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他们对上海知青太好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0:06 新文化报

  本报报道促成省亲之旅,16位上海知青夜赴珲春,今天回凉水镇庆荣村看亲人——他们对上海知青太好了 本报热线0431-96618继续征集读者特别是老知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看法,如果作为知青的你希望找寻其他同伴回乡省亲,或手头有老照片、老物件及感人故事,也请与我们联系。

  7月16日午夜,延吉至珲春的公路,一辆疾驰的中巴车中,16位上海人紧盯窗外,生
怕在茫茫夜色中漏掉什么……“看,那就是咱们当年下乡的庆荣大队!”不知谁喊了一声,人们立刻睁大眼睛,夜色深处只有星点灯火,却足以证明这里正是过图们市后途经的第一个村落——“凉水公社庆荣大队”!

  灯火一闪即逝,中巴车继续开往目的地珲春市,车中人回首频望:30多年没见,亲爱的乡亲,你们还好吗?我们回来了。

  昨日凌晨,上海16位知青乘机来到延吉后,连夜赶至珲春,他们将在今日回到“第二故乡”,凉水镇庆荣村探望乡亲父老。

  生命刻上了黑土地的印记

  1位知青请15位知青回“家”

  1969年3月25日,上海知青毛志金、王学增等坐上开往图们的专列,再转乘汽车,3月29日到达目的地珲春市凉水公社。从此,他们的生命刻上了黑土地的印记。

  “图们到珲春是窄窄的盘山道,都是石头,这是在上海没想到的,当时庆荣大队派一辆老解放车,90马力。我们坐在后面大板上,3月天冷风硬,盘山道越走越高,都不敢往下面看,很多女生吓哭了。”王学增的话马上引起旁边3位女知青的共鸣。大家到了“凉水公社庆荣大队”后,13名上海知青在此组成第二小队集体户,开始一段永生难忘的岁月。这其中,下乡时间最长的知青达到10年以上,而留在珲春参加工作的上海知青奉献30年光阴后,才返上海。

  前不久,第二小队集体户几位知青在网上看到本报关于“重聚知青点,建设新农村”的报道后,开了一次集体会议。

  这次会议后,当年集体户里最小的男生“小毛”——毛志金决定,个人出资请当年知青战友回到“第二故乡”。最终,第二小队集体户里11名战友成行,另外还邀请“庆荣大队”其他集体户的5名上海知青同行。下乡时,16名上海知青分别就读于上海市甘霖中学、海南中学、沙泾中学。

  平时总是回忆 现在有了机会

  为重聚知青点 他辞了工作

  16位上海知青重返热土,每人就像当年下乡一样,充满激情。在他们当中,毛志金最活跃、最有号召力,他的性情开朗、侠义、风趣。昨日在现场,他给记者出了一道难题:“猜猜王学增和王瑞莲是什么关系”,记者没敢轻易断言,但怎么也没想到竟是叔侄关系。

  看着记者吃惊的样子,知青们都笑起来。后来王瑞莲将谜底揭晓,“我们是同龄,但他的辈分比我大,所有知青中,只有我们两个留下的时间最长。叔叔下乡一年半后,到珲春市凉水镇陶瓷厂上班,我在凉水公社教书,后来到珲春市教书,叔叔1995年回上海,我是1998年回去的。”

  为参加这次返乡活动,王学增把上海的工作辞了,这让记者很吃惊,“上海就业压力那么大,你把工作辞了,家人不生气吗?没了工作等你回去怎么办?”

  这显然也是王学增来之前所担心的,“上海工作不是很好找,这点我清楚,那天他们通知我返乡的事情后,我说如果单位这边能走开我一定去,如果走不开等下回吧。没想到大家给我一顿臭骂,‘你是不是只要工作不要这份感情了?’哈哈,后来我觉得也是,11年没回乡了,平时总是回忆,现在有这么个机会,为什么还犹豫呢?于是我放弃一切,跟他们来了。家人对我的决定没有任何意见,回去再找吧,没关系。”

  他们的心情外人很难体会

  出发前夜 上海知青集体失眠

  事实上,这些知青们的心情,外人很难体会。7月16日是上海知青们返乡的日子,头天晚上大家集体失眠了,16日5时,大家纷纷拨通其他人的电话,提醒“今天回家”。当天19时30分的飞机,大家在17时就赶到了机场,次日凌晨2时来到珲春后又是一夜没睡。而在昨日的采访中,这些年逾半百的知青仍是精神抖擞、毫无困意。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