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成都农家乐一年能挣7.3亿给重庆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7:57 时代信报

  -为什么成都5596家农家乐一年能挣7.3亿?

  -为什么重庆人舍近求远到成都去抢农家乐床位?

  -为什么成都的农家乐都像别墅,环境像花园?

  -为什么重庆农家乐在这些指标上相形见绌?

  -小生意里藏着大智慧,相信重庆人也有机会做到——

  一条山沟沟

  裹来20万耍耍客

  信报记者 邓 萍 成都报道

  盛夏,傍晚,银厂沟。

  斜阳西下,清风撩面。

  白水河到银厂沟小龙潭,一场蔚为壮观的景象出现了:绵延19公里的马路上,10万之众的人群聚集其中,犹如万人大游行,但实际上,他们是在散步。这是上周末的情景,但当地人说,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

  裹挟其中的有40%的重庆人。63岁的吕素萍和老伴宋建云一边和一群操着成都话的人搭着讪,一边向“来自家乡的记者”炫耀:每天都是这样的,6点吃完饭后,我们都出来散步,近20万人住在这条沟里,场面不壮观才怪了。

  老两口退休之前都是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的警察,家住南坪竞地溯源居。现在,他们住在距银厂沟山门外10公里的农家乐“九银山庄”内,7月20日来的时候,这个能容纳近百人的农家乐早已挤满了前来度假的人们。在成都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才住上了2楼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这对于他们来讲已经很幸运了,第二天紧随他们而来的一对成都夫妇就完全没找到住处,打了两天地铺,才住到一间临时腾出的房子。

  在银厂沟景区所属的彭州市龙门山镇,有1300余家农家乐,其中景区内就有72家。这1000余家农家乐依沟而建,傍山而筑,少则能容纳40-50人,多则400—500人,大型一点的山庄,能容纳1000余人。

  因为环境宜人,气候凉爽,每年从5月份开始,前来订房度夏的人们就络绎不绝了。6、7、8三个月是最紧俏的时候,如果不提前预定,一般都找不到住处。早一点订的,550元—650元就可以在这里包吃包住一个月,而像吕素萍他们这样来晚了的,每个月得交上850元钱。所以很多人头一年就会把第二年的订好。

  8月4日,记者在成都好不容易搭上一辆开往银厂沟的加班车。车过白水河,拖家带口的成都人就陆续下车,奔赴自己早已联系好的目的地,现在去的人多数是上班族去度周末的,也有请了公休假去住上一个星期的。到银厂沟山门时,车上仅剩下记者等6个没有联系到住处的散客。

  由于是周末,房间显得格外紧俏。带路的司机谢商元对记者的唐突到来很不屑,他惊讶记者“不先联系就来了”。坐着他的小面的在景区转了半天,终于找到最低价:100元一个人,吃三顿,住一晚。谢商元说,景区里面这72家多是接待散客的,平时50元钱一个人,周末一般在100—150元一个人,好一点的山庄,要400多元一间房。

  山沟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老人,他们都是来这里度夏天的。

  银厂沟里的神仙日子

  吕素萍夫妇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你回重庆去讲嘛,我们在这里过的可是神仙日子哟。”在老两口的房间,记者看见墙角堆了一大捆杜仲皮,那是他们去附近赶场买来的,5块钱一大捆,吃了降血脂。

  宋建云正忙着要出去打酒来泡山核桃。一堆绿果果放在桌上,这是老人家自己进山里采的,说是泡酒喝了,可以治肩周炎、腰痛。他还赶场买了铁螃蟹,这种东西有剧毒,他准备带回去给家里人治脚气。

  房间里的两张床上,铺着厚厚的褥子,被子足有5斤重,吕素萍说,如果下雨,晚上就要开电热毯。不下雨的时候,这床被子盖在身上就刚刚合适。她兴高采烈地端来一盅水给记者瞧,说这里的水才叫好,头天晚上倒的,一点沉淀都没有。

  住在这里的多数是退休的老人,见记者来采访,两个成都来的阿姨也乐呵呵参与了进来。吕素萍说,这些都是新认识的朋友,大家吃住在一起,都成好朋友了。每天早上,他们6点就准时起床,到屋后山里面走一走,到7点半回来,吃早饭。早餐有稀饭、豆浆、鸡蛋,大家吃完后,又一起出去爬另一座山。这些山上都是林阴小道,坡不急不缓,很适合大家爬山锻炼。

