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当一回老人的“忘年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00 解放日报

  

当一回老人的“忘年交”

  “阿婆,你喜欢咸一点还是淡一点?”

  ·本报记者 邵剑平摄·

  编者按

  最近,本报刊发了“关注独居老人度夏”系列报道,反映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本报记者分头走进五位老人的家,当一回老人们的“忘年交”,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做一点小事,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老人们的夏日生活增添一点小小的快乐。

  摄影玩到“发烧”级,唱戏唱成“准专业”,乌鲁木齐中路17弄独居老人杨晶晶令记者张骏大跌眼镜———

  “学会自己找乐子”

  “你说来陪伴独居老人,我一下子没转过弯来,原来就是指我啊!”前天上午10时,当记者敲开杨晶晶的家门后,她噼里啪啦一通说,让记者闹了个大红脸。

  69岁的杨晶晶看上去格外“后生”,脸色黑里透红,说话中气十足。丈夫5年前去世,她一个人住,“一开始很不习惯,太冷清了,后来亲友劝我找点事情做,我就去老年大学学摄影”。

  杨晶晶向记者展示了不少自己的摄影作品。记者建议她把一张荷花照片的部分花瓣裁掉。杨晶晶觉得有道理,马上打开电脑,使用图片处理工具裁剪照片。

  随后,记者又和杨晶晶聊起摄影器材,这下她更来劲了,满屋子翻找她的宝贝。不一会儿,一大堆摄影器材堆在记者面前。“我和老年大学的同学经常出去采风,已经跑了大半个中国了……”

  杨晶晶的另一项爱好是京剧。她说下午刚好有个京剧沙龙,邀请记者去观摩。在海园居委会的活动室里,随着京胡、月琴声和时紧时慢的鼓点,杨晶晶踱着方步,用沧桑而饱满的嗓音演绎起老生唱腔……

  【记者感言】

  每个老人都是一座宝库

  “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不要乞求别人的同情。”杨晶晶这句话我印象颇深。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能过得比别人精彩,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每个老人都是一座宝库”,确实,和杨晶晶相处两个多小时,我感觉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品尝记者王海燕做的菜,家住复兴中路476号的林哲君、陆以芬老人又惊又喜———

  “陪着说说话,我们就开心”

  了解到林哲君、陆以芬两位老人平时伙食都靠钟点工打点,记者决定亲自为她们做顿饭。

  昨天上午10时30分,记者提着冬瓜、毛豆和番茄赶到老人家,进门时正赶上一场瓢泼大雨。84岁的林哲君老人递上毛巾,95岁的陆以芬老人拉着记者的手:“你来陪我们说说话,我们就很高兴了,还要这么麻烦。”记者倒出毛豆,林哲君老人立刻端来碗,和记者一起剥。谈笑间,一碗新鲜的毛豆就剥好了。记者接着下到厨房,开始烧菜。

  “你掌勺,我们打下手。”两位老人在一旁又递抹布,又拿盆,记者则专心盯着油锅。油沸,倒入冬瓜片,翻炒数下,再撒毛豆。虽说这个家常小菜也曾操练过多回,但在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人面前,记者还是有点紧张。好在熟悉的动作让记者逐渐收放自如。

  “阿婆,你们喜欢咸一点还是淡一点呢?”“我口味偏淡,她喜欢咸一点。”林哲君老人说。撒盐的时候,记者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以适中为好。几分钟后,冬瓜炒毛豆新鲜出炉。陆以芬老人连连夸赞烧得好。记者拿出在超市买的无锡小排,在微波炉里转了转。“开饭啦!”

  陆以芬老人虽高龄,却极其健谈。林哲君老人则不停地为记者夹菜,记者也不敢怠慢,频频向老人碗里添肉。

  【记者感言】

  有空还要去做饭

  头一回给老人做菜,看见她们吃得香,心里特别高兴。我想,她们曾有过很好的厨艺,我做菜比不上她们,但她们不在意,仍然对我的出现满心感激。老人们都非常欢迎年轻人和他们一起交流。有空,我还会去给她们做做饭,聊聊天。

  陪聊天、陪看病,记者谈燕成了重庆南路169弄独居老人刘敏文的“忘年交”———

  “真想多认识些年轻人”

  上午9时30分,记者叩响81岁独居老人刘敏文的家门。老人笑着迎接:“天热,整天呆在家里,就盼你们来做做客、说说话!”

  摇着蒲扇,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从战乱时期辗转读书的经历,一直谈到如今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老人忽然想起今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到居委会老年活动室服务,记者提出陪她去。

  一路上,记者搀着老人,并帮她打着蒲扇,不少老邻居笑着对老人说:“开心啊,有孙女陪你去看医生!”刘敏文老人笑而不答。等到邻居走远了,她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解释:“刚才他们搞错了。”记者回答:“按年龄算的话,我本来就可以当你的孙女啊!”老太顿时乐得合不拢嘴。

  量完血压回来的路上,老人告诉记者,她和社区里一些独居老人每周三聚会。“可都是老人,朝气不足,真想多认识一些年轻人,让我们能多了解社会上的新鲜事。”

  【记者感言】

  愿当老人的“忘年交”

  老人们期待结识更多的年轻人,从“忘年交”身上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年轻人只要少逛一次街、少上一会儿网、少看一回电影,就能陪老人聊上一会儿,何乐而不为呢?

  长寿路街道独居老人汪萱影向记者栾吟之吐露心声———

  “国庆节盼儿子带我出游”

  昨天上午9时整,记者敲开了汪萱影老人的家门。

  85岁的汪阿婆满头银发,耳聪目明,腿脚利落。得知记者只比她的外孙女大一岁,她兴奋地聊起子女的事。汪阿婆有一子二女,虽然不住在一起,但全家人关系和睦,孩子们隔三岔五为她送吃的。正说着,电话铃响起,原来是儿子打电话来问候,汪阿婆把早晨几点起床、早饭吃了什么等小事统统交代一遍,才挂上电话。在这十多分钟里,她好像完全忘记了我们的存在。

  汪阿婆擅长丹青,墙上一幅“猛虎下山”就是她的作品。见记者颇有兴趣,她当场铺开纸笔画起牡丹。

  记者问老人中秋节、国庆节有啥安排,她说:“希望全家能吃个团圆饭,要是儿子开面包车带我出去旅游,那就更好了。”

  【记者感言】

  子女关爱难替代

  从老人翻照片、接电话的神情,我深深感到,对独居老人来说,精神慰藉远比物质条件重要。汪阿婆说她最不希望儿子上门看她时接听手机,因为这表示他又有事要走了。尽管阿婆叮嘱我不要写这个,但我还是希望她的子女能常回母亲家坐坐,坐得久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