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百家讲坛》生的哪门子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4:40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赵晓林

  上海书展正在火热地进行,而在这次书展上有两个人成了焦点,而且这两个人还是“对立”的。

  一个是中国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先生,他就目前正流行的“时尚史学”谈了
自己的不同看法。央视《百家讲坛》中的几员大将——易中天、阎崇年等,都成了其炮轰对象。他认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给现代人以启迪。而如今种种“时尚史学”,常常偏离了“真实”这根准绳,误导了不少受众。

  而另一个人就是以“品三国”出名的易中天先生。书展上“易中天《品三国》签名售书活动”大大超越了其在北京的签售热潮。从下午1点开始,至少有3000名观众辛苦排队,只为求得易中天的签名。但同刘心武一样,在央视《百家讲坛》出名的易先生也在学术界遭到了不少批评。

  为什么受到观众欢迎的《百家讲坛》会招来这么多的骂声和反对之声呢?

  笔者认为,其实学者们大可不必生气,说到底,《百家讲坛》就是个电视节目,一个比较有文化味的电视节目而已,用专业的观点去评判一个大众性的电视节目没有必要。相反,我们应该感谢这个节目,在某方面说,《百家讲坛》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术研究成果如何让大众接近、接受的问题。《百家讲坛》里不管是讲正史、野史,讲者都故意设置了“包袱”,让人们听得轻松、舒服,不知不觉就增加了对一些古典作品的兴趣。据说,刘心武自从“揭”了红楼的“秘”,《红楼梦》的销量大增,对其产生阅读兴趣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对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来说,有人把可读的东西拿过来,用观众或读者最喜欢的方式和语言讲出来,让我们省去大把的时间,而且还能产生更大的、更好的延续效应,这不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吗?

  再说争议。其实《百家讲坛》制片人的话已经道出了玄机:“争议越多我越开心,争议就代表关注,我希望每个学者亮相都能有争议。我们是做电视节目不是做学术研究,初衷就是大众喜欢,现在的状况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看,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不管是谁,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讲坛”,这也只是个电视节目,是一个相对有些高雅的电视节目罢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