  爬完山,11点,回来休息一下,就可以吃午饭了,午饭是四菜一汤,吃了大家就回房间休息。睡了一觉之后,大家就聚在楼下打小

麻将,5毛钱或者一元钱一炮。到6点,吃了晚饭,大家就邀约着出去散步了。走一会儿回来,就看看电视,洗澡,9点钟准时睡觉。

  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也很惬意。逢赶场的时候,大家还去赶场,买些山货回来。

  吕素萍说,在家里可没这么惬意,自己要走老远去买菜,到处都热,进屋就开空调,天天搞得头昏脑胀的,很容易生病。在这里,啥都不用管,朋友又多,享受的就是自己的生活,真是跟神仙一样。

  从彭州来的席阿姨已经连续在这里住了4年,每年都在这里住一个月。彭州就在银厂沟边上,天气并不热,她说跟气候没多大关系,她和老伴只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宋建云说,成都人比重庆人会享受生活,他们的心态很好,他们经常说的是“吃饭找钱”,“吃好耍好,气死社保”,意思是说能吃饭,就是在为自己挣钱了,多活一天,社保就要多给一天的养老金。相反,在成都人的眼里,重庆人很不会享受生活。重庆人很勤劳,退休了也在打工,有了钱也舍不得用,他们认为生命短暂,重庆人这样做很不值得。

  成都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也许是基于成都人的这种心态,成都的农家乐才一年比一年火,成都的乡村旅游才得以发展迅速。

  其实,成都的农家乐这20年,一直都在不停洗牌,拿他们行内的话说,“一直都在经历辉煌、一度沉沦、再辉煌的过程”。

  实际上,成都农家乐这20年的成长,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然发展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竞争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的竞争发展阶段。

  早在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而效之,“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郫县农科村的单门独院让城里人很受用,虽然条件较差,但由于当时市场尚未饱和,农家乐基本上是开一家火一家。在竞争发展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成都龙泉驿区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果树迅速大片成林,政府引导农民开起了农家乐,一家一户小院式的经营模式被打破。在一片桃花、成片的枇杷树中,众多的农家乐成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一个松散联合体。而同一时期,沿海、北京等地在吸取四川经验后,通过大规模农场型农家乐把市场越做越大,农家乐聚零为整的趋势相当明显。

  20年来,成都市的农家乐从东向西、由城郊逐步向平坝、丘陵、山地延伸,逐步涌现出农家园林、花果观赏、

避暑休闲、古镇民俗等不同类型的业态。

  但农家乐发展到这时,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解决一下农村的就业问题,让农民增加收入,让城里的人去休闲,呼吸点新鲜空气。成都的农家乐如何进一步发展?

  成都农家乐真正的蝶变是在2003年以后。人们意识到,农家乐的发展首先是提高其文化品位,应该满足不同文化的消费人群的娱乐需要,让它成为城乡民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之地。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明泉认为,有了风景还得有统领风景的文化,川人的生活智慧也应该以农家乐为载体体现出来。四川的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整体上却缺乏巴蜀文化资源的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应该结合起来,比如民俗表演、狮子、农灯、种田、收获的场景。

  2003年以后,成都锦江区将红砂村打造成乡村型开放公园,把成百家农家乐组合起来按照大型生态休闲空间打造。在这一思路下,农家乐变成了乡村生态旅游公园中的旅游服务点,经历10余年发展的农家乐由各自为政过度到连横时代。见到好处的锦江区又在红砂村的基础上按照这种思路设计五朵金花,形成连片的三圣花乡,取得很好的市场反响。锦江区现有340多家农家乐,有320多家在三圣乡,而红砂村和幸福梅林占了大部分。去年,五朵金花接待海内外游客746.9万人,收入1.9亿元。

  据成都市旅游局局长杨小英介绍,2005年,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596家,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由农村旅游支撑起的巨大旅游市场,不仅满足了成都市民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也为该市跳跃性地率先跨入“宜居城市”行列创造了条件。

