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赖新庆:把垃圾箱带入环保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03:36 深圳特区报

  为城市垃圾箱注入了环保理念并深刻地改变着一个行业

  赖新庆:把垃圾箱带入环保新天地

  一个只有40岁出头的深圳民营企业家,凭借令人难以置信的执着,在过去整整14年时间里,投入1000多万元,坚持不懈地做一个能造福社会的绿色环保产业项目。

  在这期间,原本家庭和事业都令人羡慕的他,曾经卖车为员工发工资,又四处举债维持项目运作,本来美满的婚姻也屡次亮起了红灯。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他一夜之间头发皆白。然而,轻易不言弃的他就在那一刹那,又绝地逢生……他的故事,充满坎坷;他的成功,耐人寻味。

  本报记者陈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结束了对深圳绿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新庆长达5个小时的采访后,在轻轻地把采访本合上的那一刻,记者突然想起“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这首咏竹诗。

  敢闯敢想,不怕失败,坚定执着,永不放弃。赖新庆就是靠着这些让人由衷钦佩的顽强拼搏精神,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漫长跋涉、尝遍了创业的辛酸冷暖后,终于把企业推上一条可以顺利行进的道路。他的绿盾环保垃圾箱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打开了市场,为城市垃圾箱注入了环保理念,并深刻改变着一个行业。

  失去的太多太多,收获却来的不早不晚。

  腰板一向挺得板直的赖新庆,刚毅的脸上写满了这10多年来不屈不挠的艰辛。他的创业故事,谈不上惊心动魄,但感人至深。令人欣慰的是,在深圳,有很多像赖新庆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用智慧、胆识、心血和执着,筑成了深圳企业家这个杰出的群体,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可书可敬的传奇。

  有位名人说过,惟有偏执狂能成就事业的顶峰。

  但赖新庆不是偏执狂。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经不停地问自己:做这一切值不值?

  但现在,他这样回答自己:“我最大的满足在于,我已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从小不服输

  赖新庆出生在广东茂名电白县。大海边成长的经历,不仅激发了他的经商潜能,也孕育了他一种不服输的个性。

  赖新庆的父亲在当地一家供销社工作,主要负责业务,除具有亲和力体现的好人缘外,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小秀才”,古文功底好,擅长写诗、作联,闲时最专于读书。父亲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种种品行,也对赖新庆有着极大的影响。从小,他便热衷读书。读小学的时候,他收集的小人书装满了5个大箱子,成为他的宝贝。他的思想跳跃,好动,爱好广泛,作文、画画是他的专长。初二时,他创作的一副国画一直放在镇文化馆展览了10多年。

  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二。从小表现优秀、听话懂事的赖新庆,渐渐成为家中兄弟姐妹学习的榜样,父母因此也很疼爱他。

  初一那年暑假,常去海边玩耍的赖新庆观察到大人们的一个现象:他们总是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去海边拾捡大量的海螺,然后卖到附近的山区。

  赖新庆当时就想:这有什么难的,他们可以做到的,我也一定行。马上,赖新庆加入了大人们的行列。大人起得早,赖新庆比他们更早。采购好货品后,他用孱弱的身体独自运货、送货。

  这样的胆识和长期的坚持,让大家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个头不够高的他骑着28凤凰单车,拉着两大箩筐货品,斜站在自行车上,一瘸一拐地骑走50多公里的路程。

  第一次,他赚来了第一笔财富:26块1毛钱。

  此后,赖新庆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坚持,不仅赚足了自己的学费,每月还给家里送去不少的家用。

  小小的一次实践和磨炼,让赖新庆坚信: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的财富。

  1989年从茂名师范学院毕业后,赖新庆回电白老家工作了一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成为许多人施展拳脚的阵地。满怀抱负的赖新庆不甘于老家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天空。

