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王秀珍和她的100个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9:29 云南日报

  【人物档案】王秀珍,女,现年49岁,红塔区唯一的女村官,并拥有企业9个,年产值上亿元,为6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她勇于创业,关爱社会,热心助人,用母亲般的爱先后帮助100名青年健康成长,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王老孃”,2006年全国十大母亲候选人。

  精明、干练、热情,是王秀珍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妇女,
在22年的创业中,把对社会的爱视为自己的人生坐标,把爱心洒向社会;她用大海一样的母爱,10多年时间接收了100名失足青年、智障人员和家庭离异的子女在自己的企业和家中就业、生活,由此点燃了他们的生活希望。

  不做老板娘要当老板

  “不做老板娘要当老板”,这让许多人对王秀珍刮目相看,其实对王秀珍来说,这是源于那铭刻在心底的对父母亲的爱,对女儿的期望,对事业的执着。

  上世纪70年代初,初中刚毕业年仅15岁的王秀珍因家中贫困,便到当时的玉溪北城建筑公司当上了一名小工,而且一干就是10年。1981年,王秀珍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毅然从建筑公司退出,从捂豆芽卖、搓绳子、做小买卖、跑运输,搞起了家庭经营,开始了人生的大转折。凭着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王秀珍的事业越做越大。几年时间已拥有了1个运输公司、4个加油站,1座纯净水厂、2家干洗店、1个饲料公司,年产值四五千万元。10多年的共同创业,丈夫也深知妻子既是贤内助又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更是一位干练而独立的好妻子。

  对于经商办厂,王秀珍是一位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对于长辈,她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女儿。她以自己最朴素的感情用于对亲人的爱,把执着的精神用于对事业的追求。

  2000年,旗下已有玉溪北城钢铁公司、曲靖炼铁厂、乳胶等9家企业的女企业家,年产值达到2亿多元,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出路,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1100多万元,49岁的王秀珍被群众高票公推为红塔区北城镇居委会主任。

  尽力为父老乡亲办点事

  “娃娃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把娃娃们教育好了,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这是王秀珍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1994年,正处在创业初期的王秀珍路过北城中心小学门前,看到校长正弯着腰在又脏又臭的学校公厕前掏堵塞的粪便。校长佝偻着腰掏粪便的情景深深打动了王秀珍,再穷也不能亏了娃娃。

  王秀珍急忙主动找到办事处主任,拿出8万元为学校建起了一座水冲厕所,每月出资400元请人管理,解决了学生入厕难。

  王秀珍热心公益事业是她对社会的爱,而不是她一时心血来潮。还在她开始做小生意的时候,尽管她每天只赚微不足道的几元钱,为方便骑自行车的人打气,她自费买了打气筒供路人使用,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王秀珍,没有忘记党和群众,没有忘记她生活的热土。她常常说:“我生在北城,长在北城,是北城的女儿,我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予的,是依靠党的好政策,自己仅仅是没有偷懒,诚实守信而已。有了成绩就要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就要为父老乡亲办点事,尽力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才行。”

  在20多年的创业中,王秀珍事事想的是群众,处处为父老乡亲着想。每年春节,她都要到敬老院看望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们,看望有困难的乡亲们;为解决村中的行路难问题,她的企业带头捐款10万元,夫妇俩各自捐赠1万元带动其它企业和个私老板纷纷捐款,将北城镇主干道腾霄路修通并浇筑成水泥路,改善了村容村貌;为修复历史文物高古楼,她的企业出资80万元,为当地历史文化建设尽了力。2000年以来,当上村官的王秀珍更是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出资为居委会28户特困户,15位老弱病残人员解决了生活困难;为北城中心小学订制了720套课桌。出资6万多元,为学校购买10台电脑。据红塔区北城居委会妇女主任刘美仙说:“这些年来,王秀珍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总计超过200万元。”

  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浪子回头金不换,不是母亲胜母亲。”这是周某某一家送给王秀珍的锦旗,也是9年间受到王秀珍资助的100个吸毒青年、两牢释放人员、智障人员、流浪儿童对王秀珍发自内心的声音。

  一位做母亲的这样说道:“我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不幸两个儿子及媳妇都相继吸毒,成为‘三进宫’的吸毒者,家里连小孩洗澡的盆子都卖掉了。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是王秀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一个破碎的家又恢复了希望,曾经辛酸的家庭又有了笑声,让我们全家重燃生活的勇气,没有她就没有我的家。”谈起接纳这些吸毒者和两牢释放人员到她的企业就业,王秀珍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感受。她说,“我曾碰到过同村十七八岁的少年,在偏僻处吸毒,有的还扎针注射。那针就像扎在我心头似的,痛极了,我还亲眼目睹过3个青年吸毒而死时惨状。所以,我发誓要让这些吸毒者戒掉毒瘾,我要给他们创造就业的机会,用母爱来感化他们远离毒品。”

  从1997年起至今9年间,王秀珍共接纳近百名吸毒、两劳释放人员到她的企业就业,她亲切地称他们为孩子,用一个母亲伟大的胸怀从生活上、工作上去关心、爱护他们,用足以让铁石熔化的母爱教育感化这些青年步上正轨,使浪子回了头。

  日前,记者在王秀珍家见到了她收留的智障者郭云红和流浪儿童小宋,聊天中,他俩表示不愿离开王秀珍家。郭云红一脸憨厚地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来王老孃家里,“十几年了,每年春节和换季时,老孃都会给他买新衣服。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当王老孃家的人。”据王秀珍介绍,郭云红现在大概20多岁,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父母都70多岁了。因为他脑子有点迟钝,家里生活困难,于是就把他收养在自己家里。

  “我做的这些事都很小,只是自己觉得该做而已。在有限的生命里,能为乡亲们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王秀珍对自己做过的事很淡化。 这就是王秀珍,一位母亲的胸怀。

  本报记者蔡侯友 通讯员李媛芬罗英(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