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商户心里各人一把算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3:45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李胜南王翔摄影报道

  再过六天,襄阳路服装礼品市场,将永久性关闭。又一处大众生活的地标成为记忆,上一次,是华亭路。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搬迁传闻的商户们,在真正来临的"大限"面前,显得相当平静。虽然各有打算,但还是不紧不慢地谈着生意,气定神闲地漫天要价。前天上午,天气异常闷热,来襄阳路淘货的人却不比往日少。如果没有偶尔见到的"拆迁甩卖"的牌子,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座即将搬迁的市场。

  镜头一>>>>平稳过渡镜头

  40岁的刘燕是从华亭路整体搬迁过来的383个业主之一,2000年11月落户B区。她的店里店外清一色的时尚T恤,一样的东西开价却比别家高。“搬迁怕什么啊,我做外贸服装十多年了,连老外都能叫得出我的名字,专门到我店里来买东西。”她指着店里的两块牌子,分别是市场和区里发的“信得过商户”的证明。

  “再说了,又不是我一户搬过去。”刘燕对未来充满信心,“亚太盛汇,挨着地铁,我觉得错不了。”不过,临出门前,刘燕还是有点不放心地掏出一张名片,“看准了,C区的,拿着名片来找我,给你打折!”

  比起刘燕最后一刻显出的气短,专营手工皮件的老王算得上真正的气定神闲,一个皮包开口就要888元,还一副爱要不要的样子。“我在城隍庙有店,在人民广场华盛街下面也有店,都是一样的东西,一分钱也不便宜,那两个地方,还要贵一些呢!”“下一步去哪儿你别管,反正这些东西,我是不会便宜处理的。”

  镜头二>>>>犹豫观望

  “两个月的仓库使用费、人工、折旧费,加起来不少钱呢。”一提到搬迁,小唐的脸马上多云转阴。她是华亭路搬迁后第一批进入襄阳路市场的“老贩子”,按规定可以优先在新建的龙华商品市场挑一个商铺。但市场还在建,两个月才能完工,商家正式入住的时间还不能确定,这些都让精打细算的小唐有点头疼。

  “龙华那个地方太偏了。做生意讲究的是环境,逛淮海路的都是肯出钱的,到龙华去,太难讲了。没人气,没人肯出钱,生意还怎么做啊?”说这话的时候,小唐的眉头一直紧锁着。小唐店里的主打商品是女式休闲背包,拼的就是流行、时尚,如果没了目标客户的追捧,她的生意恐怕真要大打折扣了。小唐说,她还在犹豫要不要搬到龙华去。襄阳路市场里,像小唐一样观望的人还大有人在,不过,他们的生意可是一天也不会耽误。

  记者离开时,碰巧有货运员来推销箱包,小唐还是一口气订下了10只一组的两套旅行箱。

  镜头三>>>>甩卖回家

  “袜子一元一双,真正的亏本价,抓紧时间啊。”市场里这样公开叫卖的并不多,商户间早有默契,为数不多的“拆迁甩卖”的牌子都若隐若现插在一堆衣服里。记者循声望去,离淮海路不远的一家商铺门前,两只装满运动袜的纸箱开了封,一个穿白色T恤的年轻女子手脚麻利地招呼着顾客:“10元钱11双,亏本买卖,随便挑!”

  今年23岁的晓莉,4年前与朋友一起凑了万把元钱,租下了被称为黄金旺铺的襄阳路市场内的一个商铺。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也随大流做起了名牌仿制品的生意,辛苦不少,钱却没赚下多少。2004年10月,几十个世界名牌联合要求打假,晓莉的生意清淡了很多。市场拆迁,更是让缺少资金基础的小莉没有信心。与朋友合计后,他们决定将库存的“假名牌”全部低价抛售,分了钱回老家做点小买卖。

  “这样也好,不用再起早贪黑,拼死拼活了。”小莉表示,虽然最终没能继续生存下去,但这几年在襄阳路市场做买卖,学到了不少东西,就算回老家,也能东山再起。

  镜头四>>>>考虑转行

  “要不去买个BX的牌照,咱们哥俩轮着开,估计生意也不会差。”十字路口转角处,一对经营唐装的哥俩,你一言我一语,合计着日后的发展。

  摊主自称瘦子,租下襄阳路市场A区这家店面已有两年时间。他说,就算襄阳路市场不拆迁,哥俩也有走人的想法。瘦子的店里主营唐装,像这样的店,襄阳路还有不少。为了吸引老外买家,一些不卖唐装的店也卖些筷子、刺绣靠垫一类的东西,相比之下,兄弟俩的唐装店并不起眼。再加上前些日子,欧洲明文禁止“假名牌”上街,市场的人气受到了一定影响。市场本月底拆迁,正好给了哥俩转行的机会。

  “反正是打工的,转行容易,不用顾虑那么多。开出租车不错,我下星期就去买块BX牌照,以后要包车打我手机。”说起日后的生活,瘦子显得信心满满。

  “从租下襄阳路这间店面那天起,就知道这里是暂时安置,早晚有一天要拆。我们跟老板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签。这回真拆了,心里反倒定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忙着整理摊位的弟弟在一边插话。

  镜头五>>>>仿货照卖

  杨林是市场里为数不多主动拉客的人,看架势有点像“老黄牛”。可能因为马上搬迁,市场监管也松了下来,他带去的三四家店,摆的都是假名牌,LV、CD的包,欧米茄的表。一边推销,杨林一边辩解:“干这个不犯什么大事,有人卖有人买嘛,市场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不过,店里这些仿名牌,做工并不精细,很显然不是大家熟知的A货。见记者无心选购,杨林马上递过名片,上面注明了经营范围:“名牌手表、皮包、运动鞋、服装、钢笔”。“需要什么,打电话给我。市场搬了,短期内只能靠老主顾老关系,再慢慢一传十十传百地把生意做起来。”

  问他店搬到哪去,杨林却含糊起来,一会儿说龙华,一会儿说浦东。后来,趁四下无人,他掏出一张名片晃了一下,“我们以后的店在××路上。我们这样的店,如果搬得太偏,很难继续做生意。七浦路打假打得厉害,看来看去,最后就选在这儿了。”

  像杨林这样大胆的“黄牛”和大胆的商户还是少数,一般“黄牛”都分布在市场外围,仍然像以往那样物色人选,然后往小弄堂里带。只要卖仿名牌的地下黑店存在一天,这样的拉客“黄牛”也就存在一天,与搬迁时间没关系,与搬迁地点也没有关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