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真的痛心到需要赔偿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5:11 海峡网-厦门晚报

  打官司,精神赔偿成为热门词汇,其实,精神损失很难衡量

  本报讯 (记者 廖桂金 通讯员 郑金雄) 近年来,在民事诉讼中,精神赔偿成为最常出现的词语之一。

  最著名的是大水冲走散步夫妻引发的天价索赔案,死者的3名家属开出的精神赔偿额
高达900万元。最终,法院虽然仅支持了25万元,但仍创下了厦门、甚至是全省精神赔偿的新纪录。

  陈女士被丈夫逼着签下离婚协议后,越想越不甘心。但是,法律工作者告诉她,除非她能提供前夫有“第三者”的证据,否则要让前夫赔偿精神损失,很困难。思明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张嵘说,新《婚姻法》颁布后,许多离婚诉讼的当事人都提出了精神赔偿的诉求,但由于对“婚外恋”“家庭暴力”等事实难以取证,他(她)们的这类诉求很难获得支持。

  让法官犯愁的是,许多当事人的“痛苦”到底属不属于精神赔偿的范畴。比如说,小孩被商场自动扶梯夹伤了脚,家属说,孩子现在看到电梯都害怕呢,这难道不是精神损失!心爱的古董被摔坏了,主人痛心不已:花钱都买不回来这样的古董了,我痛苦得茶不思饭不想呢。集美的法官最近就遇上了一起稀罕的精神赔偿官司。

  多年前,郭女士把旧房卖了。新房东钟女士把她寄放在屋里的一部75年前的古董缝纫机处理掉了。郭女士很气愤,诉之法院,她要求钟女士赔偿2000元的精神损失。

  法官刚把这个官司了结掉,郭女士再次把新房东告到法院,说是钟女士在上次诉讼中,说了一些话伤了她的心,损害了她的人格权,因此提起了厦门首例人格权官司,诉求赔偿900元精神损失。

  据说,钟女士在答辩状及法庭审理时,说郭女士“假扶贫助学”之类的。对簿公堂,往往都有一些过激的言语,有些专业律师都把控不住。那么,应诉时所说的话语如果失实,是否涉及侵犯人格权?真是一个崭新的法律问题。(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