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将历史与现代写在一张脸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9:52 河北日报

  【探索之道】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背景下,古城要保护,城市要发展,看似矛盾的二者如何协调?保定一直用行动对此积极作答,进而探索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二者兼得之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可谓名副其实。在2.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范围内,分布
着著名的直隶总督署、古莲池、大慈阁等29处国家及省、市级文保单位。

  不过对于数万名居民而言,生活在古城区带给他们的并非全是荣耀。每平方公里8万人的人口密度、市政配套设施的先天不足、人居环境的简陋等,使得许多人对古城区“爱恨交加”。

  “古朴的历史不应以落后的面貌来呈现,在延续历史文脉前提下的旧城改造,就成为一种必然。”保定市规划局副局长范跃进的这番话,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旧城改造小心翼翼

  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军公所南面,有一个名为“淮军公所”的住宅小区,房子全是坡屋顶、马头墙,与近在咫尺的淮军公所的徽派建筑风格颇有几分神似。

  近几年骤然而起的旧城改造浪潮,深得许多老城区居民的欢心,但规划部门对此却小心翼翼。因为在古城区“动土”,弄不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保定市规划局建设规划处负责对每一个单体建筑的规划审批,负责人侯铮自称曾与众多开发商有过数不清的“交锋”:“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我们则不同。不过结果往往是我们取胜。”最终让开发商俯首听命的,是保定对于古城保护科学而严密的规划。

  依照规划,在古城区,根据文物分布及价值,在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所、大慈阁、清真寺和两片传统民居等七处划定出了52.8公顷的控制地带,明确了绝对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和一般保护区。在文物古迹的自身用地范围内,基本保持原貌,只进行恢复性建设;在文物古迹周围的地段,则要按文物古迹的建筑形式、风格、色彩、高度等景观环境要求进行新建、改建活动;对一般保护区注重对古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保护古城风貌、控制建筑高度和古城的道路格局为主,居住建筑控制高度为18米以下,公共建筑为24米以下。

  “对于一些重点地带的新建筑,像窗户是拱形还是方形,柱子的颜色是大红还是朱砂红这样的细节,我们都有考虑。”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古城区的旧城改造热潮逐渐消退之后,侯铮对于结果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在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尽量保持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新区建设起笔恢宏

  “要想真切感受古城的现代,不妨去新区看看。”当地人所说的新区位于保定市区东北部,那里几百栋高楼正在“蓬勃生长”。

  与古城区相比,这里果然是另一个天地: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造型多样,色彩柔和,充满现代气息。来自规划部门的统计,目前这一区域在建的12层至33层高的建筑有上百栋,其中大部分主体已经完工。

  据保定市规划局规划处处长张辉介绍,为逐步向外疏散古城区居住人口,缓解老城区的压力,弥补老城区的功能不足,保定近年来提出了“保护老城、开发新区、辐射扩张、跨越发展”的城市发展建设总体思路,赋予了新区“文化新区、体育新区、科技新区、生态新区、宜居新区”的崭新定位。

  据了解,保定新区仅一期占地面积就达3.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规模近300万平方米,分为政务中心区、文化会展区、体育中心区、商贸金融区、高新科技研发区、朝阳居住区六个功能分区。每个分区都将建设大型配套服务设施,以求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的工作和生活。

  新区虽然亮丽、现代,但并非与古城区格格不入。侯铮说:“新区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化,但在许多地方刻意延续了古城风貌。比如在色彩上,多采用中性色,拒绝使用大红、大绿等明艳颜色,从而与古城区的色调反差不大。”

  而且,为避免一座城市出现两张面孔,保定拆除了护城河与环城路(古城墙遗址)之间近6万平方米的建筑,设置了一条彰显保定历史文脉的景观带作为新老城区的过渡区。景观带上设有“十二景”,每个景点都是对保定优秀历史文化的集纳和弘扬。正是这条景观带,使得凝重的古城区与亮丽的新区得以自然衔接。

  本报记者 王晓东 徐华 马朝丽 李文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