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收藏讣告是正常爱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14:52 海峡网-厦门晚报

  这位奇人能从讣告中参破许多信息,并常有意外发现

  本报讯(记者 林小红)老邱的爱好是阅读讣告,碰到有趣的,就收集起来。有天打开抽屉一看,黑压压一大片,他自己也吓了一跳,赶紧又藏起来,不然会吓到老婆。

  老邱年轻,但从来都被叫做老邱。主要是他面貌慈祥。尤其是个慈祥村干部的模样
。他收集讣告并仔细阅读,后来竟成了爱好。

  老邱是大嶝岛人。面色黑红,身材圆润。整天笑眯眯。他从事文字工作,但怎么看,都像个村干部。老邱最早是当老师,那时厦门只一份报纸,厦门日报。他每天必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连讣告也不放过。本来讣告信息最为简单,他看着看着,就看出了兴趣。比如,有人讣告上用括号注明身份:享受地专级用车。他不解:“死了还用地专级的车吗?”

  有的讣告写着“无疾而终”。最隆重讣告,占了整个版面,上半部是长篇生平,下半部图文并茂,有对联还有横批。有一次,逝世的人名字错了,第二天报纸还登更正致歉。还有一次,晚上逝世,讣告要亲友下午就去吊唁,一查才知道逝世时间登错了。

  讣告解密人生关系

  老邱说,讣告有时就像一份解密的文件,把若干鲜为人知的信息公开了。前段时间,《厦门日报》登的一则讣告中的孝子贤孙有他认识的仁君。与仁君相对应的媳妇栏空白,孝孙则有名有姓。他与仁君半生不熟,对他情况不甚了解。从讣告读到的信息推断,他要么丧偶,要么离异,且尚未开始第二次法定婚姻。正巧仁君的同事来访,无意中扯到仁君,他说出自己的“解码文件”,同事很惊讶:有风闻过,没想到真离了。同事说,仁君近期有望被提拔重用,他可能不想让人想像空间太大,所以家庭状况同事也不了解。

  一般年轻人的讣告都不写年龄,属于夭亡,忌讳别人知道短寿。大概是上个月,老邱看到一则讣告,没有登死者年龄,且去世日期和预定送别时间相差了十来天。他就跟同事说,这个死者应该比较年轻,还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或者死者家属与相关单位某种协议有争执。第二天就看到报纸上的正式解密材料:一研究生被人所杀,名字一对,恰巧就是讣告上的人。

  有这等眼力,他经常向报社报料:“今天那个讣告上的可不能小看,是个历史人物,赶紧去采访。”“那个人是厦门老侦察英雄。”“那可是南音大师。”

  对于老邱来说,讣告信息量很大。某仙逝之人子孙众多,甲和乙原来是亲兄弟,丙和丁居然是连襟……“糟糕,我前天还当着丁的面骂过丙。”

  从讣告上,他基本能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关系。有次,他看到有则“鸣谢”,以死者丈夫的名义登的“应妻子从简要求”,没有登讣告。一研究,原来死者是一名大人物的老母亲,如果一登讣告,估计会有数万人来送葬。从简是不得不为之的。

  他还喜欢听哀乐

  老邱还喜欢听哀乐。尽管哀乐本身就是从陕北民歌演变来的。但他倒不很爱听陕北民歌。

  他曾经还偷偷买了一盘哀乐的录音带,拿回家还是没敢听。怕邻居误以为家里有什么人走了。更不敢让太太知道。不过,爷爷去世的时候,派上用场。他说,爷爷去世时90岁了,算是喜丧。按农村习惯,不放哀乐,要叫个班子来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不过,他放了哀乐也没人反对。

  老邱引以自豪的是,“我还抬过棺材呢,像我这个年纪的城市人,抬棺材的几乎没有”。

  当时是他同宗的一个人去世,因为家庭人丁不旺,只好从各家中抽人。他家也要出一个。奶奶和妈妈不让他去,他振振有辞:“我可是抬棺材中学历最好的,本科文凭啊。”

  常怀疑自己变态

  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爱好怪异。“我是否该看个心理医生了?”

  其实,他小时候很怕棺材。邻居家竖着一副棺材,放了几十年了。他每次路过,都闭着眼睛。

  对于自己爱好,老邱也常怀疑:“我变态了?心里老藏着黑乎乎的东西!”

  老邱想想,人死了总是要向亲友报丧。古时候报丧还有一套很复杂的规矩,在闽南一带有的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在报上登讣告,是用现代传媒手段报丧。有的占据一小角,有的则大半个版面,把平生传记都写了一遍。前几天,他看到一讣告,仙逝之人在美国洛杉矶,虽然这边的亲友不大可能跑那么远去奔丧,可里面交代清楚:择日骨灰回故里,仍然有见面的机会。怎么说,讣告都是人情世故的一种。

  西方讣闻报道的争议

  英国的讣闻版中,马戏团演员、爵士乐手、乡绅、诗人、行为古怪者和流氓,只要其一生只有任何值得秉笔一书的经历和故事,均能在版面上占一席之地。例如,2002年11月8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二手书商查尔斯·崔莱仁的讣闻,此讣闻既肯定了他在鉴别珍品和版本方面的独到功夫,对他在二手竞标中曾和同行串通一气刻意压价、囤积居奇的不名誉买卖手段也不遮掩。

