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曾被视为机密的川剧技艺,在商业化演出泛滥后面临弘扬与保护的难题 变脸王:我不赞成“变脸”机密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9:52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王道正,一名四川省川剧院退休演员,在川剧界有“变脸王”之称。6月1日,他在收徒仪式上和几位记者聊天时提及,变脸在国内外泛滥让他痛心。“我当时纯粹是出于对变脸的爱护说了这番话。”

  6月4日,一则“国家二级机密变脸艺术流传海外,变脸王呼吁查处泄密者”的消息,让变脸的神秘性再次为人们所关注。

  “那不是我原来的意思。”王道正说,当时他谈到变脸曾作为国家机密,只是希望这门艺术能够得到尊重。而事实上,他本人并不赞成将“变脸”机密化。

  在他看来,高度的神秘感反而让这门艺术形成一个猎奇的市场,人们会把它当作杂耍,而不是艺术。“这对变脸的发展非常不利。”

  无据可查的国家机密

  “我们也只是听说它是国家机密。”王道正承认,对变脸是否为国家机密,自己并不确定。

  他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在1987年,他去日本访问演出前,在四川省文化厅为他们饯行的宴席上,“当时,席上有一副厅长、一文化科长以及国家安全局一科长,就有人说到变脸是国家机密。”

  在文化部档案处,工作人员没有找到这份文件。文化部要求四川文化厅帮助查找。但是四川省文化厅文化艺术处处长林戈尔表示,他们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的文件。

  但在川剧里,变脸一直有着较强的神秘性。“一个剧团里,一般只有一个人表演变脸”,王道正说这是行规,也是机密,但当时保护得并不严格。在他学习变脸之前,就经常看见他的师兄当着众人面换服装、道具。

  很早就有人提出过要对变脸进行保密。王道正听到的说法是,1959年陈毅在北京看了川剧《白蛇传》,对演员们说,川剧变脸的秘密还得保住,不要装大方教给别人。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看完川剧后也曾叮嘱,变脸是国家机密,不能随便泄露。

  1984年,四川职业艺术学校内部整理了一些川剧绝活名录,包括变脸、藏刀、吐火等,后来写成了报告把这些定为行业机密上报四川省文化厅备案。著名川剧艺术家彭登怀说,“但只是备案而已,文化厅连个批复都没有。”

  尽管如此,王道正还是感受到变脸的保密气氛变得严厉起来。

  1985年夏天,王道正代表中国到西德等欧洲四国表演,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李致陪同前往,“化妆时给我准备了一个单独化妆间,不让其他人进入。”

  当时王道正还被李致叮嘱,“结束后,要以累了的名义婉拒记者采访。”“即使有交流,也必须谨慎,不要随便泄露机密。”

  但变脸是否能作为国家机密,至今并未看到相关文件。而且,即使真的有这份文件,现在也失去了法律效力。

  泛滥的“变脸”

  让王道正痛心的是,一方面,作为“机密”的变脸技术不传外人,另一方面却诞生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变脸以一种粗劣的表演方式流向了市场。

  曾因向香港演员刘德华传授变脸而被指为“泄密”的彭登怀说,现在很多跟川剧并无多少联系的人员也在各地进行变脸表演。

  有媒体报道,现在广州的剧院、公园、企业、夜总会、步行街,甚至开业剪彩、商场促销,都有变脸表演。表演者良莠不齐。

  而让王道正更难受的是,粗劣的变脸已流传到国外。他去韩国、德国、新加坡访问演出,发现当地外国艺人在娱乐场所的舞台上表演川剧变脸,服装、演出都很粗糙,“简直不能看,什么都暴露出来了。”

  其实在王道正最初学习变脸时,这门技艺并不热门。“院长找到我时,我推了三次都没有推掉。”1981年,王道正正式学习变脸。之前,剧院只有一个人表演变脸,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不再表演。

  王道正说,以前变脸不被演员重视,一般的演员都不愿意学,因为你演好了没有人说你好,稍微出点差错就会挨批。而外人更没有人愿意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

  1989年,川剧院第一次代表中国到香港表演《白蛇传》,王道正饰演法海,他幻化的变脸引起轰动。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与地方合作展示地方绝艺,点名要单独展示变脸,这也为变脸单独开辟了一个市场。

  技艺还是艺术?

