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这样的生活有滋味  ——安徽郎溪农民享受生态村里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36 中国环境报

  <

  ◆邹小东

  安徽省郎溪县凌笪乡钱村东角有个“家庭绿岛”:村民杨兴贵、钱群子夫妇俩,靠着自家依山傍水的优势,在300亩山林地上栽植桂花、红枫、樟树,饲养草鸡;在承包80亩的
胜利坝水库内放养精品鱼,还四季循环放养白鸭1.2万只,用他们的话说:“农民既要千方百计让钱包鼓了,也要想法子让环境好了,这样的生活才有滋味。”这是郎溪县广大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缩影。

  儿童也有了环境意识

  在郁郁葱葱的一片绿树林中,掩映着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瓦坡顶的农家小楼房。这就是郎溪县南丰镇大杨村的王家埠村民小组。据村支书何新华介绍,几年前这里是个又穷又乱的村庄。门口、路上到处是猪粪、牛粪、鸡粪,房前屋后的水塘全是垃圾、污水,臭得很。自从村支部在全村开展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后,这里的环境不比城里差,几乎家家都有卫生间,建了沼气池,房前屋后种了树、养了花,很漂亮。环境变了,生活习惯也改变了,连小孩都不会随地大小便了。何支书深有感触地说:“一组带一村,一户带百户,带出了一个新农村。如今的大杨村,由昔日的‘脏乱差村’变成了‘治安红旗村’,‘愚昧村’变成了‘科普村’,‘水冲洼’变成了‘金土地’。”

  “生态庄园”遍及郎川

  夏明明、夏明生哥俩是东夏镇庄沿村大庄村民组的年轻人。2001年,他俩在邻镇北山村承租了一块荒地和水面,引进108对美国落地王良种鸽,5年后的今天,3000多平方米鸽场的鸽种发展到5000对,每天出笼乳鸽200只;灯光照明的猪场存栏118头,头头膘肥体壮;50亩的塘口投放精品鱼2万尾,并建了“垂钓中心”,还有一座20立方米的沼气池。兄弟俩把鸽粪和沼液作为生猪饲料,猪粪既喂鱼又生产沼气,沼气又变成生产、生活的能源,形成了地地道道的良性循环,方圆百里的乡亲们称之为“夏氏生态庄园”。类似这样的“生态庄园”,在郎川两岸涌现出2000多座。

  近几年来,郎溪县98个村的农民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先后摸索和筛选出鸡(鸽)—猪—鱼、猪—鱼—水稻、牛—羊—大棚菜、鸭—鱼—莲藕和林草牧等多种生态种植养殖模式,通过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一批又一批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庄园脱颖而出。建平镇钟新村200多户农家推行了猪—沼气—鱼“三位一体”的生态家庭模式,即在生态庭院里建夹层圈,上层养猪,底层建沼气池,园中建鱼池,粪便入沼气池,沼气作能源,沼泥养鱼,沼渣肥土地,形成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用柴、种稻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家庭庄园式生产格局,实现了生物能源的循环利用。

  社区管理模式引进村

  这里是个集办公、居住、商贸、文化的生态和谐新村,已建成350套农民住宅,无论是210平方米的三层楼,还是160平方米的二层楼,楼内都装有整体橱柜的厨房,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和浴缸的浴房,装有抽水马桶的卫生间。宽敞的客厅里,电视机、电冰箱、DVD机一应俱全……这就是新发镇官桥村新建的鸿苑农民新村。

  村总支第一书记杨福平介绍说,他们在鸿苑新村的规划中,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依山傍水就地势而建。“鸿苑”新村建成后,他们又实行了高效能管理,把社区管理模式引进村,从增强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规范村民意识行为入手,做到了家家有保洁桶,每10户有一个垃圾固定点,常年配有保洁员,从而将农民新村的环境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