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纸卖的是品牌 本报十大“零售王”的快乐事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10:04 云南日报 | |||||||||
十大“零售王”昨获本报表彰本报记者 苏颖 摄 行行出状元,每天厚厚的一沓报纸,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养家糊口,发展事业。可别小看了这一份5毛钱的报纸,如果卖出了一百份、两百份,收入也是不错的哦!另一方面,把自己喜欢的晚报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姓名:代胜伟 年龄:26岁 性别:男 售报地点:新迎小区 零售量:每天达到150份 从业经历:1998年至今 卖报卖的就是牌子 从1998年开始报纸零售,每天起早贪黑,我没有退缩,数年下来,生活得到了改善。卖报的本质是卖牌子,属于个人的品牌,就是尽量做好对顾客的服务,比如主动把报纸送到年老的、身体行动不便的顾客手中。时间上我尽量做到满足顾客的需要,七八年如一日早上9点开业晚上11点关门。小区中有人说我的小店每晚亮着的灯已经成为许多人下夜班回家时的路灯。我在新迎小区经营着3家报亭,晚报对我影响最深,晚报拥有广大高品位、高收入的读者群。 姓名:李建梅 年龄:26岁 性别:女 售报地点:海明路双桥村路口 零售量:每天达到50份 晚报让她成了百事通 作为双桥村村民,很多顾客就是左邻右舍,比较照顾我的生意,加之地段人气旺,晚报日均销量50份左右。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早上9点开始营业,晚上最早也要到9点才能回家,辛苦是不必说,但苦中也乐。晚报是最受欢迎的报纸。每天报纸送到,我根据经验阅读相关的版面、内容,多和客人交流,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遇到熟人打招呼都是介绍当天的热点新闻和时政大事,时间久了村里人居然给只有初中文化的我起了“百事通”的外号。 姓名:李忠祥 性别:男 售报地点:学府路 零售量:每天达到80份 从业经历:1998年至今 多年没丢过一份报纸 从四川到昆明十多年,在数年拼搏后,8年前我开始了报纸零售。 最早我推着报车在学府路经营,附近居民很少,生意冷清。在坚持一年后,附近各个小区开发,生意很快出现了可喜局面,我租下两间房子,有了自己的天地。每个书店一天能卖晚报80份。很多老顾客在我这订报,只要收了这份钱,哪怕客户有事情耽搁,一个月来取报纸,我都要保管好,多年来没有丢失过一份报纸。晚报为我和这些潜在的优秀朋友交往提供了平台,这是我事业的基础。 姓名:李明仙 性别:女 售报地点:虹山东路农贸市场门口 零售量:每天达到130份 从业经历:1998年至今 卖报纸也要主动出击 1998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卖报。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满手拿着报纸往那一站,自然就有人来向你买报纸,一天卖百多份不成问题。早上站了1个多小时一份也没卖出去,这1小时是怎么样过来的,真是终身难忘。眼看中午就要到了,我硬着头皮,鼓足勇气在街口四处叫卖,引起了一些路人的注意,不一会一个小伙子过来问我有没有晚报,我卖出了平生第一份报纸。接下来的日子,我主动宣传,几条街的人,只要经过都会买份报纸。 姓名:何海洋 性别:男 售报地点:世博园 零售量:每天达到100份 从业经历:1998年至今 晚报是我的聊天供料商 很多市民早晨8点前搭公交车去上班,一份报纸就是他们打发车上时间的第一读物。所以,我一定在8点以前到岗,把握时机,而这个时候最好卖的就是晚报。读者都说晚报既温馨又实用,许多年轻的上班族就是看着晚报长大的,经常一份报纸带到公司,已有几人等着看。在日常的销售中,我也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和顾客交流沟通也有了现成的原料,大家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融洽。 姓名:李生发 性别:男 售报地点:昆师路 零售量:每天达到50份 从业经历:2000年至今 晚报是我的主打产品 与顾客聊天时,我才知道晚报对昆明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几辈昆明人的成长读物,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指南。我开始和顾客做朋友,为顾客上门做好准备:比如雨天把报纸套上塑料袋;把家里的自行车充气筒放在报架下等。生活的艰辛就在成功的满足中消逝,现在晚报依然是我的主打产品,虽然卖的份数不算多,但从中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用终生。 姓名:王富珍 性别:女 售报地点:春苑小区 零售量:每天达到200份 从业经历:2000年至今 要会“喊”新闻 从2000年起从事报纸零售工作,我对这一行的体会就是:销量要好,首先报纸的质量要上乘,要让读者真正喜欢。这点晚报的品质、品牌都是有保证的。做零售要多和顾客交流沟通,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兑换零钱、指路等,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却能让人记住你。流动零售要学会“喊”新闻,对不同的人介绍不同新闻内容,喊出有吸引力的新闻,引起潜在读者的关注,提高销售。 姓名:王银国 性别:男 年龄:25岁 售报地点:流动售报 零售量:每天达到100份 从业经历:1999年至今 流动零售在风雨中快乐 每天出发前我都会规划好今天的路线,有哪些临街的商家、顾客会买报纸,哪些地方的人流量在不同的时候有什么变化等等,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每天的销售才能维持在一定的量上。两三年坚持下来,我在流动的销售中建立起稳定的市场和固定的客户,每天和他们的联系变成我现在的工作,就像朋友一样,累了聊聊街头的见闻,说说报纸中的逸事,辛苦的工作便出现了难得的乐趣。 姓名:吴丽娜 年龄:22岁 性别:女 籍贯:晋宁 工作单位:晋宁发行站 零售量:每天零售量达到200份 从业经历:2003年10月工作至今 晚报的第一个读者 每天7点30分,吴丽娜就来到零售门市,清扫后就捧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晚报读起来,因此她自诩是晚报的第一个读者。由于自己也喜欢看报,小吴常常跟来买报的客户议论起当天的新闻。前段时间高考前后,有些家长和考生一天跑几趟来买报,报纸没来,就在门市等着。看到人们买走报纸,得到各自感兴趣的信息,小吴觉得很开心。 姓名:段向华 年龄:34岁 性别:男 籍贯: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售报地点:保山发行站 零售量:从2006年元月起,每天零售量维持在150-180份 从业经历:2003年10月工作至今 夫妻双双把报卖 说起成功之道,有过3年推销经验的段师傅说,发行不仅需要有专业水平,还要能吃苦。他每天7点起床,晚上8点半才下班。有位浙江商人有时会买报,不管下多大的雨,段师傅都会到他的店铺问问,时间长了,被感动的浙江商人也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段师傅告诉记者,为晚报工作让他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他现在发动妻子也加入进来。 □本报记者 罗南疆(春城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