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专家建议:遗体捐献尚欠缺法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2:50 北京晨报

  权威说法

  北京捐献遗体远不够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目前有三个接收遗体捐献的站点,分别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所接收的遗体均用于教学解剖。据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系副主任
技师、遗体捐献接收负责人刘永寿提供的数字,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系一年大约能接收20多具遗体,首医的情况差不多,协和的数字则能达到40多具。也就是说,北京一年捐献遗体的数字也就在100具上下。“这个数目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解剖需求。就北大医学部的情况来说,我们大概七八个人用一具遗体,而按国际惯例,一个解剖台4个人是比较合适的。”刘永寿说。也就是说,捐献的数目离教学需求差了一倍。

  专家建议

  遗体捐献尚欠缺法规

  刘永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遗体捐献法规,北京市也没有地方性法规,目前公民捐献遗体只能依靠公证。刘永寿说,他们曾通过市红十字会呼吁制定相关的法规,以便规范捐献人和接收单位双方的行为,也作为遗体捐献执行的依据。“现在身前已经公证过,但身后家属反悔、提出其他条件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这就是缺乏一个规范导致的。”刘永寿介绍说,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如荷兰制定的法规就比较完善。

  此外,相关的储存设备也缺乏条件,“相比西方国家十分落后,也没有形成链条式的一条龙服务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传统观念禁锢更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晨报记者 王海亮

  链接调查

  九成受访者

  从未考虑捐遗体

  记者随机采访了近20名20岁至40岁的市民,他们对遗体捐献的态度都觉得“很伟大”、“有爱心”、“有意义”,是“公益事业”。但约九成的人都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时,大多数人都表示:现在还年轻,等几十年以后再考虑。但却又都表示愿意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虽然没有受访者直斥记者所提的问题“晦气”,但不少人回答完问题后都补充了一句:“你的问题让我后背凉飕飕的。”

  刘女士 24岁 秘书

  问:你有否想过或了解过遗体捐献?

  答:想过,没有了解过。

  问:为什么?

  答:废物利用,而且环保。与其让遗体化为灰烬,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去帮助有需求的人。

  问: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或者去了解这方面信息吗?

  答:有兴趣了解。

  问:给遗体捐献一个形容词?

  答:有意义,有爱心。

  赵先生 31岁 杂志社市场推广

  问:你有否想过或了解过遗体捐献?

  答:没有想过。

  问:为什么?

  答:还年轻。

  问: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或者去了解这方面信息吗?

  答:支持,应该是公益事业。不过不能叫俱乐部,必须是制度完善、法律保护的,不然不会考虑。

  问:给遗体捐献一个形容词?

  答:公益。

  石先生 27岁 工业设计师

  问:你有否想过或了解过遗体捐献?

  答:没怎么想过。

  问:为什么?

  答:自己活着的事情还不够烦的。

  问: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或者去了解这方面信息吗?

  答:也许我会去了解,也许我会参与,但肯定不是年轻的时候。

  问:给遗体捐献一个形容词?

  答:体现了人类的良知,但不足以解决当前社会问题。

  陈先生 32岁 IT公司经理

  问:你有否想过或了解过遗体捐献?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还早呢。

  问: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或者去了解这方面信息吗?

  答:再过上几十年会考虑。

  问:给遗体捐献一个形容词?

  答:有意义。

  席先生 24岁 网络研发人员

  问:你有否想过或了解过遗体捐献?

  答:没有。

  问:为什么?

  答:觉得死后身体被别人解剖感觉怪怪的。

  问:愿意参加遗体捐献俱乐部,或者去了解这方面信息吗?

  答:不会主动参加,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参加的可能。

  问:给遗体捐献一个形容词?

  答:好事,伟大。

  晨报记者 王海亮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