  在来不及理顺一股脑儿的想法时,赖新庆以“行动”超越了“心动”。

  深圳闯天下

  1990年,赖新庆来到深圳,成为一家大型贸易公司的报关员,开始接触贸易、包装、物流等行业。

  由于当时人员较少,报关员还要兼职做物流业务员、运输发货等工作,忙起来没日没夜。但赖新庆对烦琐的工作不放在心上,他勤奋、乐观、吃苦耐劳地认真工作。不到一年,就成为业绩最好的员工。第二年,他当上了部门副经理,次年顺利升上部门经理位置。

  幸运之门继续向他敞开。1992年底,中国物资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看中了赖新庆的才智能力和贸易资源,诚邀他一起组建“天龙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并委任他为公司总经理。26岁的赖新庆来到新位置后,带领着公司继续创造着理想的业绩。

  很多了不起的事业,往往都是在偶然中开辟的。一次偶然的“思考”,同样牵出了赖新庆与“利乐包”巧妙不解的缘分。

  1992年,在做进口贸易时,赖新庆第一次接触了复合材料,即当时极为流行的“维他奶饮料盒”等。这些进口包装材料当时在国内没有销售,价钱比较高。赖新庆记得最贵的时候要2万多元一吨,折算起来,每个饮料盒要卖到5毛钱一个。这些较高成本的包装材料在大多数市民看来并不起眼,喝过的饮料盒随手一扔就完事。

  尽管当时绿色环保的理念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更没有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意识,但清楚“底细”的赖新庆却不忍看见这般浪费。从小就有良好节约习惯的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利用这些昂贵的废弃复合材料,让它们能实现再次利用呢?

  可是,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就是因为这次有心的思考,深深地改变了他日后的人生,同时也把城市垃圾箱带入一个环保新天地,直到以革命性的力度改变了这个产业。

  也许是一个偶然,也许是一种注定。每天拆剪这些“利乐包”成了他研究的重点。很快,他知道了一次性饮料盒的粘接办法和“利乐包”的个中原理,并且想到了利用这些复合材料的突破口:就是要把材料压板。可是就算他再聪明、再有天分,面对这种技术难关,还是显得束手无策。

  潜心搞发明

  1994年,赖新庆离开了“天龙”,开始自己创业,筹备了自己的第一家贸易公司“深圳海信化工有限公司”。

  在开始自己事业的同时,赖新庆并没有放弃“利乐包”的改革。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意念在不断地牵引他、鼓舞他:这个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我要找到并实现它。就这样,赖新庆一边开创事业,一边研究这个“特殊的项目”。他知道,总有一天,这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会打开一个新的产业。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辛苦经营的“海信”养着的将是一个多么无法预知的项目。

  一切都在慢慢地展开。

  赖新庆深知,要破解“压板技术”,光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在得到利乐公司的参与支持后,他又与建筑材料科学院取得共识,达成共同合作意向。随后,便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当时清水河最大的一个垃圾填埋场,成为赖新庆每天必须报到的地方。为了了解一天能有多少废弃物,他在那一盯就是好几天。在场的垃圾填埋场环卫工人看着这位“自讨苦吃”的“研究人员”纷纷摇头,投去的全是诧异、不解的眼光。顶着烈日和恶臭,赖新庆鞭策自己: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深入、不怕吃苦,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

  当年,项目有了突破,赖新庆和建筑材料科学院共同研发了利用人们生活中废弃的不可分解的纸、塑料、铝等包装物,经过一系列高新技术高温热压制成的“HB”复合板,并于199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此后,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开始了,山东、北京、深圳几乎成为赖新庆的“三个定点”。在山东做中试,赖新庆甚至一呆就是半年。

  为了大量收集“利乐包”,赖新庆在平湖租了一间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专门存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堆积了1000多吨的废弃物。这个壮观的景象常常把房东吓得张大了嘴、瞪直了眼。

  努力获得了初步的回报。1998年,“HB”复合板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赖新庆劲头更足了。

  艰辛创业路

  随着市场调研的深入与项目的不断成熟,赖新庆开始组建材料板的生产线。此时,伴随他多年的“海信”也因为他的无法兼顾而宣告寿终正寝。这些年有了“海信”在一旁支持,赖新庆已对项目投入了300多万元资金。“海信”的结束,无疑又是重重的一击,更给他带来无法预知的不安。

