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核心报道:灞桥寻亲未果 小伟身世仍是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5:48 三秦都市报

  ■本报“一颗糖苦了西安娃十三年”独家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内外媒体争相关注此事

  ■18岁小伟的悲惨遭遇感动读者,本报两部寻亲热线响个不停,上百位市民提供有价值的寻亲线索

  ■记者带领小伟灞桥寻亲未成功,公安站前分局介入调查小伟身世之谜

  13年前,5岁幼童被拐至缅甸;13年后,历经磨难逃回西安。18岁小伟的悲惨遭遇,被本报以题为“一颗糖苦了西安娃十三年”独家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搜狐”、《北京青年报》、湖南卫视、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媒体,以及当地公安部门争相关注此事,许多热心读者也纷纷打来热线电话,或提供小伟寻亲的相关线索,或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小伟。一些曾经丢失了小孩的父母相继赶来认亲。

  站前分局调查小伟身世

  昨日上午10时左右,西安市公安局站前分局的有关领导看了本报有关小伟的报道后,专门派人来到小伟暂时居住的地方———西安易圣大药堂中层办公区了解情况。

  记者从一位姓史的警官口中得知,站前分局准备介入小伟身世的调查,并积极协助媒体尽快为小伟找到家人。史警官告诉记者,分局准备带小伟去趟单位,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的相关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孩子做好服务。

  因为两个小女孩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被陌生女子带走的,对此,自称是大哥哥的小伟至今放心不下,连续两天来,面对记者的采访,小伟总是会问到两个患难小姐妹的下落。

  湖南卫视采访“小伟寻亲”

  本报报道见报后,“搜狐”、“北青网”等诸多网络媒体争相转载本报报道,陕西电视台“诉说”栏目、西安电视台“好好生活”和“专题报道”等栏目,也于当日上午先后介入该事件的采访。

  昨日16时左右,湖南卫视的记者从网上看到本报报道后,专程从湖南赶赴西安进行采访。媒体的关注让小伟动情,西安诸多好心人无私的关爱又让小伟感动流泪。

  百位市民提供寻亲线索

  昨日,本报两部寻亲热线从早上8时开始就连续响个不停。截止17时,已有上百位关注该报道的热心市民打进热线电话,将自己听到或见到的有价值的寻亲线索提供给小伟和本报记者。

  徐女士打来热线电话称:西安市周至县新和村,16年前曾走失过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孩的父亲姓薛。这家丢失孩子的情况和小伟所讲述的极为相似,所以她怀疑小伟就是这家人当年丢失的那个小男孩。

  一位姓郑的老师打进热线电话称:西安市灞桥街道的一户人家,早在1993年夏天的时候,曾丢失过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报纸上说的小伟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小孩。

  西安市长安区的赵先生反映: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辖区一个镇子附近有个教堂,附近的村子有条小河,河中有一个水闸,与小伟描述的环境大概相似。一位姓孙的女士也打来热线电话说,鱼化寨附近的一个村子周围的环境和小伟所说的地方很相似。张女士反映说,长安区郭杜附近有小河、有水闸,和小伟描述的环境有点相似……

  两市民匆匆来认亲

  昨日上午,就在记者陪同小伟一起到西安东郊一带根据线索寻亲时,一位姓李的西安市民急急打进本报记者的电话,称小伟很有可能是他十几年前丢失的外甥。

  当日14时左右,看到记者和小伟一行走来,李先生三步并作两步撵了过来,直接冲向小伟,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上上下下仔细看了个够。感觉小伟的长相和外甥的样子差异很大,便抱住孩子的头,用手捋着头部左边的头发,一遍一遍地仔细查找着什么。过了很长时间,才失望地叹口气说了声“找错了”。后来记者得知,李先生丢失的外甥,其头部左边有一颗大黑痣,所以,他在认孩子的时候就直奔“主题”了。

  当日下午,和李先生一样来认亲的还有渭南的高先生,据说他家孩子丢失的时间和孩子的年龄,都和小伟有相似之处,但他家丢失的孩子没有两个姐姐。尽管事实出入很大,但这位高先生还是很执著地大老远从渭南大荔匆匆赶来。最终认亲的结果仍然和那位李先生一样:兴奋而来失望而回!

  好心人愿助小伟免费上学

  西安市一所技工学校的程女士昨日打进本报热线说,她愿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程女士告诉记者,她想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小伟免费提供一次入学学习技能的机会,让他到自己的技校学习,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全免。希望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技能培训,今后可以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小伟灞桥寻亲

  昨日11时左右,根据小伟“家附近有条小河,河上有个水闸,小河附近有个教堂”的模糊记忆,记者从上百条“寻亲线索”中挑选出与事实相吻合的几个,带上小伟和西安易圣大药堂的负责人及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起踏上寻亲路。

  当日11时左右,根据西安市一位王姓先生提供的寻亲线索,记者和小伟一行乘车赶往西安市东郊的梁家村。当日11时40分左右,火速赶到此处的记者一行惊喜地发现,距离该村庄很近的地方就是河,而且小伟所说的基督教教堂就在村子后面不远处。按照小伟记忆的环境判断,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意外的发现,让在场所有帮忙的寻亲人实实在在兴奋了一把。于是,记者立即带上小伟进入村中向该村的老人打探消息,但结果却让记者大失所望。村中的几位老人回忆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村中有谁家曾经丢失过孩子,而且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这里的教堂建造年限不到十年,明显与小伟记忆中的环境不符。

  随后,寻亲队伍来到郭家滩村。在此处记者也同样看到了一个较大的“教堂”,灞河距离此地又不是很远,乍看之下,这里的环境也和小伟记忆中的家乡环境极其相似。但当记者一行刚准备进入村中查找时,却意外获悉这个“教堂”是个清真寺。记者一行兴冲冲跑步进入该村,结果仍然让人大失所望。

  半个小时后,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记者一行又来到了位于半坡村的一个教堂寻找小伟记忆中的“家”。刚到教堂门口,小伟就说他记忆中的教堂不是这个样子。后来记者从教堂的几个管理人员口中获悉,此处已经改造过好几回了,现在的样子和以前根本不一样。据村民讲,这里从来没有听说谁家丢失过孩子。至此,这条有价值的线索也断了。不过,这里的管理人员表示,会通过教徒尽其所能帮小伟找亲人。

  本报记者 李海涛 实习生 潘芸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