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总编基层采风]潮南区成田镇宁湖村今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0:10 大华网-汕头日报

  □本报记者 陈文波 陈健 杜丽玲

  摘要:走过弯路的潮南区成田镇

  宁湖村在历经一段痛苦的思变后,端正了经济发展思路,最终走上了靠辛勤劳动创造财富、靠正道经营发展生产的正确道路。在此过程中,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犹如春风化
雨,给这里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各级党组织的帮扶和宁湖自身的“骨头长肉”,不仅使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焕发崭新容颜,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雨后的潮南区成田镇宁湖村,漫山遍野的新绿更加苍翠,茂密的果林和后山腰种下不久的树木透出逼人的生气。

  山脚一处山坡地,刚建成的工业厂房传出隆隆不绝的机器声。这是宁湖村有史以来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工业企业。办厂的人叫黄烈明,离家多年最后还是回来了,而这次带回的是一个令村里老少都高兴的“礼物”———纺织厂,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可以解决几十个劳动力出路。黄烈明掏出心里话:“没有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很难有宁湖的今日。这是我选择到此办厂的主要原因。”

  来之不易的“零”的突破啊!与黄烈明几乎同时来村里落户的另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启发复膜厂,也让村民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感受到发展有奔头。毕竟,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指征。

  应该说,宁湖的变化是由表及里、脱胎换骨的。这变化让一年半之中三进宁湖的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倍感欣慰,她说:“宁湖的变化充分证明了省委‘十百千万’下基层驻农村决策的正确,也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出了新路。”

  急功近利的“温床”滋生制假土壤宁湖人感激今日的变化,更忘不了曾经走过的弯路。因为,这段难以抹杀的回忆是他们心口永远的阴影。

  在潮南区的版图上,宁湖村是一个既偏僻又贫困的纯农山区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令世代脸向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落后闭塞。由于村里有加工烟丝的传统手工艺,上世纪80年代曾是省定点的烟丝加工点,但后来,加工点被取消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不法分子按捺不住利益的诱惑,看中这里偏僻、隐蔽的环境“好办事”,便偷偷摸摸把烟丝加工厂搬到村里重起炉灶。“这又不是冒牌、冒商标,哪来的违法?”“种田种到老也没有加工烟丝赚得快啊,”对涉足该行业,村里包括一些干部在内很多人都这样想。急功近利的“温床”滋生了制假的土壤,管理的疏漏导致加工烟丝的数量和规模泛滥开来,最“旺”的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村大半以上家庭以此为生,乡里成片农田无人耕作,大量的果林白白荒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知拼命加工烟丝“赚大钱”的村民,却不知已经深深地陷进了制假的泥坑。

  此后,宁湖的名字几乎和“打假重点地区”的黑名单连在一块,曾一度还被列为“全省制假冒香烟源头之一”重点打击。

  昂贵代价的背后是深刻的反思

  制假违法,违法必然付出昂贵的代价。屡屡沉痛的打击,最终买单的是宁湖人自己。“再这样下去,无异于把宁湖推上绝路,给潮南新区乃至整个汕头的形象抹黑。”这种触及灵魂深处的痛楚,在宁湖村的党员干部中产生强烈震动。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思量着寻找新的发展路子。

  其实,宁湖村的制假现象早就引起重视。在区里,潮南区党政领导态度坚决:严打是“第一棒”,不仅要重典治假、连环打假、长效打假,而且要打疏结合,标本兼治,才是长久之策、长远之计。区里专门成立打假工作组,到村里“安营扎寨”40多天,从一线整顿、帮促打假,帮助端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期间,区委书记谢泽生带领小分队,突击深入宁湖、摸清情况,掌握动态,并带领10多个区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拍板解决修筑村道、发展种养业、解决饮用水等问题;区与镇还先后三次组织近20家企业到村里举办招工现场会,解决劳力出路,帮助宁湖尽快从打击的阴影中走出来。

  所有这些,都给村党支部提了神、鼓了气、壮了胆。“再也不能过那种偷偷摸摸的日子了。”党支部一班人端正指导思想,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党支部书记黄育辉说:“宁湖走了弯路,党组织拉了我们一把,我们更要自己‘骨头长肉’。党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标杆,打假要自己先打,而且要从堡垒、标杆做起。”于是,《打假工作责任制》、《党员干部带头执行打假政策规定》、《打假公约》一系列制度随之出台,规定:一旦发现党员干部本人或亲属参与制假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厉处理。2004年7月,村里一名支委因包庇儿子参与制假,被立案刑拘、判刑8个月,成为宁湖村多年来党员参与制假被处罚的第一例,当即在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震动。大伙都说;“这回打假来真的了。”“十百千万”工作组带来发展新思维

  对待发展,宁湖人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待未来,也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有过理性的思考。这种思维的碰撞和观念的转变在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来之后变得逾加强烈。2005年和2006年,对宁湖村来说是特别舒心、温暖的年份。按村民们的话说:“村里从来没来过这么大的‘官’!”