  即便这样,仍然动摇不了赖新庆的决心和信心。在堆满废弃物的仓库里发呆了两天,他又创出了一个“第一”:开设了另一家公司“生德包装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个利用废弃物循环再造包装物的企业。赖新庆还投入资金,自己发明了包材分离做包装物的设备。

  项目的投入似乎是一个无底洞。尽管公司的成立得到当时一些环卫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但由于产品收益率低,根本无法贴补项目的开支。赖新庆渐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项目需要继续投入,但已经举债巨大的赖新庆举步维艰。在焦灼中,1999年,赖新庆终于在龙岗区科技局报批了项目,并被推荐参加深圳举办的第一届高交会,并在最后一天成功签约。按照协议,赖新庆可以得到新加坡一位投资者和一家国有企业的参股,加上赖新庆自己的200万元,计划可以筹得1200万元的启动资金。龙岗区政府也大力支持该项目,提供了15000平方米的场地供他开设工厂。

  看上去一切都在朝着“阳光未来”走去,可“不测风云”还是无情走来。在项目启动之际,参股的国有企业突然面临改组,无法介入该项目;4个月后,新加坡投资者觉得项目看不到太大的市场前景,担心风险太大,也反悔了。

  突然的两根“救命稻草”就像没有抓过一般的迅速消失了。但赖新庆没有放弃。他暗暗告诉自己:“认定了的路,一定要走下去,直到真的无路可走了,再想别的路子。”

  “靠不了别人,我还可以靠自己!”赖新庆决定自己扛下来。

  巨额的资金投入是最关键的问题。可去哪里筹得这笔启动资金?没有办法之下,赖新庆只好向亲友开口了。当大家知道他为了做环保产业不仅结束了贸易公司,还弄到这种地步,纷纷摇头表示不解。亲人劝他放弃,朋友躲避不理,旁人还恶意讽刺他是疯子、傻子。为此,他与家人闹翻了,父母和妻子都离开了他。只有家中的弟弟支持了一把,资助了100万元。

  东拼西凑,终于筹得了1000万元,买了设备,找了厂房,项目就这样勉强撑了起来。

  卖车发工资

  路似乎越走越艰难,老天在考验赖新庆奋战的底线。

  2000年10月21日,项目蹒跚启动了,公司开始推出第一批没有表皮处理的简易垃圾箱。

  可是,更大的困难又摆在了面前:产品迟迟打不开市场。赖新庆超前的眼光在当时许多人眼里,变得毫无价值。他的坚持成了一堆符号。受尽煎熬的身体,也只能靠发红的眼睛一下一下地支撑着。

  赖新庆不相信也不服输。他拿起产品,一家一家地走访推销。在市里某区的城管办公室,他被人们“卖垃圾桶的人来了”的哄笑弄得好不尴尬,等了几天几夜都无人问津。在一家公园管理处,还没来得及介绍,他的“环保型垃圾桶”就被人一脚踢出了门外。看着自己受委屈的“孩子”,赖新庆的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

  种种的辛酸、困难,赖新庆都忍下来了。2001年的一年里,公司没有任何业绩,这对于赖新庆而言犹如晴天霹雳。他不禁在问,自己苦苦坚持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相信这些废弃物一定有所作为,可是这些作为又在哪呢?心力交瘁的他绝望地准备认输了。

  2002年春节,在人们全家团聚安享天伦之乐的幸福之时,老天还在残忍地考验着一颗脆弱心灵的底线:70多名员工的工资问题还没有解决。赖新庆不忍心看着过节的员工们空手而归,但公司确实拿不出一分一文了。无奈之下,他把眼睛投向自己仅剩的一部轿车。在卖出去的那一刻,赖新庆整个人都软了,惟一能感觉到的是那强烈的心酸。脑袋空空的他,手里拿着卖车换来的支票,坐着公共汽车来来又回回,任由颠簸。

  政府“及时雨”

