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逼母亲签独立生活协议 想自由抵制父母回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23:29 红网-三湘都市报 | |||||||||
核心提示:他,是一名13岁少年,他来自单亲家庭。母亲采取抓紧宏观放手微观的教育方式,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性格刚毅、智力发达的精英”。果然,他成了众人眼中的“神童”。但是,“神童”在母亲改嫁后性情大变,他威逼父母与他签定《独立生活协议》,他逃课、上网、不修边幅,他不允许母亲和继父回到他所在的家,甚至以点燃液化器罐来威逼父母离开……当事情远离母亲教育初衷的时候,他被强行送到了工读学校。而工读学校里收录的全是一些父母管束不了但又没构成刑事拘留罪的孩子。是什么让一个“神童”落入了工读
本报记者 伍青 实习生 徐烨 胡斯慧 社区来信:一个13岁男孩的独立生活 编辑同志: 长沙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真,系我社区粮贸大厦宿舍居民。小真从小生活在深圳,出生前父母已离异。小真从小缺少父爱,幸运的是小真的母亲勤奋好强,她一直教导与关爱着小真。3岁时,小真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了诗词;随后,母亲对小真开展学龄前教育,辅导他看了多种开发智力的书;小学时,小真还自学了奥数课程。在老师、亲戚、同学眼中,小真是个智力水平开发较早的“早慧男孩”。 2002年,由于种种原因,小真跟随母亲回到长沙生活。转学的一幕很有意思,小真没有经过文字测试,仅凭一番睿智的谈吐就被育才小学录取了。在长沙读小学的2年时间里,小真母子二人几乎形影不离,街坊邻居看着都觉得羡慕。 小真升入初中时,母亲也在这个时候创业、恋爱、再婚了。由于母子间的聚少离多,小真慢慢适应了母亲的经常不回家。少了母亲的约束,才13岁的小真开始逃课、看漫画、迷恋上网。初一暑假,原本相处愉快的母子间产生了矛盾。 母亲发现小真有所改变后,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她开始守在儿子身边管教他,这让小真十分反感。为此,母子冷战了2个月。2个月后,小真开始用纵火、泼油等形式逼赶母亲出门。有一次小真纵火,母亲甚至拨打了110求助。当110工作人员赶到时,他们建议小真的母亲向社区求助。 2006年2月14日,13岁的小真提议由社区做中间人,在他和母亲之间签署一份协议——《独立生活协议》。协议规定,只要小真安心学习,好好生活,母亲每周只能回家住一个晚上,每周支付生活费150元,让小真独立生活,社区每周二可去小真住所检查。(详见协议影印件) 可是后来,小真和母亲双方都出现了违约。一方面,小真逃课越来越频繁,他的独立生活状况也令人堪忧,他很少刷牙,头发长长了也不理;另一方面,小真的母亲也做不到每周只回来住一个晚上。面对小真越来越严重的叛逆,母亲终于在2006年5月11日将他强行送到了工读学校。 在此期间,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监管小真,开始学习各种关于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书,希望能为小真提供一些帮助。今天,我们向《三湘都市报》讲述小真的故事,是希望通过这一特殊个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重新审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 桐荫里社区 欧阳军 对话 “我开始反省自己” 收到桐荫里社区来信后,本报记者随即与社区工作人员陈静、欧阳军取得了联系。工作人员表示,小真已于5月11日被送往星沙工读学校,现仍处于强化训练的一个月时间内,包括父母在内的亲友均不能前往探视。6月15日,在小真和他母亲的允许下,记者随同桐荫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星沙工读学校,与小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 记者:小真,被“押”来工校能适应吗?你认为自己为什么会被送来工校? 小真:刚来觉得很陌生,训练很辛苦,特别是前7天觉得很不舒服,每天都很想哭,甚至想到过自杀,现在慢慢地习惯了。我被送到这里,说明学校和妈妈认为我还有救,这只是对我的一种惩罚。我很怀念外面的世界,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可能是我在学校经常旷课,所以被绑来了这里。我现在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超过自由的限度就会被绑起来。 记者:你和妈妈的关系向来很好,但是后来为什么不准她和继父回家住? 小真:到了我这个年龄,有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小时候妈妈教育我,我都是说一不二地服从,长大后就不很想听她的了。上学期妈妈很忙,经常不回家,我一个人在家习惯了,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放了出去就很难往回拉。现在她要管束我,我当然不听了。我对继父是满意的,也赞成他们结婚,只要他对我妈妈好就行了,我对他说不上感情很深,关系一般吧。他很古板,观点也很老土,和他说不通。 记者:妈妈来工校看过你吗,你在这里想妈妈吗? 小真:来这里后,我每时每刻都很想念妈妈,想她会不会来看我呢,我有一种4、5年没见她的感觉,也想念外婆、三姨。妈妈前几天来看过我,没待多久就走了。