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4:30 山西日报

  太行互助先驱李顺达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在田间劳动。

  东方升起了红太阳,穷人盼来了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到太行山区创建根据地,平顺县成立起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第二年,西沟村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李顺达被推选为农救会组长。同年7月,李顺达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穷棒子”们开展斗争。

  在45年的革命生涯中,李顺达为西沟村尽心竭力,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1943年,他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与5户贫农成立了太行山上第一个劳动互助组。1944年,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边区政府授予他领导的互助组“边区农民的方向”的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他领导的劳动互助组响应全国农业会议号召,向全国发起爱国丰产竞赛运动,推动了全国的农业生产。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1954年给他颁发了爱国丰产金星奖章,《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向金星奖章获得者学习。

  在十年浩劫中,李顺达和西沟人坚决顶住了“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左”倾路线,保护了农民的正当收入。在政治风浪中,李顺达时而冲向顶峰,时而跌入谷底,但他始终对党忠诚不渝。

  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李顺达都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担任中央委员后,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辆吉普车。一次小女儿想顺路搭车去学校,但李顺达说:“不能给你这种特殊”,把两眼泪水的小女儿赶了下去。他劳累患病期间,仍要求子女“要把党交给的事情做好。不要去计较个人的得与失……”

  1983年7月1日,李顺达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8岁。省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纪兰不老

  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第6天就下地劳动,一时成为新闻。她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陋习,带领姐妹们努力掌握农业技术,经过一次次劳动竞赛,终于争得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1954年,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申纪兰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后成为全国惟一一至十届的人大代表。

  20世纪60年代,西沟人以“宁脱千层皮,不松一口气”的劳动干劲,在300多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0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为改变山区贫困付出了巨大的劳动、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率领村干部到南方考察,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他们利用本地硅矿资源建起铁合金厂,办起了安泰纪兰饮料有限公司。1998年8月,西沟村与人合股成立了纪兰产业公司,公司下属的“西沟人家”相继在省城太原开设一部、二部。胡锦涛在考察西沟时,称赞西沟党组织是带领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她的名字被载入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半个世纪以来,申纪兰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不劳动,还算甚劳模?”这是申纪兰的人生格言。

  鼓舞民族士气的大寨精神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1963年8月,昔阳县大寨村遭受特大洪灾,损失巨大。大寨党支部带领群众先治坡(扶苗、整地),后治窝(修窑盖房),力争做到“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三不少”(卖给国家征购粮不少、集体储备粮不少、分给社员口粮不少),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图为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群众打堰的情景。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郭凤莲等大寨铁姑娘当年在田间劳动的场面。

  那个时代,红旗如火,英雄如歌。

  新中国建立后,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广大农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改造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涌现出许多农业战线上的典型。大寨就是农业战线先进典型的代表。

  地处太行山脉中段的大寨,曾经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偏僻穷困、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村,全村只有80来户人家,350多口人。土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十分贫瘠。“遍地是沟壑,没有长流河;有山没有树,处处是荒坡。”是大寨原来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解放前,大寨“村小条件劣,人穷被人欺”。绝大多数农民虽然终年辛勤劳动,却依然过着“宿无房、腹无粮、体无衣”的苦日子。

  经过土改和合作化实现了集体化后,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干部带领下,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理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寨党支部教育广大群众,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为国家积极缴纳粮食,表现出了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大寨的事迹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大寨精神,曾对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民群众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头顶星星上地,身披月亮回家,努力改造自然,使我国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大寨同时代,还涌现出像曲沃县杨谈大队、汾阳县贾家庄大队、河曲县曲峪大队等许多先进典型。杨谈地处晋南平原,他们实行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的办法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汾阳县贾家庄大队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河曲县曲峪大队则是晋西北地区治山治水的典型。这些典型同样声名远播,与大寨一起成为那个时代鼓舞民族士气的旗帜。

  愚公移山——双良情怀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李双良介绍治理渣山经过。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渣山经过治理后新建的公园一角。

  太钢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渣场是天天排放废渣的地方,数十年的不断堆积,废渣越堆越多,到1983年已经形成一座占地数平方千米的“大渣山”,相当于5个天安门广场大,最高处有7层楼那么高。每当倒渣时,灰尘滚滚,烈焰升腾,不仅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和钢城人的正常生活,也对太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1983年,年满60岁的李双良离开了工段长的工作岗位,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治渣山”。他说:“不把渣山搬倒,我死不瞑目!”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了李双良治理渣山的希望和勇气;经济承包政策启动了李双良的思维;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工人阶级的使命感,更激励着李双良在治理渣山上大干一番。他主动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自力更生,从人工挖渣入手,走“以渣养渣”的道路,逐步实现机械化,开展综合利用。

