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那封信让我找回了信心” 找回写信的感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8:04 青海新闻网

  “那封信让我找回了信心”

  青海新闻网讯

  讲述人:刘女士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学生时代我们也常写信,可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我的印象中,我好像没有给爸爸妈妈写过信。父母倒是给我写过一封信。也就是高三那年吧,因为学习紧张,住校的我一个多月都没回家了。好不容易模拟考试完了,我回到家一看,当时就傻了:最疼我的爷爷去世了,我却没见最后一面。情绪受到影响,高考我也没考好。记得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低落,动不动就发脾气,爸爸妈妈也不敢招惹我。一天早上起来,桌上放了一杯牛奶,下面是一封信。信上说:“父母理解你的心情,当时是爷爷坚持不让叫你回来的,就是怕影响你的学习。……人总会遇到挫折,但要学会坚强,爷爷肯定也不希望看到你现在的样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就是父母的这封信,让我找回了信心,让我变得坚强起来。 (丹丹)

  家信离我们越来越远

  快节奏的今天,使用手机、网络QQ、MSN、E-mail的人越来越多了,与之相反,手写信件却越来越少了。

  记者走访了省城几所高校后了解到,不少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没给家人或朋友写过一封信。“长这么大总共也没写过几封信。”“写信?唉,太慢了。好不容易写好了,还得去邮寄,太麻烦了。”“有事打电话就可以了,写什么信呢。”尽管被采访的大学生都习惯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联络家人和朋友,但他们也承认,收到飘着墨香的信件,感觉还是不一样。

  “书信是一种文化,是感情的表达,可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地方不是还发出了挽救‘家书文化’的倡议吗。的确,收到朋友家人的信,会有种特别的感觉,熟悉的字迹会让人十分感动,不是常说‘见字如见人’这句话吗。”一位高校的老师打来电话说:“现在‘家书抵万金’的概念在年轻人的意识中早已淡了。长久以来,家书作为书面传递平安、嘱托、亲情等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们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说,书信交往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可它却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现在一些孩子,甚至连书信的基本格式都不知道了。”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就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武警青海总队二支队一中队党支部发出了“少拨电话,多写信”的倡议。 “往家里写信的战士越来越少了,大家打电话,也就是报个平安,真正能和家人好好交流的特别少,况且打电话费用也多。所以我们倡导官兵用传统的书信方式与亲友联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大家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最主要的是,大家和亲友的交流也更多了。”景指导员说,“现在中队每天都能收到好多家书,战士们也说,其实写信反而能更好地和人交流。”

  有时间的话,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给家人写一封家书,送上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收获一份感动的。

  您现在还经常提笔写信吗?您是不是还珍藏着多年前的信件呢,您愿意把“珍藏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呢,您知道“绿衣天使”是怎样工作的吗?期待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参与。参与联系方式:3530030、13709711245、dan322@sina.com、QQ:353835368。(作者:丹丹 雅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