  省委组织部第一、第二批驻村工作组来了。这是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行动的重大部署。一年多时间里,以陈凯雄、刘钦河为组长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工作组,带领一批年轻的队员,远离繁华的大都市,卷起铺盖一头扎进了偏僻的村庄,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生产,为的是能给贫瘠的土地撒下希望的种子,带来发展的信心。他们以爱民助民的情怀和严于律己的作风,化开了干部群众心头的愁云,带来了思想的沟通和彼此间的信任。

  宁湖的过去和现状,工作组都十分了解:由于长期失管,大部分山地处于荒废状态,水土流失严重,一场大雨,绕村而过的东西两条水渠就黄泥翻滚,被戏谑为“穷山恶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田丢荒,加之走过弯路,村集体穷得叮当响,村班子对发展深感迷茫。如何团结和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如何激起村民的创业热情?乍一进村的工作组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调查,寻找切入点。“变山变水先变人。要改变宁湖村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扶志和扶智。”“落实科学发展观,山要绿,水要清,人的思想更要改。”身为工作组的领头人,年轻而又富有事业心的陈凯雄、刘钦河深深懂得,突破口就是做“人”的工作,“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的教育活动是驻村工作的主要脉络。

  于是,简陋的工作室成了工作组上党课的阵地,成了他们与村民促膝谈心的场所,更成了他们以苦为乐的“家”。他们的真情厚意和扎实认真,使村党员干部深深认识到,必须坚决破除消极懒散和“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必须坚决破除违法致富、造假致富的侥幸思想,增强依法致富、勤劳致富的意识;必须坚决破除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根据宁湖山地资源丰富、劳力多的优势,工作组帮助干部分析利弊,商议对策,提出了“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发展高效农业、兴办工业企业”的思路。67岁的老党员黄创汉激动地说:“工作组来咱村,把党的好传统带回来了,以后路子怎么走我们有数了!”

  寂静山村燃起发展的希望之光1年多时间过去了,宁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寂静的山村焕发新活力。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前后三次莅村指导工作,前后强烈的对比令她十分高兴。她认为,宁湖村发展指导思想转变了,社会管理观念转变了,村容村貌变了,基层组织加坚强有力。

  而此时,对于村里人来说,工作组俨然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们感慨地说:“村里的变化,工作组功不可没。”

  记者碰到了正要前往自家的果园的村民黄木水。黄木水是村里的种果能手,种植了四五十亩荔枝和龙眼,正常情况下一年可收入六七万元。他颇为自豪地说:“村里有发展,生活有改善,到邻乡去我们都觉得脸上有光。”曾经参与手工包装假烟的村民黄某如今与朋友合作干起废旧塑料回收的活,生活也过得不错。回想起以前担惊受怕、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感慨地说:“走正道赚的钱心安理得!”

  让干部群众更开心地是,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在第一批工作组完成1.9公里村道水泥硬底化的基础上,这次工作组又筹资70万元,组织完成村通镇1.14公里区道和村口200米道路建设,以前的“排骨路”成了村里畅通无阻的“大动脉”,交通不便这一长期困扰山村发展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筹资50万元全面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目前,东西两条长1100米的排灌渠的疏通整修工程已开工,两条渠汇合处的拦水坝建设工程、开挖鱼池工程也即将展开;———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村民将能喝上盼望已久的洁净自来水;———筹资40多万元修建新村址,结束了“两委”干部在破旧老祠堂办公的历史;———为60户贫困户和3户单亲特困妇女家庭修缮住房;省委组织部发动全体干部捐款,设立“驻村联系点奖学金”;开展免费送医送药活动……一件件、一桩桩,犹如沁人的春风,带给宁湖人的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发展的曙光又一次洒在了宁湖村绿色的田野上。

  总编辑点评:

  因为职业的习惯,养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仅仅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对于宁湖村的变迁也如是。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几年时间,宁湖村为何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一靠内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耳熟能详的人生经验。宁湖村历经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甚至一度被列为“全省制假冒香烟源头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月缺不损光”,宁湖人在经过一番触及心灵的洗礼之后,乱而思治,危而望安。他们在区重典治假的同时,也“约法三章”,铲除制假土壤,堵住歪门邪道;他们端正发展思路,谋划正道生财,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劳力输出,农、林、牧、副、渔遍地开花,拓宽了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空间……

  二靠外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当地自强自立、奋发图强、“骨头长肉”,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和扶持。为了帮助宁湖村抹掉制假阴影、迎来兴旺发达的艳阳天,省委、市委领导来了,省委组织部驻村干部来了,区党政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也来了,大家都来为宁湖的发展把脉出招、扶志扶智。一时间,修公路、兴水利、引甘泉、建村址、扶贫济困,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内力和外力形成合力,沉寂的宁湖村也就今非昔比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