  关于讣闻的争议有许多:如死因该不该提及,特别是如果涉及自杀或者死于艾滋病,要不要替死者讳。还有,在照片的选用上,是应该用它死前不久的近照,还是应该用他青壮年时的照片,也存在分歧。

  英国报纸惯常用一些委婉的手法来暗示。例如“他死于北安普敦”就很容易让老一代的剑桥人理解这个人死在该市著名的精神病机构。还有以“独身癖”、“终身未婚”来暗指某人是同性恋者等。

  许多讣闻作者认为,写讣闻最难的是如何对死者的生平和德行作判断。讣闻大多是仓促写就,缺少写传记必不可少的深入研究,而且通常顾虑到死者家属的感受。但它仍然需要对死者一生的功过、对他的个人品行给予一个基本的评价。在这方面,作者既不能过于武断,又不能避而不谈。

  历史学家们承认,讣闻为他们研究过去的社会生活形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对当代读者来说,当他们阅读到一个陌生人、甚至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的故事时,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往往也有了一个特别的感悟。

  当你阅读讣闻版时,你仿佛是在向同在一个星球上的这群匆匆过客致敬。

  美国经典讣闻报道

  枪毙越共狱囚的阮武龙去世享年67岁

  脾气暴躁的前南越警察总长阮武龙周二在弗吉尼亚州伯克镇自己的家中去世,享年67岁,之前他在附近的戴尔市经营一间比萨饼店。1968年发动泰德攻势期间,阮在西贡当街处决了一名越共俘虏,此举激起了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

  阮武龙死于癌症,他的儿子拉瑞说。

  共有两百万人死于那场漫长的战争,尤其在发动泰德攻势期间,短短一周内就有数千名起义军丧生,西贡的妇女儿童也难逃厄运,本来很少有人会关注区区一名越共军官的生死。

  可是,1968年2月1日,阮武龙准将拿起手枪对准双手背缚的越共俘虏的太阳穴,扣动扳机的时候,他们正面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摄像机和美联社记者的镜头。

  当这一幕在全世界的电视屏幕和各大报纸的头版重现时,立刻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似乎毫无道理的野蛮的反感,这一幕也被广泛看做越战的象征——一场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

  埃迪·亚当斯的相片尤其生动,对战争的恐惧那一刻凝固在战俘畏缩的脸上。

  尽管在人们的情感上掀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事实上,是枪决事件4年之后的另一张照片激起了人们新一轮的反战情绪。画面上一个9岁的越南小姑娘被南越的汽油弹烧光了衣服赤身裸体尖叫着跑在路上。

  但枪决事件却完全改变了阮武龙的生活。

  出生于越南顺化一个富裕的机械工程师家庭,阮武龙有兄弟姐妹10人。以优异成绩从顺化大学毕业后,阮开始了他在南越空军的飞行员生涯。阮寇戚,一个虚张声势的飞行员,1965年当选总理,是他的密友。阮武龙当时的军衔是上校,任警察总长,西方记者中盛传他每次见到越共攻击平民目标时都大发脾气。

  了解阮武龙的人说,如果不是记者在场,他可能不会当街处决那个俘虏。

  阮坚持认为他的举动是正当的,因为被处决的俘虏是一个恐怖主义小分队的头目,杀害了他一个副官的亲眷。尽管如此,这次以及在泰德攻势期间南越其他的临时枪决俘虏事件立刻遭到了美方军官的谴责。事件发生几天后,阮寇戚(已是南越“副总统”)承认该俘虏并未在越共军中任职,只是一名“级别非常高”的政府官员。

  阮武龙后来暗示说亲手处决俘虏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他一时冲动,而是因为手下的一名副官接到命令后犹豫着不开枪。“ 我想,那么我必须开枪,”他说,“如果你缺乏果断,不尽职,手下人就不再听从你的指挥。”

  三个月后,阮武龙在一次对越共的进攻中负重伤被送往澳大利亚治疗。在澳大利亚,对他的抗议呼声如此强烈以至于阮武龙被迫离开,前往华盛顿的华特里德军医院继续治疗。在华盛顿,他也一再遭到谴责。

  阮在负伤后已卸任警察总长一职。伤愈后回到西贡,他似乎完全变了个人,将大量时间花在孤儿院的孩子身上,给他们送礼物。西贡被越共占领后,他请求美国帮助逃离而美方未予理睬。但他终于带着家人搭上了一架南越的飞机。

  在美国发现了他的行踪后,有人试图以战犯的身份将阮武龙遣返,但后来不了了之。他在弗吉尼亚州北部定居,当时右腿已经截肢。他开了比萨饼店。然而,他的过去被公开后,生意急转直下,饼店在1991年关门了。洗手间的墙上还留着鄙夷他的人潦草的字迹:“我们知道你是什么货色。” (原载1998年3月29日《纽约时报》,本报略有删节)(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