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感动之"情牵农村贫困高考生"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37 河北日报 | |||||||||
李云华:汗水"设计"美好明天 [本期感动人物] 在今年的高考中,赵县中学的李云华以633分的成绩荣登赵县理科考生榜首。然而,这只是她实现大学梦想的第一步,贫困成了挡在她面前的一座高山。为了翻越这座高山,刚
编者的话 当高考的硝烟散去,他们,骄傲地登上了象牙塔的顶端。然而,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这胜利喜悦,他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高昂的学费,对于这些“早当家的孩子”,这就如出征的鼓点,沉重、紧迫,又催人奋进。 在一个大学生每年以上万元计的高额费用面前,许多普通农村家庭的积蓄都会变成负数。据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统计,今年石家庄市17个县(市、区)的30多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29个家庭世代务农,其中不乏第一年的学费尚无着落的特困家庭。 然而,贫困不是压倒他们的大山。相反,正是贫困托起他们梦想的羽翼,“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每一位贫困学子在学习中制胜的原始动力,成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不竭“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财富”无人能敌。 贫困也不是他们今生的宿命。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被这些寒门才俊的志气感动,并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点点滴滴的爱心如叮咚的山泉,奏响一曲和谐友爱的赞歌。 在这个火热的季节,我们走访了几位优秀的农村贫困高考学子,感受他们搏击逆境的激情,也分享他们温情无声的感动。 7月6日上午,在赵县北国商城柏林超市,记者见到了身着红色工装、笑容灿烂的李云华。“第一天打工,业务还很不熟练。”李云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然而,相处时间不长,她的搭档张翠娜已经喜欢上了这个手脚勤快麻利,为人和气大方的姑娘。 寒门飞出个“金凤凰” 李云华的父亲年近半百才得了这个宝贝闺女,可女儿还在襁褓中,妻子却悄悄地离开了。父女俩和独居的大伯组成了赵县韩村镇徐家庄村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患有糖尿病和严重的风湿,常年吃药。大伯一个人照料四亩薄田,两季粮食维系着全家的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云华从小就懂得父亲和大伯养育自己的艰难,功课再紧,她也要抽出时间下地帮忙、下厨做饭。高中三年,李云华早饭馒头咸菜,午饭半份炒饼,晚饭咸菜馒头,一天的生活费还不够一些同龄人买一瓶饮料喝。 对班主任程学武来说,李云华不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更是全班同学的榜样。每个星期的班会,常常是由任学习委员的李云华主持,她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心得,互相鼓劲加油。每当她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或者找到学习一门功课的“门道”,她总是比自己得了高分还高兴。三年里,李云华的成绩一直稳居全班第一名。想到她俭朴的日常生活,同学们开玩笑说,她是“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了最高的效益”。 即便生活艰难,李云华还是觉得自己挺幸福,因为她在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高一下半学期,父亲病情加重,李云华萌发了退学的念头,是学校和老师的无私帮助,使她顺利读完了高中。程学武老师先后拿出2000元交给云华,让她补充营养,还时不时送她一两件衣服,为了不伤她的自尊心,程老师总是漫不经心地说:“给我爱人买衣服买小了,要不你穿上试试。”而李云华穿上一试,正合适。每逢周末,程老师和爱人总是把李云华叫到家里“帮忙做饭”,聪明的云华知道,老师是想让她去“改善改善”。 三年里,赵县中学免去了她全部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如今,为帮助云华顺利迈进大学校门,老师和校领导又在多方想办法,准备为她申请“福彩助学”和“希望工程圆梦大学”等慈善项目的资助。为帮她筹集第一年的学费,赵县中学全体教职工已自发捐款近4000元,并由校领导为她送到了家中。 超市来了个“女状元” 超市理货员已经是李云华今年暑假的第二份工作了。高考一结束,李云华就和同村的几个小姐妹一起到邻县的一家纺织厂打工,每天在织布机前穿梭12个小时,6天只挣到了60元。回校填报志愿的时候,程老师告诉她一个好消息:赵县北国商城柏林超市愿意为她提供一个助学岗位———奶粉柜台的理货员。而得知店里来了一位高考“女状元”,不少同事过来问长问短,当听说她还没有找到住处时,一位热心同事赶紧帮她联系了一处学生公寓,每月只需30多元。 李云华填报的第一志愿是西安交通大学,每年仅学费一项就要四五千元,一家人就算不吃不喝也凑不够。很多热心人都在替李云华发愁,可是生性乐观的她却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她有自己的打算:“上大学后我会和高中时一样努力学习,争取拿到数额最高的奖学金,再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些钱,我相信我能靠自己的力量顺利读完大学。” 和那些生活条件优越、却干什么都觉得“没劲”的同学相比,李云华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实而具体。 高考前,李云华一面复习功课,一面搜集大学院校和专业的有关信息,为填报志愿做准备。可班里很多同学对此却不闻不问,一位同学面无表情地告诉她:“这些事由我爸爸妈妈包了。”能够规划设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能够全神贯注于目标尽情地挥洒智慧和汗水,和那些缺少自主性、缺乏责任心的“富裕生”相比,习惯了大事小事靠自己的李云华,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富有”。 “很多生活条件不错的学生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的原始动力,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令人头痛的问题。”李云华的经历触动了赵县中学校长白彦伟的心事。白校长计划在李云华上大学前,请她为全校同学做一次报告,他想好了,报告的题目就叫《如何找到学习的原动力》。 □本报记者 张艳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