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00 云南日报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70年迎来首次大修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石鼓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瓦当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诉说风雨历程

  

风雨飘摇70年龙云故居迎来首次大修

  依稀昔日雄伟

  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了70多年的龙云故居(龙氏宗祠及宅院)日前开始了大规模整修,由昭通市投资260万元的第一期抢救性修复工程目前进展顺利,预计将于今年底完工。这标志着昭通市正将文化旅游打造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龙氏故居气势恢宏

  坐落在昭阳区永丰镇簸箕湾村元龙山前龙云故居建筑面积为25.5亩,包括龙氏宗祠及宅院两个部分。龙氏宗祠是龙云的家内祠堂,宅院则是他1942年回乡时和家人一起居住过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松柏成荫,山花烂漫。祠前原先是一片沼泽,百姓深受水患之苦,龙云捐资修建了一条长13公里的河,当地百姓称之为龙公河,才使这里成了一片白鹭翩飞的水田,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1928年修建龙氏宗祠公馆,1930年修建祠堂,5年后祠堂落成。

  落成后的龙氏宗祠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由正殿、观礼台、两侧厢房、前穿堂、侧殿、正殿照壁、炮楼、粮仓和公馆等建筑群所组成,共有两大院、6小院。其中作为宗祠主体建筑的正殿高15米,宽、径深各14米,内外均由合抱粗的圆柱支撑,屋脊通体饰以雕镂龙纹,殿后梁檐雕饰“双龙戏珠”。东侧木架上悬挂铜钟、铜铃,照壁下方设有精心雕琢的大理石石柱和护栏。正殿前镶嵌一块长约1.3米、宽约0.9米的大理石刻,上面雕刻有“五龙抢宝”图案。五条龙风格迥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刻艺术达到了相当高度,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3500万元恢复旧貌

  紧邻宗祠的宅院为传统四合院,但建筑结构中却含有西式建筑特点,室内设有壁炉、壁柜和框架式防排潮设施,东西和西北角建有砖砌炮楼,设防御枪孔,门窗采用西式几何图案和中式镂空雕花门,整个建筑群既体现了明、清时代古建筑文化的艺术特色,又有中西合璧的痕迹,同时彝、汉文化融汇其中,堪称是昭通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这份昭通人民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整个建筑群因人为改建造成较大破坏,加之年久失修,损坏相当严重,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面目。

  近年来,昭通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关于关注、抢修和保护龙云故居的呼声一直不断。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理顺了龙云故居的产权,并交由文化管理部门管护。2003年12月,省政府公布龙氏宗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启动维修保护龙云故居的内容写进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

  据了解,要完成整个龙云故居的维修工程,恢复其旧貌,并为发展当地文化旅游奠定一定的基础,所需资金在3500万元以上,其中2500万元用于维修工程,100万元用于修路,护城河的恢复及居民搬迁的补贴则需1000万元左右。

  本报昭通新闻热线:13887085988;发行热线:0870-2133696。

  “云南王”龙云其人

  龙云(1884-1962),生于昭通,原名登云,字志舟,彝族。1911年底加入滇军。1914年,从陆军讲武堂毕业分配回滇军的龙云深得唐继尧信赖。1928年底,龙云升任云南省主席,开始了他主持云南的风雨历程。龙云执政期间,对云南的地方建设作出了特别贡献。他利用云南远离中原战乱、相对稳定、自成一体的优势,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建设新云南,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实效,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省份,他也因此被称为“云南王。”

  龙云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8年抗战期间,他组织滇军共20余万人奔赴抗日前线,并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投入滇西抗战。滇军共经历大战役20多次,台儿庄血战威震敌寇,享誉华夏。1937年,龙云主动向蒋介石请命修筑滇缅公路,打通了抗日国际大通道。在资金、人力、技术、设备都不具备的条件下,龙云用“三根鸡毛,一副手铐”下达筑路令。国难当头,为了抗日救国,云南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长途跋涉3至5天,纷纷赶往筑路工地,平均每天出动11.5万人,最多时达20多万人,仅用短短8个月时间就修通了927公里的滇缅公路。

  走进龙云故居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沿着乡间泥泞的道路,记者再一次来到龙云故居。尽管早有耳闻龙家祠堂的辉煌历史,但当我走进这几乎快要成为废墟的宅院时,我依然为她的沧桑之美感到震惊!那些无处不在的木雕与石刻,那些历经风雨颜色尚未褪尽的彩绘和壁画,那些从印度长途驮运而来的西式雕花玻璃门窗,满地的从景德镇烧制来的瓷器碎片、壁炉、钱币状的石雕地漏等,这一切无不印证着龙家祠堂的精美绝伦。然而让我深深震撼的是,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中,龙家祠堂长期以来经历的却是被改造利用、被破坏遗忘的历史。

  在龙云故居尚未启动维修工程前,常有慕名来访的国内外游客,龙云故居的魅力由此可窥一斑。昭阳区博物馆馆长杨馨说:“龙云家祠的建筑在全国都很有特色,如果按照保地护好,不但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能极大地拉动昭阳区的文化旅游发展。”

  李昌莉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