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别出心裁的高台艺术:马迹塘“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7:00 红网-湖南日报

  

别出心裁的高台艺术: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高台表演(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刘晓华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桃江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马迹塘“故事”的俗语。故事一般是用嘴来讲述,或者写在书上供人阅读,但马迹塘“故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它到底“奇”、“巧”在哪里?

  几米的高台上,一个小男孩扮的许仙撑着一把花纸伞,扮白娘子的小姑娘单脚站在伞边上,行进中“白娘子”摇摇闪闪,翩翩起舞,惊险异常。这就是马迹塘“故事”里的“许仙游湖”。你道这奇不奇、巧不巧?

  马迹塘“故事”其实是一种民间高台艺术,全国范围内也有类似的高台艺术,像南京“高台”、广东“飘色”、山东“芯子”等。但被称为“湘中一绝”的马迹塘“故事”自有它的不凡之处。如何让小姑娘在看起来没有其他支点的情况下,站在花纸伞边上并在大街上穿行几个小时,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马迹塘“故事”不同于普通的踩高跷,而是将3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是人物造型,一般由小男孩、小女孩扮演,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造型。他们立在高高的台上,做着滑稽的动作或是面带微笑,从大街上穿行而过。“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上,“奇”、“巧”之处即在“出手”。“出手”就是演员在空中所站立的道具,如“三打白骨精”,扮演孙悟空的演员立在“白骨精”伸出的剑尖上,这里剑尖就是“出手”。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马迹塘镇的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每年闹元宵,或者平时有什么大喜事,都少不了这种“扎”出来的故事作主打节目。每到这样的日子,本地乡民甚至周边的人们都纷纷赶来看热闹。

  马迹塘“故事”至今已有150多年了。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马迹塘将士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从此在马迹塘生根发芽,并逐渐流传下来。后来,马迹塘民间把它演变成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在高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当地人称其为“故事”。

  马迹塘“故事”代代相传。今天,“故事”新一代传人有文化、有见识,他们将美学、力学与现代声光电技术溶入“故事”中,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因此他们扎的“故事”题材新颖、造型大方、情节生动,内容也更加广泛。或以湘剧、京剧为蓝本精编而成,如“打鼓骂曹”、“穆桂英挂帅”等;或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为脚本,如“刘海砍樵”、“牛郎织女”等;或反映时事史实,如“抗美援朝”、“香港回归”等;或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宣传,如“计划生育”、“一国两制”等。

  (桃江县马迹塘镇镇政府提供材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