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6年后山门终于洞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09:41 郑州晚报

  困难,全村人共同克服

  隧道终于开凿了,13名村民摸索着位置、摸索着坡度一点点前进,施工中没有技术人员,更没有工程师,有经验的只是以前曾参与过开山的村民。

  技术问题可以一点点解决,更难的是资金问题。

  卖羊、卖树的钱支撑了两年,1973年秋天全村人已经再也凑不出钱了,难道开启一半的山门要再次关上吗?

  经过认真讨论,村里决定派出其他青壮年劳力到临近的山西省干活挣钱。“刚去时是挖树坑,全村包括妇女去的有七八十人。一个冬天我们在1000多亩林地上挖好了树坑,第二年春天我们又来种上树,挣来的钱都用在凿隧道上了。”申明凯老人回忆。

  隧道一点点地向前延伸,修路之初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村民王怀堂在凿洞时摔下悬崖为修路而牺牲。

  1974年春天,隧道进展还算比较顺利。一天下午工程队在凿进过程中发现一块大石头,用3公斤重的炸药包连炸两次后,石头纹丝不动,晚上收工时工程队又炸了一次,石头还是没动。

  第二天一早,王怀堂和李章所较早来到工地,准备再炸炸试试,“怀堂先拿了把铁锹上石头上踩了踩,说‘这石头真结实’,又跳下来换了一把镢头上去,刚上去我就听见他喊‘快、快’,我转头看时,他的身体已经向悬崖下坠了。”李章所向记者回忆王怀堂坠崖那天的情景。

  王怀堂去世时只有30岁,孩子刚刚3岁。此后村里对凿洞的怀疑声再次冒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队不得不暂时停工。

  与此同时,其他本来就对郭亮村凿隧道持怀疑态度的村庄也开始风言风语,此时郭亮村已划归沙窑公社管理,而公社的一把手也不支持郭亮人凿隧道。

  巨大的压力向郭亮村倾泻而来。“一个月后,申明信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召集大家说这个路我们还修不修,难道真的修到一半就放弃吗?经过争取和谈论,最终坚定了顶住压力继续修下去的决心。”申明凯老人说。

  山门,6年后终于洞开

  工程重新上马了,但大家心中的重负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新的问题出现了。

  “我们开始凿洞时,并没想过凿多宽多高,炮响后会炸多深,只要能过人就一直向前,先打通再说。怀堂去世后,大家心里也慌了,想着反正打通算了,于是直接向下炸,一段时间内隧道内的坡度非常陡。”李章所说,大家为加快进度,避免新的事故发生,确实蛮干了一段时间。

  但随后大家认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凿山修出来的路因为太陡无法通车,能对得起全村人,对得起死去的怀堂吗?大家认真考虑后,决定放弃一味追求速度的干法并将坡度放缓。

  又是两年时间,1976年深秋,郭亮隧道终于打通,郭亮人终于从天梯以外的另一条路走出了山门,自此行人、板车可通过隧道出山。

  6年时间内,13个人用坏了4000个8磅铁锤,用掉了12吨钢材,在悬崖峭壁上用双手凿出了1250米长的人工长廊。

  1977年,辉县教育局帮扶郭亮村,发动300多名师生为郭亮隧道加阔加宽,经过40多天不分昼夜的苦干后,1977年5月1日,郭亮隧道达到通车要求。

  “第一次看到汽车上了郭亮村,那是一辆老式解放车。”时隔近30年,79岁的申明燕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而在郭亮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申明信支书却因在凿洞过程中积劳成疾,在1984年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52岁。

  被郭亮洞改变的生活

  从辉县市一直向西北走,大约50公里就到了万仙山,郭亮村就位于万仙山的深处。顺着蜿蜒的山路,车在悬崖峭壁间盘旋几公里后,才到达郭亮洞洞口。

  郭亮洞顺着峭壁向山上延伸,洞壁上渗着水珠,不时有旅游客车和村民骑乘的

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

  穿过郭亮洞再向上行1公里左右,一个小村庄就展现在眼前,房子大多是用石头砌成的,泛着青色,透着浓浓的古朴色彩。据当地村民介绍,郭亮老村的房子最少也有100年的历史。

  由于发展旅游,郭亮村几乎家家开起了家庭旅馆,村前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车辆。村口还立着一块题有“中华影视城”5个大字的石碑。村民申明凯自豪地说:“在郭亮拍的电视剧电影已经有40余部了。”

  “现在郭亮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修建郭亮洞的主要参与人王启昌深有感触地说,是郭亮洞改变了郭亮村,现在村民的生活已经和平原的富裕村没有任何区别。

