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74年梦得圆 阿嬷回乡泪满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9:21 海峡网-厦门日报

  回乡路上 郑劝阿嬤金门行全程报道

  

74年梦得圆阿嬷回乡泪满襟

  回乡的阿嬷成了大家关注的“明星”。

  

74年梦得圆阿嬷回乡泪满襟

  郑劝在妈祖庙与当地乡亲合影。

  (本组摄影 蓝碧霞 林森泉)

  昨日中午11时30分,郑劝老阿嬷终于回到了金门。这条回乡路,走了74年。当地政府官员翁明志、金门县县长李炷烽、金城镇镇长蔡辉诗、金城镇南门里里长郑清平、金门社会局局长黄雅堂、金门爱心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惠安同乡会理事长庄聪荣、金门郑氏宗亲会荣誉会长郑庆利等人,都亲自接待老阿嬷。

  到金门:浓浓乡情扑面来

  “阿嬷,金门到了!”当厦金航线的“新集美号”客轮停靠金门水头码头时,我们立即告诉老阿嬷。她感到有些难以置信,反复问:“真的是金门?”金门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上船迎接她,一声“老姑婆,欢迎回家。”霎时让老阿嬷红了眼眶。

  “阿嬷,欢迎你回来!”“阿嬷,回到金门你有欢喜没有?”“阿嬷你好可爱!”一下船,熟悉的乡音、亲热的问候立即扑面而来。她点头说高兴。金门爱心慈善基金会、金门红十字会、郑氏宗亲会、惠安同乡会、新闻媒体以及老阿嬷以前居住地的乡亲,共有近百人前来迎接。金门方面为了让老阿嬷感受到乡亲的情谊,事先进行精心的安排,每一个主要过道都有一拨人等候在那里迎接,为阿嬷送上鲜花、花环和问候。从码头到通关完成,一段两三百米的距离,走走停停花了半个多小时。

  来接老阿嬷的金环球旅行社的导游方小姐向所有游客“广播”:“阿嬷足好命(命运很好),74年后回到“后头厝”(娘家),我们大家都来欢迎她,让她在金门的三天过得开开心心。”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知道94岁的老阿嬷从祖国大陆过来,都对她微笑、跟她打招呼。阿嬷坐在轮椅上,不停地微笑,回应家乡的人们。10多家新闻媒体一路“追逐”老阿嬷,阿嬷一时之间成了大家关注的“明星”,扛着摄像机、照相机的记者们纷纷叫阿嬷对他们的镜头笑一个。阿嬷很开心,惟一的遗憾是,来不及换一套更漂亮的衣服。

  拜妈祖:两眼含泪祈平安

  昨日下午2时30分,20多名来自祖国大陆的人员和金门乡亲一起,专程陪同老阿嬷回到了金门金城镇拜妈祖。在金门乡亲的问候声中,阿嬷走进已经改变了模样的天后宫。即将上任的金城镇南门里里长杨耀云说:“这是她小时候玩过的地方。”

  阿嬷不用人搀扶,径自走进宫内,拈香拜妈祖。她在香桌前跪下,含泪喃喃地说:“妈祖有保佑,我回来了。”她对着妈祖诉说着自己来自何方,有多少后代。酸甜苦辣涌上心头,积压了74年的情绪宣泄出来,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接着,她又走到妈祖像前跪下,祈求妈祖保佑子孙平安,保佑帮助她回乡的人们一生平安。

  金门爱心慈善基金会、金门红十字会、郑氏宗亲会、惠安同乡会乡亲在这里为阿嬷举办了欢迎会,还给阿嬷包红包。阿嬷对故土的思念让他们感动,希望阿嬷好好保重,大家以后还去惠安看望他。

  找祖居:沧海桑田难寻觅

  “阿嬷以前的住址在哪里?”除了两地媒体,金门的乡亲也一直在找。昨日下午,郑氏宗亲会的乡亲带着老阿嬷,到天后宫后面的百年古厝寻找。

  68岁的杨耀芸说,老阿嬷印象最深的是天后宫。这座宫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前主体是杉木结构,宫外有圆石柱。老的天后宫不堪风雨和白蚁的腐蚀,坍塌了。1975年天后宫进行重建,主体是钢筋水泥结构,外面的柱子换成了石雕的龙柱,是从惠安崇武运来的。天后宫已经不是老阿嬷记忆中的模样。

  那么老屋呢?乡亲们带着老阿嬷在巷弄里绕啊绕,每到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外,就问她有没有印象。阿嬷走出一身汗,但是,对乡亲的询问都摇头。“让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从这些大变样的建筑中想起它们以前的模样,是很不容易的。”72岁的杨田说。

