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生死抉择就在医患互信的瞬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2:31 大连晚报

  

生死抉择就在医患互信的瞬间(图)
一名大连开发区的老汉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点,医生面对复杂的病情目瞪口呆。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他们选择了前者

  生死抉择就在医患互信的瞬间

  核心提示

  “天价医疗费事件”、“举证倒置”、“医疗官司”,“医生被妖魔化”……一系列现象、政策与法规形成的强大冲击波,正在一点一点地摧毁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医患关系。于是,几乎每一次诊疗与手术,医生都胆战心惊,患者都满腹狐疑。于是,该做的手术可能被放弃,本该治好的病有可能又重了;于是,受害的是患者,当然还有医生,因为不敢知难而进,何谈探索与提高。今天,本报记者详细解剖的这个典型案例,雄辩地说明了医患互信的强大力量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图首席记者陆彤

  速效救心丸不管用了

  今年69岁的韩兆顺是大连开发区一名退休职工。10年前被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缠身。近年来,韩大爷感觉身体越来越差,胸闷、气短、憋气是常有的事,有时走着走着路,就不得不坐在路边休息。多年来,速效救心丸成了他随身必备的东西,一旦感觉不好,就得立即吃上几片。可今年以来,速效救心丸似乎对韩大爷已失去了疗效,即使大剂量地服用,效果也显得甚微。几次险情出现后,韩大爷在儿子的劝说下住进了大医附属一院心血管外科。

  经医生诊断,韩大爷患的是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冠心病。X光片及冠状血管造影均可见明显的主动脉瓣钙化及部分心包钙化影。对于这种情形的患者,必须实施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否则像韩大爷这样已经出现心衰的患者平均寿命不会超过两年。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属第一次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

  记者点评: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有时生与死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决定了人是离不开医疗与医生的,这是关于医患关系的一切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当然,每当患者家属在患者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同意”两个字时,这两个字会被无限制地放大,手中的笔就会越发沉重起来。

  心脏上包个“鸡蛋壳”

  6月8日8时,是个看似非常平常的手术日。大医附属一院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为韩兆顺的手术忙碌着。手术室门外是患者家属们焦急而企盼的目光。9时许,心血管外科主任卞晓明与医生骆铁波教授为韩大爷打开了胸腔,仅在一瞬间,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都惊呆了:韩大爷胸腔中呈现的心脏与心包严重粘连在一起,钙化的心包似一个大“鸡蛋壳”将心脏紧紧地包住,右房表面心包嵌入右房壁,无法剥离,主动脉也广泛钙化,无法进行常规手术。

  虽然在术前的X光片和造影中已发现患者主动脉瓣及部分心包钙化影,但如此严重的钙化,在从事多年心脏外科手术的两位博士眼中还是第一次。由于钙化严重,医生根本找不到合适插管的地方。即使经患者大腿的动、静脉插管,深低温、低流量勉强阻断升主动脉,但是接下来有可能遇到的心脏深层次的钙化将在切除后无法修复。

  手术“继续”还是“停止”?卞晓明、骆铁波及麻醉师闻庆平、体外循环师栾勇4人陷入困惑之中。如果继续手术,患者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医生承担的风险和随之而来的麻烦会接踵而至。谁又愿意承担这没有必要的风险?如果不做,医生可以如实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为自己了却诸多麻烦。但是,虽然患者可以在数小时麻醉过后清醒,但他的生命也仅是短暂的一两年,甚至几个月,而且面对如此危重的病情,患者将永远不可能再有手术机会了,患者醒后如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记者点评: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虽一字之差,却让医生游走在医德的边缘,更让患者徘徊在生命之门,这时,就需要患者的信任助推了,哪怕是轻轻的一下,都会化作无穷的力量,因为选择就在临界点上。

  患者家属先晕倒后下跪

  4位医生同时走出了手术室,将患者开胸后的实情向患者家属告之。这时只能让患者的亲人们来做最后的抉择。据韩兆顺的妻子说,当时儿子听完医生的病情介绍时,突然双腿跪倒在地,随即昏了过去。同在手术室门口的姐姐、姐夫立即将他扶起。韩妻也感觉双腿颤抖,无法站立,扶着墙挪到旁边的凳子上,不敢再听医生说下去。几分钟后,儿子醒了,一家人已经哭成了泪人,一时谁也没了主张。

