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长安城郊跑战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0:05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长安城郊跑战船(图)

  考古人员在昆明池遗址内考古发现众多建筑基址

  

长安城郊跑战船(图)

  在昆明池岸边发现的众多建筑材料

  

长安城郊跑战船(图)

  在昆明池遗址内发现的西汉瓦当。(张建锋摄)本报讯(记者原建军)开凿人工湖训练国家海军,且取得了海战的胜利,这不是玩笑话而是历史事实。事件就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所开凿的湖就是昆明池,一个融进了后世历朝中国人血液的文化之池。然而,这个湖自唐朝以后消失,其面容就成了一团隐隐约约的谜。令人自豪的是,我国的杰出考古专家们最近终于弄清了昆明池的大小、位置、遗迹、走势、源头、功用,证明了昆明池确实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水利工程,烟波浩淼的水面风景如画,渔业物产供给宫廷和市民,同时还具有防洪灌溉漕运等功能。

  首次测量出昆明池的面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考古队对昆明湖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考古队队长刘振东研究员说,昆明池以前也做过一些考古调查,但像这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勘探、试掘、测绘、测量是首次进行。让专家们欣慰的是,昆明池在中国消失了1000多年后,其范围大小这次终于弄清楚了,遗址大体位于我市长安区南丰村、石匣口村、斗门镇和万村之间,范围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沿岸一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昆明池面积数据是首次科学精确测量得出来的。遗址范围内有普渡、花园、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村庄。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约11平方公里,所以说汉唐昆明池烟波浩淼确实不假。

  昆明池进出水渠全找到

  昆明池遗址的北岸为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带状高地,东西长2公里多。从试掘情况看,这里原是一处生土高岭,早期昆明池的北岸即在这条高岭的南侧。除弄清楚了昆明池的四岸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1条进水渠和4条出水渠,水渠范围内普遍发现淤沙堆积。进水渠有分叉,最宽处达420米,窄的多在40至160米之间;3条出水渠位于昆明池北岸一线,最窄的宽度有20至50米,有的底部及两边用大鹅卵石铺砌而成;另一条出水渠在西岸,是泄洪用的。

  汉朝工程毁掉了周镐京遗址

  考古人员在昆明池沿岸还发现了3处建筑遗址,其中一号建筑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瓦当、筒瓦残片、板瓦残片等,具有西汉中期以前的特征,这与昆明池修建于武帝时期的文献记载一致。三号建筑遗址是一处东面连岸、其他三面环水的台榭类建筑。其现存夯土台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夯土厚约1.5米,内含大量汉代板瓦及筒瓦残片。下层夯土在现地面以上,厚约1米,夯土中夹杂少量夹砂陶片,其中有周代的残鬲足。考古队队长刘振东研究员介绍,三号建筑的下层夯土在修筑时破坏了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结合文献中关于修筑昆明池时破坏了周代镐京遗址的记载,推测下层夯土为汉代池边建筑遗址的台基残留,应是豫章台的旧址。

  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

  虽然昆明池有历史破坏作用,但其工程本身所蕴涵的智慧至今让人叹服。刘振东说,这么大的水利工程设计非常合理,沿着竬水由南而北的流向自然来引水、排水,蓄水则在低洼地处,选址科学。出水口的选择则是根据引水需要和泄洪需要来进行的。史书上记载,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是仿昆明滇池而建的,主要目的是训练水军,攻打南越国和昆明国,以平定天下交通外邦。昆明池修好后,确实为西汉王朝的水军发挥了作用,平定了南方和西南方。昆明池修好后,还发挥了供给都城水源、给宫廷和市民提供水产、为国人提供风景休闲地、干旱时浇灌农田甚至有学者认为它还具有平稳漕运水系的功能。唐朝时,昆明池大规模疏浚整修后,依然发挥着汉时的作用。汉唐后,历朝历代学者都对昆明池工程评价颇高,其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

  汉唐昆明池千年后将重现胜景

  这么美的历史胜景不应只留在历史想象里,它应还原回现实生活中。这次考古成果将为在昆明池遗址内缩微重建昆明池,且保护昆明池遗址提供科学数据。因为市规划部门将参考这些珍贵的数据,进行昆明池的缩微重建规划,面积约4平方公里。重建的昆明池从沣惠渠引来活水,并在池西边营造大片湿地,整体重现汉唐时期昆明池的如画风景。同时,我市对昆明池诸多遗址进行针对性保护,重建昆明池过程中不会损坏昆明池重要历史遗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