  农民就住在花园里

  从去年以来,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的成都锦江区旅游业的“五朵金花”,实际就是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以前叫三圣乡)的五个小村子。这五个村子,各有特色,红砂村搞的是“花乡农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驸马村搞的“东篱菊园”,万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

  8月3日,882次“城际列车”把记者带到成都时,天已经快黑尽了。出火车站坐34路,到九眼桥,再打车,20分钟后,城市的喧嚣没有了。眼前是“花香农居”红砂村。

  没有人相信这是农村,只认为它是公园。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掩映在一片绿阴之中。人工湖、水泥马路被路灯点缀,像嵌在绿冠之上的一颗颗星星。乡村酒店旁的休闲广场上,年轻人三三两两,欧洲很古典的乡村音乐不时飘渺其间。

  一次惬意的花乡体验

  刘红兵30多岁,攀枝花人。两年前她受朋友的邀请来这里喝茶时,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一直都梦想自己哪天能住进这样的房子里。后来,她辗转从这家主人手里,以每年近3万元的租金租到这栋房。她本打算自己一家人搬来这里住,但后来发现,自己也可以在这里经营农家乐。

  于是,她投入8万元钱,房子由政府统一改造,她将房前屋后打造出来,给自己的农家乐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留香园”。木桌椅,青石板、绿阴下,花丛间,她的农家乐更像欧洲一座很洋派的私家

别墅

  来的都是成都市区里的人,在她的小院里吃两餐,喝茶、打牌,一天下来,一人25元钱的花费。现在城里人过生日也来这里,自己一大家人,在小院里玩一天,开个生日part,既轻松,又很有意义。还有请朋友来的,耍一天,花费不大,让客人也很满意。

  刘红兵的父母退休了,一边在这里帮忙,一边养老。他们请了一个帮工,一个厨师,一年的6、7、8月是淡季,大家就趁这个时间休整。从每年春节到6月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客人来晚了就找不到座位了。

  刘红兵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看客人在她家院坝的树阴下恣意南山,她自己感觉很满足。一年四季,她都喜欢采些花,插在古铜色坛子里,把花瓣撒在木桌上,让客人在乡村享受这种小资生活。

  现在,她的客人中,回头客已经达到80%。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左右。

  记者在刘红兵的小院呆了一个上午,阳光星星点点打在身上;该吃中午饭了,餐桌就摆开在树下,三荤三素,活色鲜香。不经意间,一两片黄了的树叶掉进盘子里,别有一番野趣。4个人吃这顿饭,共花去50元钱。

  本土农民的优雅转身

  和刘红兵相邻的是“槐花树”,老板刘焕成50岁,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老刘上过几次报纸了,他是“本土农民”的典型。因为村里很多农民自己经营不了,于是就将房子租给外面来的人经营。刘焕成和老伴带着女儿女婿支撑了几年,发展到现在“一年可以净存2万元钱”的状况。

  看村里人把房子租给别人,一年不担风险得几万元钱,他有点心动。说实在的,开始他自己经营也有些吃力。他以前开过茶馆,5毛钱一碗,现在政府的领导说,可以卖10元钱一杯,他就不敢想。村里其他农民和他想法一样,有人干脆就卖5毛钱一杯。

  锦江区区委书记白刚来了,一点点给他们灌输,我们现在卖的不是一杯茶,这杯茶为什么值10元钱,这其中有3元钱的环境+3元钱的空气+3元钱的成本+1元钱的服务。

  白书记还担心他们接受不了,亲自带他们去锦江宾馆开眼界,教他们理解什么叫市场杠杆。

  老刘这次多少受了些影响,回来就大胆卖茶,后来政府又说桌子、椅子该换。他还是不理解,桌椅好好的,结实得很,坐上去又不会垮。领导说这是形象问题,搞经营得注意细节、形象。

  老刘就这样在“激烈的斗争”中接受了这些意识和思想,现在,他的农家乐活过来了。他感慨的说,真是想都没想过日子会过得这样好,3年前他还天天栽在地上辛辛苦苦种花卖,因为地不多,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就2000多元钱。现在,除了经营的农家乐外,每年村里分红,一人有30元,社里非耕地流转管理后,一人一年可以分200元,自家土地的租金,一年有1000元。他和老伴都有社保、老伴马上就满50岁了,每个月可以领到400多元的养老金。他说自己比城里人还过得好,啥待遇都有,比城里人还多一栋“别墅”。