当时我的同伴们都说我傻,好不容易等妈妈来看我,居然那么快就让她走了。那天妈妈给我买了双新球鞋,我试穿了下觉得小了点,以为妈妈过两天还会送鞋子过来,那样我就可以再见她,谁知她今天竟然让陈静阿姨拿鞋子来了。 记者:独立生活的那段时间你过得如何?独立生活是不是成了你逃课、放纵自己的借口? 小真:一个人在家很轻松、自由,耳边不会响起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声,看电视到晚上12点也没人管我。我很会做菜,高难度的菜也会做,比如炖墨鱼时要先去外层的黑皮,再把里面的硬块抠掉等等。我也知道逃课不好,大多数时间不想上课的想法大于想去上课的想法,就宁愿在家看电视、上网什么的,反正生活中也没有任何可以约束我的东西。 记者:你对妈妈的再婚有什么不满,是不是认为继父的出现夺走了妈妈对你的爱? 小真:我对妈妈的确特别地依恋,如果生活中少了她,就像吃菜没放盐,少了个味。我没有网瘾,去外面上网也是为了不想去想妈妈。妈妈结婚后,我觉得轻松好多,有了继父我就不用辛苦地为妈妈撑起半边天,我的负担就减轻了。作为一个小孩,每天想很多事情其实好累的。 记者:你妈妈说跟你商量时,你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你怎么想的? 小真:这里的训练很辛苦,你们过来采访,我就能多休息一会,而且还可以找人倾诉一下。我跟妈妈说了,我甚至不排斥报道用真名,希望其他和我一样的小孩看到报纸都知道,逃课是不对的,和爸爸妈妈作对是不对的,也希望妈妈看到报纸后能了解我,因为互相不了解才导致这样的后果。来工校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这段经历我将永生难忘,在这里我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 调查 透视母子拉锯战 一个是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母亲,一个是嫌妈妈的管教如同唠叨的孩子。这对曾让街坊羡慕不已的母子,为何会演变到要签定《独立生活协议》的地步,而且在协议失效的情况,儿子被强行送往工读学校?是母亲的再婚疏忽了儿子?还是儿子的青春期叛逆使他与母亲越走越远? 母亲抓宏观忽略微观 “11乘以11等于多少?21乘以21等于多少?”时间追述到199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深圳。这天,小真妈妈头晕得厉害,但她仍遵守对儿子的承诺??每天傍晚散步时教儿子心算。对于儿子的早期教育,小真妈妈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她说,自己热爱儿童教育,并一直把对儿子的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性格刚毅、智力发达的精英。 小真上小学时,小真妈妈就不厌其烦地引领小真读世界名著。由于奥数成绩拔尖,小真在小学阶段还跳过级。小真三姨所在单位外出旅游时,三姨不带自己女儿却带着小真出去玩,理由就是“他的演讲和口才是大家公认的”。小真的出色让旁人对小真母亲的教育方法极为认同,小真也经常搂着妈妈又抱又亲,似乎在感谢妈妈把他培养成为众人眼中的“神童”。小真的继父也认为小真的智力有点超群,小真12岁时就能指出他的一份科研报告中的3处错误,这让继父有点吃惊。 戴上“神童”的帽子后,小真产生了优越感,加上母亲溺爱有加,他逐渐养成了一些陋习:吃饭总是独自享用最好吃的菜肴;看电视不允许别人跟他抢台;对一些生活细节,如刷牙、洗脚等很不在意……刚开始时,小真妈妈觉得儿子身上的这些小毛病并不重要,她认为,可以先开发儿子的智力然后再去慢慢培养他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真妈妈的教育方式让小真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自主权。小真妈妈说过,她对儿子的教育主要是在宏观方面把好关,更多的时候,她在充当一个父亲的角色。正因如此,小真比同龄小孩更有思想,这也直接导致他在成长中出现的叛逆比同龄小孩更为严重,他能有勇有谋地和父母“对抗”,他的发达的智力、活跃的思维间接助长了他的劣性。 “我认为他有点早熟,思维超前,至于其他人所说的神童,我认为他不是。”小真妈妈如此评价儿子。回想小真的成长历程,小真妈妈觉得,一切变故都在情理之中。由于儿子缺少父爱,小真妈妈特别注意培养小真的独立性和警惕性,“让他像一只警犬一样到处去嗅,独立去闯世界,提早见识到社会的残酷性”。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信条下,小真显得比一般小孩更“世故”成熟些。小真妈妈向记者讲述了两起小真上小学时挨打的事。小真在深圳上小学二年纪时,有天傍晚放学回家,他跟妈妈说,上体育课时老师用口哨甩了他耳光,因为他不守纪律。听完后,妈妈说想去找体育老师评理,小真却说:“妈妈你不用说话,跟我去校长办公室就行。”来到校长办公室,小真拉着妈妈向校长告了体育老师一状。一段时间后,小真又被另一个体育老师小小地惩罚了一下,这次,他对妈妈说不要去告状了,“因为这个体育老师有‘背景’,告他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自由让儿子上瘾 小真读初中时,小真妈妈开始了新的恋爱。当妈妈的男友走进小真视线时,他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着这个可能成为父亲的男人。 在小真看来,他是体面而有修养的,小真对此相当满意,还十分赞成妈妈再婚。小真甚至还教妈妈如何抓住男人的心,“当你的男人下班回家后,你要温柔地为他准备好洗脸水,张罗好饭菜,时间一长,他会慢慢对你产生依赖感,越来越离不开你。” 