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抢救溺水童感动心灵:生命重于一切(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3:24 大河网-河南商报 | |||||||||
河南电视台内曹爱文的大幅海报 生命与新闻孰轻孰重 “中国最美女记者”再引大讨论 曹爱文事件经本报报道后,省会多家媒体相继进行大篇幅跟踪报道,各大网站论坛对此事件的讨论也一步步升温。 昨天,《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评《用生命温暖生命》,称曹爱文的泪水“消 7月15日,新浪网转载本报报道,就“生命与新闻孰轻孰重”展开投票。 -本报记者 郭富收 肖海丽 实习生 郭威/文 王棣/图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 □董林 (大河网负责人) 当我看到关于曹爱文的帖子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震撼。最打动我的是她那张哭泣的照片,那应该是救助无望的时候,她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懊恼、无奈、悲伤,给了我很大冲击。在这个记者身上,体现了人性的美,充满爱心的美。 如果让我回答“生命与新闻孰轻孰重”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毫无疑问,谁都知道,在那种时刻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宁可丢职业,不要丢人性 □沧海飞粟等 (新浪网友) 新浪网的讨论中,大部分网友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一名网友说:“新闻诚可贵,道德价更高。记者也是人,见死能不救?宁可丢职业,不要丢人性!”该评论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针对论坛上还存在的怀疑曹爱文在“作秀”的观点,有网友评论说,“很多人都因为平时骗人或被骗的次数多了,所以看什么都像是假的,真悲哀。” 但也有少部分人表示“采访才是一个记者的分内之事。”在此类观点中,有网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索:“在非洲和巴尔干一些国家种族屠杀现场、在战争现场、在人道主义危机现场、在瘟疫、灾害现场……到底应该冒着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险救一两个生命,还是将现场的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引起更多的关注,拯救更多的生命呢?相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反响超出了预期 □易先生 (新浪编辑) 截止到昨天下午6时,新浪网关于曹爱文救人事件的讨论,已有近1600条评论跟帖。紧跟其后的一个讨论,网友跟帖只有500条。 新浪网负责讨论版块的编辑易先生说,网友对女记者救人事件的关注热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说,从《河南商报》首先关注这个事件后,新浪首先进行了转载。 易先生说,看到稿子后,新浪迅速组织出了讨论内容,并放在了要闻首页重要的位置。他们把这个讨论的主题定为“生命与新闻孰轻孰重”。 易先生说,从评论的内容来看,支持记者救人的帖子达到了1100多条,而反对的帖子只有300多条。 全台职工要向曹爱文学习 □周绍成 (河南电视台台长) 这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举动,体现了曹爱文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了现场群众的赞扬。同时,体现了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目前,河南电视台已经作出决定,对曹爱文给予通令嘉奖,表彰她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并要求全台干部职工以曹爱文为榜样,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历练。 曹爱文:一周没出片子了 昨天,曹爱文“抱怨”说,事情发生以后,她每天都接受采访,已一周没出片子了。 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奖励曹爱文1000元钱后,河南电视台近日也贴出嘉奖令,再次表彰其行为。曹爱文的大幅海报出现在河南电视台办公大厅里。 曹爱文说,第一次发现自己被写进报道时,挺兴奋,毕竟还是个小女孩,有些虚荣心,感觉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但一周之后,事情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尽管领导们还表示理解,但她不希望这件事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生活。 “过去这么多天,每晚睡觉前,我仍会想起溺水女孩上衣上的龙猫图案,大家对那天事情的讨论,更让我无法遗忘当日的情景。不过想起女孩的离去,我已经不再伤心了,有的只是遗憾。”曹爱文说。 救人和职业没多大关系 □刘道兴 (省社科院副院长)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采写新闻,曹爱文在人的生命遭遇危难时刻放弃采访而救人,表现出了一种人性的本能。 这件事也折射出了她内在品质的高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和她是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没有多大关系,换句话说,即使她不是新闻记者,而是从事其他职业,遇到这种情形,照样能挺身而出,因为她的高尚品格决定了她的行为。 做新闻要有悲天悯人情怀 □王克勤 (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香港大学访问学者) 造就一篇好新闻的,绝不仅仅是靠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机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问题时,一篇好新闻便应运而生了。 我们为什么做新闻?做新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命安全、健康、幸福、自由、平等、有尊严、有权利地活着,并且幸福地生活着,媒体与记者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从这一基本价值。 我为中国当下功利、浮躁、麻木的中国新闻界出现曹爱文这样的记者而高兴,她懂得捍卫生命的尊严! 教育:重技能更要重精神 □刘敏言 (郑州大学新闻系原系主任、文化学者) 曹爱文的这种事迹是一个新闻记者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是她人生的一个壮举。从职业上讲,她不担负救人的任务,但是从人文关怀上看,流露出了她人性的善良、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情操。 她身上不仅仅体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也体现出了一种人格内涵,这与她本人的文化素养和受长期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也是现代新闻教育所体现的成果。这件事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 所以在现代教育中,更要注重“双重”教育,尤其是对新闻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更重要还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这就是她做的事儿” □万莹 (曹爱文一起长大的玩伴) 万莹是郑州师专音乐系教师,两人在河南电视少儿艺术团学舞蹈时相识,中学是同学,直到考大学时才各奔前程。万莹在报纸上知道了曹爱文救人的事后,她说当时自己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她做的事儿”。 “公交车上,碰到有人不给老人让座, 一般人也就底下发发牢骚,说坐着的人没素质,可爱文就不一样。”万莹说,一次有老人上车没人让座,站着的曹爱文环顾车厢一周,然后搀着老人径直就走到一个年轻小伙子面前,客气但直接地请小伙子让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