  “最大的改变是村里的小伙子容易娶媳妇了。”村民李章所说,现在许多山下的,包括有些山西姑娘都嫁到郭亮村来了,甚至被娶到郭亮的还有辉县市以及新乡市区的姑娘,她们认为这里会有大发展。

  日本人赞之为第九大奇迹

  “郭亮洞刚刚修通时,确实风光了几年。”村民宋保群说,1977年时,郭亮洞还不像现在这样宽,大客车是过不来的。就在那一年,全省交通系统组织来这里学习郭亮村民的先进经验,车在山下排得很长很长,久居深山的郭亮村人哪见过这种阵势,纷纷下山来看这些大客车。

  在同一年,辉县县委、县政府为了号召全县学习郭亮精神,特意在郭亮村开了5天的全县工作大会。时任县委书记的郑永和对郭亮村民进行了高度赞扬,并总结说郭亮村民在修建郭亮洞过程中,发扬了自力更生、不向上伸手、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团结奋进的精神。

  此后的几年,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常可以看到来郭亮村学习郭亮精神的外地人。

  日本名古屋一影视公司曾专程来到郭亮村拍摄郭亮洞修凿过程,在他们拍摄完毕准备离开时,摄制组的导演握着申明凯的手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修凿的郭亮洞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

  郭亮精神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但是热闹了几年之后,郭亮精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宋保群说,现在来郭亮村的游客多数是冲着这里的山水风景来的,对郭亮村民为郭亮洞所付出的艰辛知之甚少。

  在郭亮村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郭亮洞也并没有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对郭亮洞的介绍,只限于郭亮洞进口和出口外标牌上的简短文字,及其郭亮村外不远处字迹已经十分模糊的石碑。

  在郭亮村内参观,也没有找到郭亮洞修凿过程的任何介绍,相关书籍和光盘等资料更见不到踪影。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只是对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郭亮洞充满惊奇,但无从了解详细的内容。

  8月10日早晨6点钟,开封市老年骑协的几位老人推着自行车从郭亮村向下走到郭亮洞附近时开始讨论起来。一位老人说,听说郭亮洞修建时费了很大劲,但他问所住那家年轻房主时,房主却对郭亮洞的了解并不很多,只知道是村上的老人修通了这条路,却不知道是怎么修通的。

  还有一些游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认为,郭亮洞自古以来就有。8月10日中午,一位来自徐州的游客说,来郭亮的路不一直就是这样吗?从来没有听说过郭亮洞是村民们开凿出来的事情。

  李章所说,郭亮精神应该包括团结精神,如果没有团结,郭亮洞是不可能被打通的,但目前在郭亮村出现了不团结的苗头。郭亮老村前建起了新村,两处的人家都办有家庭宾馆,而每家都是各自为战,互争客源。现在景区管理处已经注意到此问题,并着手治理。

  郭亮精神为何会被遗忘

  郭亮洞和红旗渠一样,都可以称得上是太行山上的人工奇迹,两个工程都体现了太行山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但红旗渠修建以来,在全国的知名度都非常响亮,红旗渠精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但郭亮洞和郭亮精神却被埋在深山中,并且还正在被这座山中的居民逐渐淡忘。”宋保群认为,郭亮洞和郭亮精神被人逐渐淡忘有着多种原因。

  申明凯说,他曾经到林州参观过红旗渠,红旗渠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州投入了全县的力量,一些人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应该得到发扬,并且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相对于郭亮洞来说,红旗渠工程更为浩大,但对于当时只有329人的小村庄,却用6年修通了长1250米的郭亮洞,困难程度和红旗渠相比,差别并不大。”申明凯说,红旗渠和郭亮洞在修建方式和与外界沟通上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红旗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受到了全国的关注。而郭亮洞是一个位居深山的小乡村,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自发地从山内向外修,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当然也不会留下多少修建郭亮洞时的照片和资料。而在修建郭亮洞时,也吸取了红旗渠修建时的经验,减少了损失,整个修建过程中只牺牲了一个同志。

  申明凯还认为,红旗渠精神能持久传承下去还有一个原因,林州人民保留下来许多宝贵的照片和修建时所使用的工具等实物资料,后期也整理出了许多宝贵的文字资料,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感知。而郭亮洞精神却缺少传承下去的这种载体,目前在郭亮村没有展示郭亮精神的场所,原来村里也存有一些当时修洞时使用过的钢钎、铁锤、安全帽等实物,但不料1996年郭亮村附近的山上发生了泥石流,存有这些实物的仓库被冲毁,能让人感知郭亮精神的物品留下来的极少,为郭亮精神发扬光大留下了永远的遗憾。(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张锡磊/文)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