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国学大师季羡林:“济南油旋,我至今难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8:05 青岛新闻网

  8月6日,温家宝总理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祝福他95周岁生日。

  这位山东籍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现在生活得怎样?13日,本报记者来到北京拜访了季老,感受到了大师超然淡定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

  交谈之中,记者深深地感到,尽管已经离开山东多年,但年近期颐的他,浓浓的乡情却如同佳酿,存之愈久,其香愈醇。

  “李阿姨的情况怎样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解放军总医院303房间传来季老带着山东口音的一句问候。

  8月13日,记者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行四人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来到了季羡林老人所在的病房门口。替代“李阿姨”照顾季老的杨锐女士,先进门通报,我们在门口静候。季老关切地问李阿姨的情况。

  “李阿姨”名叫李玉洁,是季老的助理兼秘书,照顾季老已经50多年。前一段时间季老过生日,她劳累过度,季老生日刚过她就晕倒了,现在已经入院治疗。

  考虑到季老年事已高,为了保护他的健康,李玉洁老师成了“门神”,对于新闻媒体的采访甚至季老弟子的探望一概拒绝。

  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杨锐老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来访都谢绝了。因为我们是季老家乡来的,才特别“网开一面”。

  终于要见到这位尊敬的长者了,记者不由得有点紧张。

  季老在写打油诗

  “进来吧。”杨锐老师出来招呼我们。

  季老端坐在书桌前,热情地说:请坐,请坐。并双手合十,欢迎我们的到来。

  季老接着伸出手,跟我们一一握手。季老的手指修长,也很温暖,靠这双手,季老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巨著。

  眼前的季老跟照片上一样:慈眉善目,长长的眉毛都白了,脸色红润,穿一身宽松的衣服,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季老精神不错,面带微笑,俨然一个“老寿星”。

  季老身后的墙上,是一幅红底黑字的大“寿”字,房间的北边是一个简单的书架,上面除了书籍,还有小猫、小狗等玩具。屋子里陈设简单,却充满书香味。

  记者注意到,季老正在用毛笔写作,字是竖排的,季老正在写打油诗,刚写了“七绝打油诗”的题目。

  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4点半起床,5时吃早饭,吃完饭就开始写作。现在在医院,他也是每天坚持写作,并由李玉洁老师读书读报给他听,了解国家大事。

  季老很高兴地说,他80万字的著作《蔗糖史》今年即将出版。这是季老一生最长的一部著作。“我之所以对蔗糖史感兴趣,是因为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季老说起蔗糖的历史和自己的写作,从敦煌记载,到印度,到唐太宗派人去国外学习制糖,思维非常清晰。而这部书,竟是季老年过八旬之后,才开始写的,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据蔡德贵教授介绍,季老在医院期间笔耕不辍,他写的病榻杂记,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出版社联系出版,季老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写繁体字?”

  我们一行中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来见季老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设在济南的季羡林研究所的装修方案给老人家过目。

  据王大千介绍,季老是山东人的骄傲,去年在季老生日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8月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了季羡林研究所。选址在济南开发区,面积1000多平方米,将展示季先生的生平、研究成果等等。目前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到2006年10月,基本可以竣工挂牌。

  季老戴上老花镜,又拿起放大镜,很认真地看了研究所效果图,很满意。据王大千讲,季老已经表示,他自己的学术资料等,将尽可能多地捐赠给这个研究所。

  蔡教授对季老说,济南正在修复文庙,“您还记得那个地方吗?”

  “我知道那个地方。”季老说。

  “孔子基金会想办一个文庙讲堂,想请您题字。”

  季老接受了这个请求,转头问:“写繁体字?”

  “繁体简体都行!”

  于是,季老又戴上花镜,铺开纸,拿起毛笔,认真地写起来。“文庙讲堂”4个字跃然纸上,一笔一画方正有力。

  “红衣少年”背后

  在人们的印象中,季老是传统的,在公共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有人甚至称季老是“博物馆式”人物。对此,季老一直欣然接受。

  但在他今年生日,温家宝总理前来看望他时,季老却穿了一件红色衬衣。温总理说:您现在是红衣少年。当时大家都笑了。

  季老生日的第二天,本报在头版刊登了季老跟温总理在一起的“红衣”照片。记者特意将几份报纸带给了季老,季老很高兴。

  蔡德贵教授指着照片插话说:家乡人对您老人家都很挂念,大家好久没有见您穿得这么喜庆了。

  “这是个玩笑。”闻听此言,季老哈哈笑了起来。

  这时,杨锐老师说,穿红衣服是李玉洁老师的主意。

  难忘济南油旋

  季老老家临清,他从6岁起,就离开老家,来到济南投奔叔父,并在济南读私塾,上小学和中学,后来去北京上大学。

  在济南的生活,给季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季老的《我的童年》、《月是故乡明》等多篇散文中,他都提到了家乡和济南。

  时至今日,季老仍非常喜欢吃济南的特色小吃——油旋。蔡德贵教授很细心,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北京一次,每次来看季老,他都特意从济南定做油旋,早上做好,中午赶到北京,让季老当天就能吃上。这已成了蔡教授每次到北京的固定“课目”,至今已经坚持了五六年。考虑到老人家的健康,他每次都叮嘱店家少放盐。

  季老对于家乡的小吃非常满意,还专门给做油旋的张姓店家题字:“软酥香,油旋张”。

  临别时,我们请季老给家乡人写句话。埋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使季老欣然命笔: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致敬。

  ◆人物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及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后因二战爆发滞留德国长达10年。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历任该系系主任、北大副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季老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等广泛领域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撰写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

  ◆季老轶事

  为人超然淡定情系家乡教育

  季老一直记挂着临清老家的教育,还专门募集资金、设立基金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这样的佳话数不胜数。

  季老说自己的一生大起大落。饱经坎坷之后,季老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超然而淡定。在《八十述怀》中,季老说自己要“相期以米”(米寿,88岁),在《九十述怀》中,季老又说要“相期以茶”,茶寿是指108岁。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一起期待季老的《百岁述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