小真妈妈再婚后,忙于经营感情和事业,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她有一次连续15天没有回家,这也是小真最长的一段独立生活。很快,小真妈妈发现儿子频繁逃课、沉迷上网,还经常为了钱和她发生争吵。小真妈妈耐心教导儿子,却发现他根本听不进去了,甚至提出了要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要求。在小真妈妈看来,儿子分明是在用独立生活做幌子,其实是想过一个人没人管的日子,想逃课就逃课,想上网就上网,所以坚决没有同意。 遭到拒绝后,小真开始抵制父母回家,他穿着鞋在父母的床上乱踩,半夜泼油到地板上让父母摔跤,他甚至在家中用废纸点火,想尽办法找茬把父母赶走。今年2月的一天半夜,小真和父母又发生争执,他用点火引燃液化器威胁父母准许他独立生活,否则他就要作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终于,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无奈之下夫妇俩向社区求助。2006年2月14日,由社区工作人员做中间人,小真和父母签署了《独立生活协议》。 小真妈妈说,她一开始就不看好《独立生活协议》,她也不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当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希望通过这份协议让小真自己去碰壁,承受一些打击,让他学些教训。 小真的独立生活开始后,他逃课、上网更加厉害;小真妈妈也没能做到协议上的要求??每周只回家一次。小真妈妈心一横,既然儿子不让她回家,她也干脆不回家了。随着小真逃课加剧,小真被强行送往工读学校。小真妈妈认为,儿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去承担后果。 众所周知,工读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父母管束不了但又没构成刑事拘留罪的孩子,难道小真也属于这类“问题小孩”吗?小真妈妈说,这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做法,提前看到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去工读学校也是小真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相信只要儿子顺利迈过工校这道坎,将来必定大成就。至于自己教育方式的成败,小真妈妈回答,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正确的答案,她的教育方式是否失败现在还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专家建议 母子可同做心理治疗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跟踪采访中,记者反复着这样一个问题:小真事件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小真妈妈将其强制送往工读学校的做法是否可取?在采访完小真母子后,记者拨通了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医学博士唐海波的电话。 唐海波认为,从小真的早期教育开始,他就对母亲产生了过多的依赖,可能他一步也离不开妈妈。而在小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她的妈妈却忙于事业、爱情而疏忽了他,最长的一次小真妈妈甚至15天不回家。妈妈从无微不至的关怀到离多聚少的落差使小真产生了焦虑、绝望的情绪,这使得他在心理方面出现了变化,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对于生活中突然出现的继父,一开始小真认为是多了个人像妈妈一样来爱他,但随着妈妈不回家次数的增多,他开始出现被继父夺走了妈妈的想法,所以,他要通过一系列报复措施来惩罚他们。当然这些是潜意识里的想法,他本人不一定能意识到。 唐海波介绍,人们常以“高潜能”或者“智慧超常”来形容这些“早慧孩子”。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知识饥渴、对学习不感兴趣、和父母关系不好等,小真就是其中一例。唐海波说,把小真送往工读学校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形式对小真不合适。“小真只有13岁,是一个极危险的年龄段,容易受外界影响,目前他可能出现的最大隐患就是结交不良少年。小真并不是‘问题小孩’,他只是和父母对抗得比较明显,而且13岁的年龄独立生活,有了自由的空间当然会暴露一些问题。” 13岁的孩子本该快乐、活泼地生活,但小真身上找不到这些,记者看到的只有消极和无聊。唐海波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需要接受心理治疗,他建议小真和妈妈一起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唐海波强调,为了甩包袱而把孩子送往工读学校的做法并不可取,工校的高压政策也许会让小真暂时软化,但真正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需要尽早把他带出工校接受心理治疗,心与心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