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广州故事:先人“怪”瓷今朝无人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6: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州外销艺术品在清初曾风行世界,如今广州人只能从展览中嗅得到一丝旧日的兴盛

  文/图彭利国张演钦黄庆昌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曾经风行一时的广州外销艺术品,今日花钿委地,鲜有问津。也许,从广州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海贸遗珍———18到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
”展览之中,新老广州人还能嗅得到一丝旧日的兴盛,长叹一声:想当年,广州艺术品,曾经墙里开花墙外香!

  布展时,广州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被一个“怪”碟难倒。这是一个道光年间的纹碟,其一侧边缘以一条红色肉虫作装饰,“就是这条红色肉虫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该馆的邓玉梅称。然而,一位前来该馆商议哥德堡号沉船陶瓷展览的瑞典著名陶瓷商告诉邓玉梅,这条红色肉虫其实就是仿鲜红的虾肉造型,是用来盛放虾肉的。

  自己先人制作的盘子却要由老外解谜,这多少让我们有些尴尬,不过,小小“尴尬”背后却大有文章。昨日,记者探营广州博物馆,一幅18—20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昙花一现的画卷徐徐展开……

  四路“广货”横扫欧美

  “我国艺术品主要通过广州口岸销往欧美,在我国外销艺术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广州生产的外销艺术品。”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称。当时,广州外销艺术品形成四大门类———广绣、广彩瓷、广州牙雕和广州外销画。

  “广货”的风行主要得益于“一口通商”。程存洁介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外销艺术品贸易业迎来高峰。当时形成了以状元坊为中心的广绣产区、以大新街为中心的牙雕产区和以珠江南岸为中心的广彩瓷产区。

  广州博物馆黄庆昌说,无论是刺绣、牙雕,还是制瓷、绘画,这些驰名的“广货”都自成一派,“最鲜明的特色是融贯东西”,因而也最为西方所喜闻乐见,当时各国商人纷纷来粤订购。记者了解到,雍正、乾隆时期,广绣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派专人来穗定制广绣。

  现时老广也“不识货”

  类似文章开始提到的“怪”瓷在广州博物馆还有不少。征集外销瓷的过程中,有一件“扇贝形碟”,起初被工作人员视为肥皂盒,后来得知这是用来盛放贝壳类海鲜的食用碟。还有剃须盘、高脚酒杯等,都是专为欧美烧制的。有一件女用夜壶,“这种女用夜壶常被去教堂做礼拜的女士们随身携带,在历时较长的仪式中以备不时之需。”邓玉梅称。

  据程存洁介绍,当时许多广州外销艺术品是来样订货,即外商将自己喜爱的图样交给广州工匠,工匠按样生产,这样的艺术品,当时国内所存无几,又无史料记载,无怪乎现在的老广也“不识货”。

  在广州博物馆,记者还看到一件雕于清末的象牙名片盒。1945年,蒋介石在重庆送给陈纳德一件牙雕香烟盒,一次拍卖会上,该烟盒被广州博物馆高价竞回,记者发现,该香烟盒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图》为主题,盒底刻有“广福象牙号出品广州市大新路三四号”的字样。

  根断枝残风光不再

  从1720年到道光之前,广州外销画风行一时。这批以对外销售为目的制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借欧洲写实技法表现中国的风土人情,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记者注意到,这些外销画中,绝大多数是表现当时广州的市井生活和风景名胜,如作于1845年的《黄埔锚地图》、1860年的《白云山庙宇图》、《市井风情画》等,堪称当时的“广州明信片”,而当年“差不多每个英国人回欧洲时,都购买一幅广州风景画。”程存洁这样说。

  但广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外销画在中国几近绝迹,都在英美等国的博物馆或私人手里完好保存着,我们要做研究,只能到欧美寻访。

  墙里开花墙外香,广绣、广彩、广州象牙雕、广州外销画,当时炙手可热,于今或根断枝残,或风光不再,“这些广州外销艺术品的作者,除号称‘南国第一雕刻名家’的冯公侠等少数几人外,能考求其名的可谓寥寥无几”,程存洁说,“但正是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岭南匠人,最早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熔于一炉。”

  (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