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这交警是真是假?》续 受骗者网上痛贬"何交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1:24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杨小柏

  6月底,南宁某网站“南宁生活”论坛贴了本报《这个“交警”是真是假?》(详见本报6月26日第7版)的报道后,一时引来众多跟帖者。在论坛里,有近一半的跟帖者质疑“何交警”的真实性,认为其不可信;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把“何交警”的行骗行为及手段公诸于众,以免更多的人受骗;而有少部分跟
帖者则声称,他们就是这个“何交警”的受害者。7月6日上午,记者接访了一位自称被“何交警”害惨的市民,并看到了“何交警”写给他的收条。

  手持收条来诉苦

  自称被“何交警”害惨的梁姓市民告诉记者,6月29日,他登录南宁某网站时,发现有人把早报关于“何交警”的报道贴在网上,跟帖者颇多。他仔细比较了报道中赵师傅的经历后,发现自己的遭遇也极为相似。

  7月6日下午3时许,记者如约与梁先生见面。梁先生称,去年11月底,他有一个朋友委托他帮办小车驾驶证,当月,他在该网站上发帖,没多久,一位自称“何警察”的回帖称,可以帮他办妥。

  在反复求证和多次见面后,今年1月24日,梁先生将3000元现金交给了“何交警”,对方打了收条,收条上写着“收到办事费3000元,署名:何翔”的字样。双方还互留了电话。“何交警”表示,一个月内,事情一定办妥。

  在“何交警”承诺的一个月期间,双方还多次见面,为讨好“何交警”,梁先生还多次请何上酒吧喝酒。承诺的时间快到时,“何交警”突然致电梁先生,称如果要办得更快的话,还要交600元,但梁先生没有同意。

  此后,“何交警”开始玩失踪,每次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公务在身脱不开身。”梁先生告诉记者,自本报关于“何交警”的报道见报后,他再也打不通对方的电话,人也找不到了。

  当记者问梁先生为何不选择报警时,他表示,本来与“何交警”的交易就不是光明正大的事,现在被对方骗了,自己只能吃哑巴亏。

  网上一片痛贬声

  记者随后登录该网站,在一主题为“帮办各种证件的‘何警察’出事了,在玩失踪!”的帖子下面,本报关于“何交警”的报道多次出现。发帖人在报道后面还贴上一篇“读后感”。大意是:“何交警特征:1.78米左右,29岁,体态胖,穿着一身没有警号的警服,口音为本地人。”

  大部分跟帖者认为,“何交警”肯定是假的,像这种明目张胆向办事者收钱的“交警”,本身就非常可疑。而部分跟帖人认为,像“何交警”冒充交警行骗的行为,性质非常恶劣,如果不将他的行径公布于众,想必还会有不少蒙在鼓里的人花钱求他办事。另外,有少部分发帖人声称被“何交警”骗过钱,一名为“hatekk”的网友在帖子里声讨:“何交警,你还记得吧,为什么第一次“办事”,你让我在交通厅门口等,我却跑到翔云大酒店,因为那里的大堂有监控摄像头,你想赖账是赖不掉的!何况我有你的收据,你要是觉得不舒服,我被骗的那800元就当是给你的医药费好了。”

  跟帖者还有几个自称认识这位“何交警”,真名叫何翔。

  收钱办事不可信

  南宁市交警支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类似“何交警”这样的骗局,广大市民应擦亮眼睛,在未核实对方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收钱办事不可信。

  而相关法律人士认为,由于办事双方都是违法的,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办事者的侥幸心理行骗得手。一旦事情败露,花钱办事的人只能自食其果。编辑:王香菊作者:杨小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