  1983年5月1日,李双良领着600多号人马,带着数百辆小平车、拖拉机和汽车,浩浩荡荡开上了钢城渣山,直到把堆积了半个世纪的一座渣山搬掉,并创造价值1.415亿元,为改善环境,造福后代,促进太钢生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88年6月,他的名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收入《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

  “当代愚公”李双良为社会创造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将影响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当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艰苦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圣洁烛火——赵雪芳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向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颁发“白求恩奖章”。

  “病人的生命就是我事业的生命,病人的康复就是我事业的成功,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这是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长治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赵雪芳生前经常说的话。

  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来,赵雪芳始终把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病痛作为神圣职责,对工作极端负责。她忠实地履行了一个医生的天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她拥有高尚的医德,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她拥有坚强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战胜了死神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赵雪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科同志坚决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一份礼,以实际行动维护了人民医生光荣、圣洁的形象。

  1990年她被诊断患有膀胱癌。就在手术前一天,她还给病人做了一台手术;就在手术前两个小时,她还在查病历、下医嘱。手术后的第一天,她正在家里输液,可是一位同事火急火燎地跑到她家说,一位产妇子宫破裂大出血,病情危急。她听后二话没说,立即拔掉针头,向医院赶去。从家属楼到手术室,须走10层楼的台阶,可她只用了10分钟就站到了手术台前。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了,而她却连走出手术室的力气也没有了。当她返回家时,整整用了40分钟才爬上了四层楼梯。

  1998年5月31日,死神夺去了赵雪芳医生的生命,终年63岁。一支圣洁的蜡烛燃尽了,但她的光芒却射到了很远的地方。

  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太旧精神

  

民族脊梁——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专版之二(图)

  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于1996年全线通车。

  太原至旧关原公路技术等级低,堵车严重,事故频发,成为了著名的“卡脖子”公路。打通山西东大门,是山西人民期望多年的梦想。1993年6月,太旧高速公路东西段开工,点燃了山西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当工程因资金短缺面临夭折的关键时刻,三晋人民群起响应,广大干部、党员、群众、企业、团体纷纷捐款捐物,短短40天时间捐资、捐物2.3亿元,加上省内自筹资金17亿元,终于使太旧路建设资金全面落实,工程顺利开展并提前竣工。太旧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志着三晋儿女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走向繁荣富裕的决心和斗志,成为了山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

  石圪节煤矿素有中国煤炭工业“一枝花”之美誉,曾被周恩来总理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历史上,石圪节人经历过两次创业。第一次是1945年八路军从日寇手中夺回矿山后,石圪节矿工以主人翁姿态提出“一吨煤炭一发炮弹,多产煤炭支持前线”的口号,为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创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现代化矿井的号召,主动请战,率先在全国建成了首批现代化样板矿。进入21世纪,面对井下煤炭资源枯竭的现实,石圪节以新搏强,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第三次创业”“建设新型绿色石圪节”。目前,石圪节矿年生产能力200万吨的司马新井已建成出煤;具有绿色科技特色的苗木花卉生态农业基地初具雏形;瑞福莱生物酿造有限责任公司、斯瑞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已经兴建或投产。

  劈山筑路、百折不挠的锡崖沟精神

  锡崖沟四周太行群峰环立,村民蜗居其中。为了打开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自1962年起,锡崖沟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两代人、近30多年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终于修成“挂壁公路”,在百丈坚石峭壁上硬是凿出了7500千米的绝壁车道。对于要不要开山凿路?锡崖沟党支部曾经连续开过四天三夜的生活会,27名党员争得面红耳赤。时任党支部书记的王小保说:“咬咬牙,像愚公那样,战胜大山,就能翻身,要是退下来,永辈子甭想过好日子。只要我们有决心,一代人不行两代,两代人不行三代,总有一天会成功。要是我们支部心散了,党员队伍心散了,群众就要散,锡崖沟就完了,那时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资料援引:《奋斗的历程》《三晋英模》《太行精神》(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