  “变脸学起来是很快的。”王道正说,当初他拿着师兄留下的道具和服装,几天的功夫就学会了,“但想成为一门艺术要好几年。”

  在他看来,作为一项技艺而言,变脸并不那么神秘,但这和真正的艺术不是一回事。

  “变脸和剧情是不能分离的。”王道正的经典作品《白蛇传》里,他和白蛇打斗时,蓝脸、花脸不断变化。当白蛇逃了,他一生气,脸就换成黑的。“变脸和人物内心情绪是紧密联系的。”

  但在夜总会的变脸,给观众看的只是“换几张脸”,在王道正看来,这充其量只是一种技巧。

  “必须要澄清,变脸不等于川剧。”郑瑞林,四川川剧院艺术室主任,他说,随着变脸表演在国内市场的扩大,很多人都错误地把二者画上了等号。实际上,川剧此外还有吐火、藏刀等十几种技巧。

  “外国人可能能学会变脸的技术,但是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是很难领悟的。”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李平说,变脸不应当被庸俗化为类似魔术那样的单纯技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认为,知道变脸的秘密并没有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能不能变得又快又好。而对变脸来说,最好是跟川剧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技艺,变脸本身的观赏性有限,看得次数多了没有什么新鲜感。变脸只有和戏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真正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法律保护空白

  2004年4月,变脸的保护问题成了舆论的热点。

  当年4月19日,长沙老艺人曾金贵透露自己在没有任何人点拨的情况下,将川剧变脸的秘招基本破解。他自称花了3年时间买了大量的川剧变脸VCD,认真研究从而获知其中奥妙。

  王道正开始寻求法律上的途径对变脸进行保护。四川川剧院院长给他打来电话。“他说,别让人家把变脸给抢了,糟蹋了。”

  2004年4月22日,王道正和四川省川剧院办公室主任余洪川来到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咨询申请专利的事情。得到的结果是,“变脸不能申请专利。”

  在知识产权局,王道正得知,法律规定,凡申请专利的项目必须满足国内没有公开使用等三个条件,这使得变脸被排除在外。

  和王道正一同去知识产权局的余洪川说,此后出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是对保护变脸和规范市场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2004年10月30日,《四川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通过,规定对于“民间绝技”或其传人,在予以政策等扶持外,并按照保密法进行保密,变脸等100多个传统工艺美术榜上有名。

  “但这个力度并不够。”余洪川说,这只是针对业内人士而言,但一些行外人已经不把变脸放在艺术范畴传播,当成了商业炒作,使艺术变得糟糕,《办法》就无法约束。

  变脸的矛盾

  “其实,我们也很矛盾。”四川省川剧院艺术室主任郑瑞林说。

  他说,一方面,希望会这门技艺的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技艺的价值就越大,同时,也想多宣传,知道的人越多越能发扬光大。

  一些文化人士还是希望让变脸回到过去的机密状态。姚新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文化部艺术局(现艺术司)原副局长,“从政策来说,这种技艺要进行境外传授是要通过批准的。”他说不管从产权角度来说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讲,都应该保密。

  而在彭登怀看来,现在关于变脸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其是否应成为机密的问题了。“我们要解决的是粗制滥造的现象”。那是一个市场规范的问题,彭登怀说,首先是规范变脸的市场,其次要规范所学习的人的人品,要有艺德,受到训练后不可粗制滥造。

  “规范变脸不是一纸文件所能解决的,希望所有变脸人都来传承、创新、弘扬这门艺术。”彭登怀说。

  “已经传出去的事实谁也改变不了。”王道正觉得,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控制了,变脸也应该是世界的财富,但希望学习变脸的人应该遵循艺术的原则去弘扬。

  “对变脸这样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保密,可能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办法,完全不必像宝贝一样藏着掖着。”刘文峰说。

  ·据《新京报》·

   ■名词解释

  变 脸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变脸大师彭登怀以25秒变14张脸谱,变回本脸后还原回4张的成绩,打破了1998年以25秒变12张还原3张的纪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曾被视为机密的川剧技艺,在商业化演出泛滥后面临弘扬与保护的难题

  2003年8月18日晚,杭州市一火锅店请来一名川剧演员表演变脸助兴。曾被誉为“国宝”的变脸如今已四处泛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