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市扶困助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沈阳日报帮助贫困考生上大学大型救助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8:38 沈阳网-沈阳日报

  四天来,本报“帮贫困考生上大学”的热线电话,一直没有停过,善良而仁慈的

  人们用各种方式奉献着爱心,诠释着爱的含义———

  爱是什么?爱是翅膀!

  感谢你们!所有关注党报报道的人,所有奉献出灿烂爱心的人。从7月17日我们第一次推出两个贫困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报道以来,苏莹、吴宏番、陈静怡、陈晴、信彩凤五个孩子成为众多读者和市民关注的焦点。来自全社会的爱,一波又一波,暖暖地,向他们轻轻拂来;慢慢地,笼盖着这些承受贫穷考验的孩子。截至7月20日晚间,仅仅4天时间,就已募集捐款4万余元。

  爱,是理想

  从资助一个孩子,到资助十个孩子,绽放自己的爱心是苏阿姨的理想。

  我们会铭记7月17日下午初见苏女士那一刻。这位热心市民苏女士,带着3万元现金来到沈阳日报。3万元哪!这是本次救助活动中,我们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她在浑南开发区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她说,这一天清早在翻阅沈阳日报时,她被我们的报道吸引住了。“几年前我就萌发了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可是这个心愿、这个理想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看到报道时,我觉得实现自己捐助理想的机会来了。”

  起初,苏女士只想资助一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经过与记者几番电话交流后,她与丈夫商量决定:“将3万元现钱捐助给10名学生。”她说,这笔钱只作为新生入学的生活费,而不是学费。

  “学费可以贷款解决,我想做的,是在他们踏入校门时,也要学会为将来的生活努力打拼。”个性不张扬的她说,“正如你们所写,我只想做他们‘隐形的翅膀’。”

  也正是在头一天,新民市兴隆店手套厂厂长刘建民亲自到苏莹家,送去2000块钱。他对记者说:“我一直都有资助贫穷孩子上大学的愿望,看到日报的报道、看到贫穷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赶紧来送钱,赶紧把理想付诸行动吧!”

  爱,是宁静

  “没看到报纸就不说啥了,看到要是不来资助他们,晚上都睡不着觉,觉得自己都对不起自己。”

  7月18日下午4时30分。记者来到静怡母亲卖茶蛋的沈阳站。

  “静怡回家接电话去了,好多人打电话来!”静怡妈说,她盆中的鸡蛋已经所剩无几。问起当天的生意,她笑了:“卖出七八十个蛋了,今天生意不错,我感觉好运真的来了。”

  更令陈妈妈意想不到的是,午休时,一位女士一路寻找到静怡和母亲卖茶蛋的地方。她掏出2500元,说:“政府给你补助3000钱,我把你还欠的学费部分(共5500元)给补上。”静怡母女俩想知道她的姓名,但她一直不肯说。仅存的信息是:49岁,在机关工作,也有一个读高二的孩子,还有上面题记中的那句话。

  没有留下姓名的“她”,“她”的这些爱,给陈家带来的,不仅是静怡读书的梦想,更是陈家改变命运的希望。

  爱,不分穷富

  在短短4天的捐助行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本身并不富裕甚至也很贫穷的人们,也向这些孩子现出自己的爱心。

  伸出手拉穷孩子一把的,并非都是富贵人家。

  一位身在北京,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女孩,委托母亲马女士打来电话:希望报社帮忙寻找资助对象。女孩准备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资助家住沈阳或康平、法库等地的中小学生。

  于洪区一家福利工厂的姜先生,是一名残疾人。他说:“明天我就会拿到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虽然只有500块钱,我也仍然希望掏出150元给陈晴,第一个月的工资,我想花得更有意义。”

  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邝女士,也想尽微薄之力,从每月工资中抽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孩子。

  爱,是责任

  “爱,不能单靠政府,还要靠我们大家,我们做的也许没有政府做得多,但这是我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在大东区某银行工作的韩女士,曾经资助过不少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她一直关注我们的报道,对家庭贫寒的吴宏番印象深刻。听记者讲述了信彩凤的家庭情况之后,她一起要走了我们报道过的4个孩子的电话。她说:“虽然我的能力有限,可是我一直在资助贫困孩子,为什么呢?原因是我觉得,我们社会精神的塑造、爱心的培育不能单靠政府,还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我真的不希望直接与陈静怡联系,就将捐款交到沈阳日报前台好了。请你们代我转交。”家住皇姑区的乔女士说。这个小信封上只有姓,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个人信息。但我们接过它时,感觉到微微的心跳,微微的温热!

  爱,是尊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即使最卑微的灵魂也有自尊,接受“施舍”并无快乐而言。施人以爱,不以恩人自居,不留痕迹,不动声色,那才是有尊严的爱。

  辽宁省公安厅的严女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想请陈静怡给念高二的女儿做家教,让女儿和静怡交流。这同时是一种‘变相资助’,因为我怕直接资助会伤害静怡的自尊。”这不是施舍,而是平等交换劳动价值。

  记者回访陈静怡那天,正好撞见她正和一位读者通电话。“申阿姨让我给她儿子做家教,教高三!”静怡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想到马上就要拥有一份赚钱的工作,静怡感到能为父母分忧了。“父母可以不那么操劳了,我觉得自己也更有用了,更自信了。”

  7月20日上午,苏莹开始做家教了。3个小时后,苏莹口干舌燥,心里却是坦然的。这个孩子是村里人介绍的,两家相距5公里地,家教在苏莹家进行。苏莹不但讲解知识,还传授学习的方法和规划。过几天,苏莹还要做一份初中生的家教。

  爱,在等待

  更多穷孩子正匍匐在泥泞里,奋力仰望黑天上的一丝星光。

  我们不停地接听电话,不停地回答关于孩子们的问题:他们真的那么穷吗?他们是怎么考得那么好的?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电话的另一端让我们坚信,还有一些爱,正在路上。

  辽宁省军区审计处的唐先生:“处长看完报纸,准备组织处里一起捐钱。请告诉我陈静怡、苏莹、吴宏番的联系方式,我们直接把钱送去。”

  从京来沈出差的杨先生认为:陈晴敢于公开家庭状况,是很勇敢的行为。“我有意资助陈晴读大学。”他曾经在北京市市委工作,后下海经商。在北京有两家公司经营。出差恰好看到我们的报道,很喜欢在艰难环境中仍能刻苦学习的陈晴,希望能去看望母女二人并资助陈晴的学费及生活费。“我也有个和陈晴年纪相仿的女儿,个子也和她一样高。”他说:“以后陈晴到北京读大学,可以到我们家,我们很欢迎。”

  东北亚经济文化促进会的初征先生,要以协会的名义联系下属的400多家企业募捐,资助任意两个贫困大学生。“我准备把钱汇集好了,就送到报社。请务必转交给孩子本人。”

  辽中县长滩信用社张先生和同事、朋友,要去苏莹家探望,资助学费和生活费。

  还有东陵区一家小型民营企业经理王先生、在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女士、在大东区机关工作的韩先生、在于洪区司法部门的陈先生……他们都热切地盼望与需要帮助的孩子联系,他们的爱,正在路上。

  7月20日晚间,另一个好消息传来,陈晴的邻居正在研究为陈晴捐款,对这个美丽女孩的关爱,正围绕在陈晴贫困的家周围。

  让我们一起来做“隐形的翅膀”,伴着长风,将这些穷孩子,送入梦想的国度。本报记者崔淼淼通讯员李若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