镇小市(而不是大商店、大宾馆之类),使游人在完整的人文环境中获得历史感与沧桑感。

  《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在晋水的灌溉滋润下,晋源一带曾是“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江南风情。据此,柴老设想,扩大晋水流量,发展南湖水禽、游廊和船泊嬉戏;而晋祠公园向东则腾出大片土地,培育百亩荷花稻田,为游人恢复晋祠的田园景观。

  ■太原城市面貌与厚重历史不相符

  太原市规划局原总工芝效林在职期间曾参与过晋祠旅游风景区以及太原市其它文物景区的多次规划审批。退休两年后,检视当初的规划以及规划带来的文化遗迹与城市风貌的改变,他坦言,有恰如其分的规划,比如晋祠镇农民的搬迁;也有败笔,比如位于晋祠景区、占地100亩的东大学校,其建筑风格就与此地原有的文物风貌不符。

  太原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却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榜上无名,原因何在?放眼望去,四周皆是钢筋水泥建筑、巨幅广告招牌,代表这座“城”的东西在哪里呢?在参与这座城市的规划审批工作十多年后,芝效林指出,太原的城市面貌与厚重的历史不相符合。文物建筑湮没在高大林立的楼群之中,破坏了人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感受与认知;传统街道大拆大建,旧城中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群和历史街道被夷为平地,造成古城风貌“建设性”的严重破坏。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涵盖了长期的历史交替、各种环境变迁,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及遗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要扭转。”陈列了有问题的现状,芝效林仍然说:“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晚。”让他多少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部门在旧城的开发改造以及大型建设项目规划中,开始重视专家和公众的参与。

  ■文物要保护,也要满足公众对文化遗存的兴趣

  晋祠博物馆馆长于振龙研究太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太原地区的史前时代是太原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各种土建工程,如修路、建楼等,就破坏了旧石器的原生地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就是要将文物和人彻底隔绝,使其深埋地下以不致遭受破坏。于振龙指出,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满足公众对文化遗存的兴趣,将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开放展示,并很好地加以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将过去向公众展示有一些很好的方式。比如,法国的卢科斯洞穴遗址建立了电脑仿真设施,人们带上模拟漫游的头盔,就可以“走进”古代。而晋祠宋代圣母殿的侍女,基于保护的需要,现阶段实行限制性开放;但为了满足公众参观的需要,相关的图文资料已在晋祠博物馆网站上公布。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带有相当强专业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决策层面,又涉及公众兴趣层面,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于振龙总结道。

  本报记者 原蔚(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