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花了4000万救活漳州老房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00 海峡网-厦门日报

  乡土解密

  “台湾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复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给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漳州历史街区“台湾路”,因并存着多种“中西合璧”建筑风貌而闻名遐迩。近日,记者漫步在这条长一公里长的老街弄上,所见凹凸的青石板路面、红黑相间的砖墙、大红
色的木店门、三五闲聊的老人。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悬挂着斑驳的老字号招牌。2004年,漳州“台湾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英格哈特先生亲临漳州颁奖。

  发家后回乡共建“台湾路”

  根据漳州有关史料记载,“台湾路”的这些外来建筑最早建于明代末年,大都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建成。当时漳州的古月港(今龙海海澄镇)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从这个港口,不少漳州人漂洋过海到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经商谋生,其中一些人当上外来贸易船只的导航员、水手、翻译等。他们在外发家致富后怀念故土,纷纷回家乡建房子并有一部分人回来定居。其中从台湾回来的商人最多。

  他们有的带回了外国建筑样式的图纸,让本地建筑工匠建房;有的请来外籍的设计师设计图纸,使用外来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有的用本土的设计图纸、本土的材料、本土的建筑技术修建,却在装修时局部采用了西洋风格。“台湾路”历史街区的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就这样出现了。至今,最东侧的路段保留着仿照英国麦加顿上楼下廊的风格,中段是最具中西合璧特色的南洋式建筑,西侧一带则是白石红砖、飞檐翘脊的典型闽南民居。路中还有两座明朝留下的牌坊。美轮美奐的外来历史建筑物成为学者研究建筑史的活教材。

  当年,这条古街上布置许多戏台,布袋戏、歌仔戏、木偶戏上演非常盛行,很多台湾人和澎湖人跨海来此,听熟悉的戏曲,听熟悉的乡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称做“台湾路”。

  历史街区成为文化交流阵地

  2002年,漳州相继投入4000多万元,分阶段整建台湾路。按照“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三大原则,重点修缮外来历史建筑风格最集中的台湾路西段沿街立面。台湾路西段长300米,工程包括青石路面的改造、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增补,以及违法建筑的拆迁等。工程恢复了台湾路西段的历史风貌,让许多“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和老字号焕发光辉。如“天益寿”药店、“新生”布店、“庄有元”齿科、“采文楼”书店、“万圆钱庄”等。根据民居、祠堂、庙宇、教堂、写字楼、店铺及街区等类型精选市区内典型的历史建筑进行信息保全。同时,许多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和老字号重焕光辉,挖掘出全国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梳理出传统的街巷里弄结构,复原了民国初年陈炯明时期“迎宾旅馆”的历史风貌,整治出“刘厝”、“罗厝”等传统院落宅第。

  如今,台湾路成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阵地。一拨又一拨的台湾同胞到此游览,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得到印证。许多以台湾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电视连续剧《台湾海峡》、电影《台湾往事》摄制组将台湾路作为历史街区和外来建筑来此拍外景。今年2月,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外长塞巴斯蒂安·阿内法尔先生一行4人莅临历史街区访问;4月,美国驻广州总领事率同仁6人参观访问历史街区,到街区居民家中品茗闲谈,体验漳州的风土民情。历史街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对外友好交流方面发挥了作用。

  

花了4000万救活漳州老房子(图)

  台湾路西段300米长的“中西合璧”的外来历史建筑群。

  

花了4000万救活漳州老房子(图)

  富有西洋风味的外来历史建筑“新生布店”。

  文/图 记者 黄树金 通讯员 胡艳玲(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