  五朵金花是怎样绽放的

  “三圣乡以前是全区最穷的乡之一。”三圣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李旭说,现在站在这里无法想象,3年前,这个地方是这样的场面,村里的路都是泥路,乱糟糟一团。

  现在,从李旭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一片绿树掩映下的白墙、青瓦。李旭说,三圣乡真正的变化,是从2003年开始的。

  2003年,红砂村举办四川首届花博会。区委书记白刚说:“我们要举办不落幕的花博会。”

  “我们之前到处去学习过,重庆璧山搞花博会,我们也来考察了,大家都在讨论用什么方式,很多人都在建议建五星级酒店。”李旭回忆说,区委书记白刚当时就强调:如果不以当地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只能是昙花一现。

  后来,政府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彻底解决问题。村里的基础设施,政府拨款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他们给农户每家房屋一平方米补贴100元的修缮费用,农民自己贴一部分,休整成统一的川西民居。一栋房子修缮下来需要3-5万元,政府补贴不过几千到一万元,农民不干,官员们就下来家家做工作。房子修好了,庭前屋后的环境也改造一新。政府还专门请来几大顾问——

  文化专家:指导农民待人接物,对房间的专修、布置,小到一幅画,也要经专家点头。

  饮食专家:教农户做特色菜,手把手言传身教。后来发现这种填鸭式的不行,政府干脆来个,你开农家乐,我就送厨师。政府免费送来的厨师可以用1-2个月,农民从中学到不少本领。

  3个月之后,花博会开幕,7天,103万人涌向农家。“连卖方便面的都发了财”。

  政府只投入了3000万元,就让这一带农村变成了城市。“花乡人居”脱颖而出。红砂村的乡村旅游一下就火了。

  2004年7月份,尝到甜头的政府开始打造梅林村。这个村以前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将其定位为“幸福梅林”,让农民全部种上梅花,打造梅花文化。

  7月,李旭和工作人员们一口气跑了9个组,一家家沟通,带农民去红砂村实地看。因为有榜样,工作很快做通,房子很快修缮成统一风格,每户庭前院后栽花种草。3个月就打造好了,政府当年就办了梅花节,大量游客到来,农民马上就尝到甜头。

  2005年,打造江家堰村。这个村以种菜为主,政府决定因地制宜,把其打造为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他们让农民把土地以“分”为单位,四四方方整理成一块块。然后将这些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以集体的名义,把这些地抛给城里人认种。认种人一年一分地交纳800元钱,委托农民代种。这800元钱包括150元土地租金,100元生产资料、350元代种费。剩下的200元作为合作社维护景区的管理费用。农民一分地,可以得到600元。

  “农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丰收了,他们根本没有风险,不用看天吃饭了。以前一亩地收入3000元钱,现在可以收入6000元。当地的农作是一种定单模式,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让城里人体验农耕之乐

  对城里的认种人来讲,完全可以体验农耕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地里种什么,城里人自己说了算,收成也归认种人所有。他们在乎的并不是一年能不能从土地里收回800元钱,在乎的是收获一家人精神享受。孩子们认识了五谷,当过知青的人满足了自己当年的情结。

  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驸马村打造“东篱菊园”。政府将这个村的大田全部种上菊花,改变菊展在公园的局面。农民的房子修缮成有些西化的建筑,以适合菊花的洋派气质。“东篱菊园”很快吸引来游客,不但可以在农家乐享受田园风光,游客在田间地头,就可以买到菊花,甚至可以拿把剪刀,自己去绞花,体验其中乐趣。

  之后,政府又开始打造万福村。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专家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荷塘月色”。景造好后,政府修了画家村,把全国各地的知名画家引来。专门给画家修建的房子如一栋栋别墅,20万元左右,画家就可以买到20年的使用权。当然,画家不是白引来的,他们一年要教会12个农民画画。目前,画家村已进驻23名画家。村里的很多农民会画画,吸引了很多人甚至外国人的眼球,称农民用色大胆,画的画不受约束。慕名而来的外国人甚至将价钱出到了20美元一幅画。李旭说,我们就这样把农家乐,一步步蝶变,让它变成了诗意满山的乡村旅游。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