  如果说,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那赖新庆的收获却是付出了太多太多。

  老天终于打破了他的底线,也深受他的感动,派出了搭救的各路“神仙”。

  2002年5月。已经耗尽投入的赖新庆实在无钱可用了,公司已经拖欠了员工4个多月的工资。但是,就是这几十万元,赖新庆已经无力筹措了。无资金可周转的公司面临着解体。

  这个时候,龙岗区政府向赖新庆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项目的筹备、申请到发展,龙岗区科技局一直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看到赖新庆及其公司的紧急状况,该局在他最困难的时刻,当即拍板给予了5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他鼓气。政府这50万元,将一个支撑了10年的企业,在坠向鬼门关的那一瞬间奋力拉了回来。

  命运的捉弄似乎还不够残酷。

  2002年8月,刚刚喘了口气的赖新庆又迎来了更大的灭顶之灾,项目产业化的最后一道技术难题——“PE表面油漆处理技术”横在了面前。在使出所有的努力仍然宣告失败后,赖新庆彻底跨了下来。这个技术难题攻关的失败,意味着这10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意味着无数个辛劳的日夜都是徒劳,意味着项目的彻底失败。

  在这样巨大的打击面前,坚持了整整10年的赖新庆当场瘫软了下来,脑海里一片空白。在过去的很多日夜里,他也问过自己,为了这个项目,自己付出那么多,失去那么多,到底值不值得?此刻,在彻底失败的打击面前,这个刚强的汉子泪水夺眶而出。放弃吧,屈服吧,他告诉自己。在那一夜,还不满40岁的他头发全白。

  不得不信,奇迹就是这样在绝望的时候发生在人们的身旁。

  在恍惚中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后,建筑材料科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员对赖新庆无法突破的PE表面油漆处理技术难题,给予了启发:何不换成复合技术试试呢?奇迹发生了,凭借高人指点,赖新庆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成功解决了项目产业化的这最后一道难题。

  “神仙”之手,疗效非凡。赖新庆这条硬汉重新站了起来,靠着敢拼敢闯、不服输的精神,他选择再一次的挑战。

  2002年9月,赖新庆攻破了技术难关后,定下了产品的发展方向:环卫用品。当年底,“绿盾”终于产出了国内第一批循环再造的环卫产品:300个环卫垃圾桶。看到产品的下线,就如同父亲怀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赖新庆感慨万千:“我终于找到它也实现它了”。

  美梦终成真

  天道酬勤。

  赖新庆的产品下线不久,市场上就出现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深圳罗湖区城管办。该办一次性买走了“绿盾”这300个环保垃圾桶。罗湖区城管办的负责人当时表态:绿盾的产品不仅防盗、使用年限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循环再造的资源,是一种对社会有用的资源,政府要全力支持。

  赖新庆和他的绿盾,就这样揭开了属于他们未来的辉煌篇章。

  对于赖新庆和他的团队而言,那一夜,是这10年来最幸福的时刻。签约当晚,绿盾公司上上下下在自己的饭堂欢呼雀跃。炒了几个小菜,喝着小酒,大家烂醉如泥。握着满盈的酒杯,赖新庆的眼里早已模糊一片。10年了,梦想成真,终于可以畅畅快快地睡上一晚了。

  历经风雨,彩虹悬空。在随后的日子里,赖新庆一手缔造的绿盾公司在国内城市垃圾箱市场攻城略地,一路凯歌。如今,他的绿盾环保垃圾箱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打开了市场,从庄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繁华忙碌的大上海,直到珠江岸边的广州城,绿盾垃圾环保垃圾箱都有了一席之地,为城市垃圾箱注入了环保理念,深刻地改变了一个行业。

  “未来3年里,公司要做到年销售额2亿元的规模。”赖新庆满怀信心地说。

  回首过去的10年,赖新庆感慨万千,却并不后悔。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用他的话来说,他最大的成功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企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赖新庆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的那份责任。在公司状况刚刚好转的日子,他投入数十万元,开办了“循环再生教育式工厂”,为政府、社会搭建推广循环经济概念的桥梁。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一定要沿着环保产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深邃的目光中,透出执着与坚定,一如从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