  82岁的郑抛告诉记者,老阿嬷以前说的,应该是这个地方没有错。天后宫牌楼前原本是大海,左右两边有店面、油坊。以前这里有码头,大陆的船只可以在这里停靠,有不少人来这里做工。20多年前,金门县政府填海造田,如今,天后宫前矗立着金门体育馆。

  76岁的许淑岩也说阿嬷的祖居应该在这一带。他告诉记者,这些地方不但建筑改变了,连路名也改了。天后宫前面的区域以前叫“行口”,有一条几十米的路,开了10余家渔具店,本地人称为“船仔头”。现在,路拓宽了,修成水泥路,路名叫民族路。这和阿嬷说的,住在渡口附近吻合。阿嬷还说,她家在“后浦(以前也作“后埔”)南门桥子头”,后浦南门就是现在的金城镇珠浦南里;“桥子头”没有这个地名,不过,天后宫后面以前有一条大水沟,上面铺石条,像一座桥,村民都称为“下仔桥”,她应该住在桥头一带。天后宫后面的老厝,虽然格局基本不变,但是不少房子都翻新了。

  近半天的寻访,加上乡亲的佐证,金门爱心慈善基金会许金龙基本确定,老阿嬷以前居住的地方,就是后浦南门下仔桥,即现在的金城镇珠浦南里一带。

  记者手记

  有一种真情感天动地

  天若有情天亦老。郑劝老阿嬷回金门前一个星期,受台风“碧利斯”影响,一连下雨好几天。但是,从老阿嬷起程那天起,天气似乎都配合着活动的需要。有人说,这是因为70多年的思念,近百岁回归故里,真情感天动地。

  16日,记者一行到惠安接老阿嬷到厦门,来回的路途中大雨一直下。我们都很担心,即使我们已经为阿嬷的出行做了最周到的安排,但出门时遇到下雨天,对年老的阿嬷来说,行程将比较辛苦。

  16日晚上10点多,阿嬷已经歇息了,外面风雨大作。本报总编辑李泉佃忧心不已,打电话交代记者再次打听天气预报和厦金航线的情况。到17日凌晨,大雨还在下、风还在刮,和平码头方面也不能确定17日航线是否恢复。阿嬷回金门能否顺利成行充满了悬念。17日上午6时,外面风雨止住了,提了一个晚上的心放了下来。

  17日上午,已停航三天半的厦金航线恢复正常,10时30分,阿嬷坐上了“新集美号”顺利出发。就在阿嬷抵达金门后,厦门接着下雨,海面风力加大,当天下午,厦金航线停航。而金门则是阴天,天气凉爽。

  我们相信,真的有一种真情可以感天动地。阿嬷的金门寻亲之行,每一个进展,都充满着祖国大陆和金门同胞的热心和汗水。我们难以估计,一个多月来,究竟有多少人被阿嬷、被帮助阿嬷的人所感动,我们数出来的单位名单,可以列满一张A4纸。阿嬷的思乡情切、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厦金两岸媒体不遗余力的推动,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让“老天”为之动容。

  现场直击

  娘家人认出郑劝阿嬷

  叫一声“姑婆”泣不成声

  当郑劝阿嬷及其她的陪侍亲人在南门妈祖庙烧完香许完愿后,就坐在妈祖庙门前。这时,南门妈祖庙董事长郑金城突然走到郑劝跟前,半跪着地叫一声“姑婆”,顿时泣不成声。

  在许金龙的主持下,金门各界人士在南门妈祖庙召开迎接郑劝阿嬷回娘家的茶话会。各界人士给阿嬷郑劝红包共计3万多元新台币。郑金城给6000元,算是第二多的。许金龙对记者说,这就是亲情最浓的体现,从中可以判断郑金城与阿嬷郑劝的关系。

  从妈祖庙出来,郑劝来到妈祖庙左边的幼儿园里坐下。在这里,郑金城的姐姐郑治也认出了郑劝阿嬷。郑治今年91岁,又名周郑治,周是丈夫的姓。郑治称郑劝“藏仔”,郑治说,“藏仔”的脸形和体形都跟当年差不多。“藏仔”住在“下仔桥”,就在妈祖庙后边。郑劝说,郑治有个土名叫“不要”,郑劝在惠安经常对女儿提起“不要”这个名,说金门有个“不要”姑姑。两位老人相认,令人感慨万千。

  本组撰文/本报记者 林森泉 蓝碧霞(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