  时间在患者家属夹杂着矛盾心情的哭喊声中流失,而手术室中的患者也正等待着亲人为他做出最后的生死抉择。30分钟过去了,毕竟还是男子汉更理性一些。患者的儿子在为父亲手术前曾对大医附属一院进行了一番了解,得知今年以来,医院心血管外科近80例心脏大手术,至今无一例失败。略显平静的他再次向卞晓明主任询问手术的风险性,卞主任告诉他:“如果是我的亲人,我会让手术继续下去。尽管手术风险很大,但手术成功的几率肯定大于失败。如果手术成功了,患者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番话让他坚定了信心,颤巍巍地第二次在手术意见书上签下了“同意”两字。

  有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医生更坚定了手术的信心。可就在准备为患者大腿部股动脉插管时,门外又传出患者家属反悔的声音。手术再次停下来。原来韩妻动摇了,她不愿让丈夫担这么大的风险。经过儿女的劝说,手术最终得以继续。

  下午4时许,手术结束了,卞主任告诉家属,手术很成功。一家人脸上的愁云顿时散去。韩妻“扑通”一声跪在了医生面前。晚上9时许,韩妻通过观察室的玻璃看到丈夫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她,病人目前的生命体征很平稳。

  记者点评:这次手术与其说是医生的成功,不如说是医患互信的胜利。可惜的是,这种信任目前变得十分珍贵而稀缺。看来,如何重新建构这种互信,需要医生、医院、媒体、患者等的共同努力。

  患者终于可以出院了

  好事总是多磨,就在医生及患者家属略微宽心时,ICU病房传出患者出现缺氧性脑病的消息。第二天,麻醉药效过后,病人没有完全清醒,异常躁动,医生对病人的血压、心率无法控制,无奈医生又重新将患者麻醉。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全身动脉硬化,术后出现这种并发症并不少见。这一消息犹如又把大家都推进了冰窟窿中。6月8日至6月18日,漫长的10天,揪心的10天,生死未卜的10天。10天间,无论是手术组还是ICU的医护人员,无论是白天、黑夜,工作日还是双休日,都在及时地观察处理病情。而不能进入ICU病房的患者家属只能在有人打开病房门时,迫不急待地朝里面望一眼,望眼欲穿的感觉令人窒息。大家都明白,手术的意外及并发症在任何一个医院永远不可能是零,医学上很多事情都无法预计。韩大爷究竟能不能醒来,醒后会不会有后遗症,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也许是上天被医护人员的辛苦和责任心打动,也许是被患者家属对亲人生命挽留的真情所感动,6月18日下午,韩大爷终于睁眼了,他老人家就像睡了一个长觉,至今对10余天所发生的故事一无所知。为了不引起老人的情绪波动,医生和家属对他表示缄默。直到记者采访时,本想给已恢复了红润面庞的老人拍张照片时,他的孝顺儿子婉拒了。6月21日,韩大爷终于回到了普通病房,一家人再也不用望眼欲穿,可以天天守在他的身边。医生介绍,过几天韩大爷就可以出院了。躲过了生死一劫,一家人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韩妻再次跪在了卞晓明教授的面前声泪俱下:“谢谢大夫救俺家老韩一命!”

  记者点评:这是一个理想的结尾,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互信,让医生胆大心更细、责任感更强;互信,让患者理智,更赢回了自己的健康。但愿这样美好的故事越来越多!

  医患之间的信任最可贵

  记者在采访中有很多医生感慨,医生的工作环境应该能让医生在面对自己的病人时,真正从病人的病情考虑,当然要科学地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医疗条件。行医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在治疗病人时,病人和医生同样在承担风险。只有让医生真正只从救治病人出发,病人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但需要病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如果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必须更多地在考虑自身的风险,很多可以救治的病人往往会失去治疗的机会。然而这些情况,病人及其家属可能会全然不知。因为当医生想退却时可以把病人病情说得很重,病人会主动退却,可能还会感激医生的负责任。但这部分病人中可能有一大部分病情经过手术是可以治愈的。常人看来,医生治不了病没有责任,但治不好病则可能后患无穷。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不在乎病人的生死,但这需要病人、家属及医生同时敢于承担风险。医患之间的信任最难能可贵。

  图片说明:患者家属拿着花篮去感谢医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