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丰宁三兄妹情动读者省会市民欲捐肾救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9:40 石家庄日报

  《现实版〈我的兄弟姐妹〉演绎人间真情》追踪

  □本报记者吴潇清泉实习生王亚彬

  前天本报《现实版〈我的兄弟姐妹〉演绎人间真情》一文刊登后(详见18日晚报A2、A3版),董家三兄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省会读者的心。两天来多位读者拨打电话给报社,
或询问董艳岭的病情,或传达慰问的话语,或准备慷慨解囊,甚至还有市民愿意为董艳岭捐出自己一个肾……

  捐肾——救命

  “如果换一个肾能够救他,我愿意捐出我的一个肾。我已经和家里人都商量过了,他们都同意!”省会市民牛田荣女士昨日打电话说。家住平安小区的牛田荣今年50岁,提到董家兄妹的苦难,她声泪俱下,“我是一名保洁工,家里并不富裕,拿不出太多的钱来资助他们,孩子还年轻,不能就这样没了,他们兄妹不能就这么分开……”说到这儿,她已经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匆匆向记者询问了董家的联系方式就挂了电话。为了解详情,记者昨天下午又打电话回访,但牛田荣外出工作不在家,老伴刘喜乐告诉记者,他理解牛田荣,支持牛田荣。

  刘喜乐说,牛田荣的家庭遭遇和董家颇为相似,老家在山西晋城的她有大哥、二哥、姐姐共兄妹四人,由于从小家境极其贫寒,大哥在她很小时就送人了,至今音讯全无,无法相见;二哥结婚后不久就去世,人隔两世;姐姐远在山西很少见面,她自己和老伴刘喜乐住在石家庄,常常回忆以前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刘喜乐工资不低,她本来可以过悠闲幸福的生活,但为了能更好地抚养二哥的遗孤、自己的侄女,她又找了一份非常辛苦的保洁工作,每个月挣550元。“昨天她给晚报打电话说要捐肾时,我还不知道,看她打完电话后哭成泪人,我才了解情况。我对她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意外,我理解她,也支持她。”

  认干女儿——助学“

  16岁,和我儿子相当的年龄,她应该上学!打工不是她这样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一位服役六年的退伍军人给本报打电话时一句一顿,声音激动。他说,生活的重担不应该过早地压在董家小妹稚嫩的肩膀上,他愿意认董艳欣为干女儿,长期资助,帮助她完成学业,减轻董家的负担。这名军人始终不愿留下姓名,“就叫我寂寞小草吧,只要人人献出爱心,小草也会长成大树。”

  踊跃伸手——扶困

  郭女士一大早就打来了电话,“现在他们在哪儿住院?病情怎么样了?能直接和他们通电话吗?”她语速很快,急切地询问董家二儿子的病情近况。

  “孩子们太可怜啦!看了他们的事我心里难受。”家住维明大街的退休教师张女士哭着说,她正在联合以前的老同事,为身患绝症的董家次子四处奔走,求医问药,她们愿意无偿为董家购买一些特效药,“这么好的孩子可不能过世啊,我们得想法儿救他啊。”张女士反复念叨着。

  一位师大二年级的大学生说:“我很同情董艳岭,我不想看到他因为家境贫困,无钱治病就失去爱情、失去学业甚至失去生命,我会尽力帮他。”

  更多的读者来电说,想直接通过银行账户汇款资助董家兄妹,帮助董艳岭尽快治病。

  还有不少读者热心地出起了主意,有的建议在大型商场等人流集中地举办募捐活动,并表示一定会到现场去为董家兄妹奔走呼喊;有的建议报社联合社会力量帮助董家兄妹渡过难关。【回应】

  董艳明:“晚报读者的爱心让我感动”

  “接到牛田荣大姐的电话,听她说要捐肾给弟弟,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真的想不到啊!牛大姐的爱心让我感动得想掉泪。”昨天,远在南京的董艳明对记者说。由于不忍心对方做出如此大的牺牲,董艳明婉拒了牛田荣的好意:“捐肾多多少少会对人家的生活和身体产生影响,不能因为我们一家人再去影响另一家人!”

  这两天,董艳明不断收到晚报读者发去的短信,他们嘘寒问暖,鼓励董家坚强面对困境,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昨天,省会一位李女士给老二董艳岭寄去了1000元钱,令董家感动不已。董艳岭说,得病后自己一度灰心绝望,但现在这么多读者打电话帮助他们,鼓励、安慰他们,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读者的爱心让我看到了希望。”董艳明告诉记者,有了这笔钱,加上自己原来剩的2000多块,就能先给弟弟做肾脏配型了,至于手术所需的10万元“天文数字”,只能以后再想办法筹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