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蓉城快评:善款为何不能善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6:4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邹小非

  在长期的社会捐助活动中,最经常困扰慈善行动者的一个问题是:我怎么知道所捐的钱或物到了急需者手中?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慈善意识的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看得到希望,而
乐于助人者则应该看到透明有效的渠道。但现在,小伍的事例向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钱到了受捐者手里似乎并不能标志捐助的完成--我们如何让凝结着社会爱心的捐款真正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被用作他途?

  显然,简单指责一个单纯学生不负责任地挥耗并无太大意义。“三万元,我当时觉得我一个人用不完。”小伍这样解释他用捐款给家里买彩电的理由。是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理解一个贫穷的孩子,在突然面对三万元巨款时的不知所措。此时,没有一个机构来监管这笔钱的使用;没有人告诉他这些钱是只能用来读书或交学费的;也没有人告诉他,慈善捐助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这笔钱可能就是你大学期间,社会向你援助的最后一笔钱,你得靠它完成学业。小伍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多大一笔钱!我一个人用不完。于是,他将钱又“捐”给了家里一部分。直到毕业时,因为没钱交最后的学费而撒谎,而伤害,我们才看到,一次又一次爱心捐助,一笔又一笔不菲捐款,并没有完全被用到学业上,甚至并没有有效地起到激励贫穷孩子求学的作用。

  我并不愿意将这件事看做一个道德事件并得出一个道德的结论。事实上,不仅仅是小伍个人,如今,慈善意识虽然正在社会各个层面苏醒,但毫无疑问,作为社会和谐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慈善教育的普及、对慈善理念的推广、对慈善机制的完善,与社会对慈善行为的需求相比,还有着不容忽视的落差--关于感恩(请不要理解为一个道德词语,我认为感恩是慈善教育的题内之义);关于慈善捐助作为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要求我们必须负责任地对待每一分钱的认识;关于对善款必须专款专用规则的遵守;关于善款自始至终的有效监管……这些,仍是每一个乐于承担责任的社会成员应该学习与推进的课题。

  美国家庭对孩子的人生启蒙教育有个必修内容:不经过别人同意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我想,一些简单的规则如果深入骨髓,实在有着巨大的文明意义--慈善捐款其实并非受助人可以随意处理的私有财产,只有当它被服务于特定目标时,它才“是”你的。否则,你应该知道,你不会获得社会爱心授权的善款“所有人”--监督机构的其它途径使用同意。

  不得不承认,小伍的事例不仅让我们看到慈善监管机制在“终点”处的缺失,更凸显出当下慈善教育的盲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