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梦想照进现实》月底公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8:1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徐静蕾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梦想照进现实》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通片只有两个演员:一男一女,男的是导演,女的是演员,他俩在剧组驻扎的酒店房间内彻夜长谈——聊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已经提前看过影片的记者在这里不方便透露详尽内容,以免扫了观众的猎奇欲和趣味性,记者只能提前告诉你,这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它或许能令你兴高采烈,或许能令你昏昏欲睡,就看你是什么类型的观众、什么气质的人,以及你走到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面临着
什么样的心理困境。

  除了徐静蕾的号召力和“双簧戏”的特殊性,《梦想照进现实》最诱人的看点,在于它的剧本出自著名作家王朔之手。王朔与徐静蕾的联袂,以及电影里某种“男导演”与“女演员”的夜话,又似乎暗含着微妙莫测的角色对位——王朔与徐静蕾,同样的一男一女,他们之间到底交织着何等关系?只是最简单的编导合作关系吗?

  带着对影片本身的种种创作疑问,记者联络到了深居简出的王朔,对他进行了难能可贵的独家专访,并由电影延伸开去,探寻了这些年他的心路历程。

  记者:我看了《梦想》,觉得它是一部成本很低的电影,最初为什么想写这样的东西?

  王朔:创作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现在拍电影都要拍商业片,但是大投资的电影实际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觉得中国也没那么多有钱人,中国电影市场本身也没那么大容量。

  记者:所以你想做小成本的电影?王朔:我觉得电影好坏和成本高低没关系。大成本电影反倒受各方面的制约,一般来说都是类型片,类型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它们都是一个表达方式。加上去年的《宫里的日子》筹备了一年,最终因为一些资金的原因耽搁了下来,可徐静蕾作为一个导演不能一年不拍戏,把本行丢了,所以就写了这个。其实这种低成本、两个人、一场景的电影,实际上是非常考验导演的,你没有什么其他可使的招儿,基本功得到位,不可能像过去常规电影那样满世界拍那么容易了,会很考验人。

  记者:也很考验编剧吧?王朔:当然也考验剧本,但对我来说倒不难。我觉得人在生活中比较多的就是说话,而且聊一两个小时的天很正常,就看你聊得有没有意思了。

  记者:为什么把男女主角设定成“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王朔:因为我自己也是从事编剧工作的。工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创作上的困扰——到底写什么,能令自己满意,又能让所谓的观众满意?为谁而写,一直存在争论,过去说是为工农兵,现在有了商业电影的概念,又说是为了观众,市场是上帝,当然之前还有个说法,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记者:所以你也在剧本里借导演和演员之口探讨了“谁是大众”的问题?

  王朔:我个人认为没有大众一说。谁是大众啊?你想讨大众喜欢,只能是望洋兴叹。谁都不能代表大众来回答,所以我在剧本里也写到了,我只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尽管我是靠写作为生,但我不用每一个字儿都要讨人家喜欢,我也不知道谁是大众。我写这个剧本,不需要准备,就像写小说一样,不需要事先设计,自然流露就继续了。

  记者:有一些朋友看过影片后,觉得某些台词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王朔:确实有人说我这个剧本的台词晦涩看不懂,我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看不懂是分人的,我反正懂。我不相信我在这世界上是孤家寡人。其实我自己认为,人和人是不可能真正沟通的,都是在误解的基础上沟通的,所以从根本上跟人沟通让人理解我觉得没必要,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看不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些事儿。

  记者:看不懂的话,不担心影响票房吗?

  王朔:电影成本小的话,我认为甚至都可以不上影院放映,通过卖DVD和私人拷贝,加上海外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收集,包括一些商务,就可以回收成本了。所以市场没有说得那么牛,能决定每个人的生死,不是说没有市场一个导演就活不下去了,一个作者就不能表达自己了。我是写小说出身的,写小说没有什么成本。我没有一个“需要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样的成功标准。我应人而约写的东西很少,我写东西就是我自己,不是说我特想表达一个什么给别人。其实我本身不太愿意跟不太明白的人说话。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自我整理、自我归纳的过程,没有表达给别人的强烈愿望。对我来说,就是有感而发,发了,在小范围市场上就能收回成本,甚至有所获利。

  记者:那在不在乎别人的口碑?王朔:每个人的反应因人而异,我相信,以我过去的经验,说它好的,大概也未必就真觉得好,说它好也是前门楼子。说它不好呢,可能还说中了某一项弱点,因为批评往往要求你是全能的,只要你有一项弱点,他就有可能指出来,有可能切中实际,但是和创作也没关系,因为创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从有文字史到现在几千年了,就没有完美的作品,包括所有的被大家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作品,从文字到各种技术,都不会完美,思想意识也会过时,人类是进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可以作为人类思想的绝对高度的,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的,所以这也不是我们创作的目的。王文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