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象牙塔前,穷少年淌下辛酸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1:30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揭阳市揭东县地都镇石港村,坑坑洼洼的小路旁边,是一亩亩绿油油的水田。田间,一名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少年,正用力地挥动锄头耕作着,汗水布满了带着几分书生气的脸庞(见图)。如果不是特意前来寻找,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名叫沈超青的“农夫”,竟是刚刚在今年高考中考了727分,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录取的“准大学生”。然而,贫寒的家境,可能要残酷地把他从大学校园门口拉回阡陌之间。

  当记者说起本报“寻找2006优秀特困高考生”的活动时,一脸憔悴的他,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社会的热心人能给我带来希望吗……”

  简陋农舍贴满奖状

  记者随着沈超青走进他简陋的家,昏暗的光线让人站了好一会儿才能适应。他的家除了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再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倒是墙上贴满的奖状,让这个贫寒之家多少有了些让人瞩目的地方。在现在的年代,沈超青一家在村里多少有点“另类”。他们家没有电话,煮饭用土灶,烧的是稻草,开水中都带有草灰的味道。“村里几乎就剩下我们家还在用土灶做饭了。”沈超青说。

  说起满墙的奖状,沈超青终于脸上露出自豪和喜悦的神色。从小就是尖子生的他,小学至初中一直担任班长的职务,多次在省市镇里的学科竞赛中获奖。中考时,他以地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全校第二名的分数考上了金中,成为当时全镇考入金中的2名学生之一。这次高考,他的成绩也是石港村有史以来最好的高考成绩,不少乡亲都给他家人贺喜。

  东借西凑读完高中

  沈超青的父亲61岁,母亲56岁,都是文盲,靠耕种一亩多水稻为生,年收入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百元。长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沈超青的父母看上去已很苍老。父亲只能找附近的工厂打些散工,有工作的时候早上7点多出去,晚上6点多回来,辛勤地工作赚取300多元维持生计。贫寒的生活让他们一家都养成节俭的习惯,三餐多数是稀饭加咸菜填饱肚子。读高中的时候,每月家里只给沈超青200元的伙食费,幸好学校的米饭不用钱,他常常是吃很多很多的饭,加上一点菜凑合着解决一日三餐。

  沈超青很懂事,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读书来改变家庭的面貌,但是文盲的双亲却不理解,也确实难为孩子的学业作出更多的支持。沈超青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儿子从小就爱读书,但是家里穷,中学的学费都是东借西凑着交纳的,到现在还欠别人的钱呢。

  “象牙塔”前流泪徘徊

  能够上金中读书,沈超青比别的同学更加珍惜。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到操场读英语,课余时间更是抓紧时间学习。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他就考了全班第2、全级第25名的好成绩,这个黑瘦的农村娃一下子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高中三年,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10名内,即使高三时被分在尖子云集的物理班,他同样名列前茅。沈超青的付出有了收获,高考考了727分,但他却认为,这个成绩并不理想。一模、二模的时候他的成绩都在800分以上,是因为学费的压力一直压在心头,以致精神压力太大发挥失常。

  “如果有起码的经济能力,我们怎么舍得让孩子到了大学门口又离开?可我们实在是拿不出一分钱供他上大学啊!现在只能催促他去找工作了。”沈超青的母亲神情黯淡地说。面对母亲一再要求自己别再读书早点去打工,沈超青显得很无奈:“我知道家里很穷,我理解我的父母,但我就是渴望上大学,我还要读书……”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读大学的学费,沈超青辗转反侧,甚至默默地流泪到天明。他说,如果有幸能读大学,他一定会非常珍惜,加倍努力。本报记者曾春乐郭丹实习生林燕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