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百年祠堂“五世同堂”修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5: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白云区槎龙村这座当年由清光绪帝下旨赐银兴建的宏伟建筑将成村民活动场所

  □本报记者张爱丽罗冰实习生李丽铃

  白云区石井镇槎龙村位于广州市西北部,由两个自然村(槎头村和聚龙村)组成,村里有一座由清光绪帝下旨建造的祠堂———“五世同堂”。

  安静地坐落在槎龙村东南一隅的“五世同堂”,当年曾经辉煌一时,经风雨侵蚀和岁月捶打,今天的“五世同堂”在钢筋混凝土的洋房面前有点黯然失色,但那古香古色的韵味和宏伟的气势,依然不减当年。

  五世同堂请旨兴建

  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长者向记者缓缓道出了尘封许久的珍贵记忆。

  据说,当年村里富甲一方的黄百万(原名黄万墀)的儿子黄焰怀为了庆贺祖母肖氏百岁大寿,特意向皇上奏请建“生人祠”。光绪十五年4月11日受到皇帝的册封,“五世同堂”从民国五年(1916年)开始承建。建设过程中,祠堂旁边搭建的工棚曾遭遇三次大火,历经九年,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使用。

  “五世同堂”建成时拥有九十九道门,象征着长长久久,这座宏伟建筑,雕梁画栋,高檐大门,无处不洋溢着豪门大户的气息。据说,它的兴建花费了16万两白银,光是祠堂里面那扇“鲤鱼跳龙门”的木门,就花费了相当于价值40亩田的白银。

  “五世同堂”建成时,黄百万的母亲还在世,而且肖氏的第五代孙儿也娶了媳妇,这就是“五世同堂”名字的来历。

  “最难能可贵的是,清朝末科状元、榜眼、探花都曾为‘五世同堂’留下墨宝和字画,可惜现在已经流失了。”原槎龙小学的老校长黄中浩惋惜道。据黄校长介绍,当年,状元刘少堂、榜眼黎湛枝、探花朱汝珍同时到广州为“五世同堂”题字、作画、写对联。刘少堂写了“孔昌堂”三个字;朱汝珍写了几幅对联;榜眼黎湛枝也写了牌匾。

  几经磨难依然挺立

  作为“五世同堂”第五代唯一在世的见证人———现年91岁的陈艳华阿婆,她讲述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陈阿婆的太婆(即黄百万的母亲)15岁嫁入黄家,16岁生子,到了32岁就有了孙子。村中人都说她好命,于是她的孙子奏请皇上下圣旨为她起牌坊。“皇上下了圣旨,赐了圣旨银,还赐给我们家黄、红、蓝三匹绫罗绸缎。我还穿过用蓝绸缎做的衣服呢。”陈阿婆的记忆仿佛回到七十多年前,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据陈阿婆回忆,日军当日入侵槎龙村,抢光、烧光了村里所有的东西,却“手下留情”放了“五世同堂”一马。陈阿婆说:“日军侵华时,我的太婆和几位长辈已去世,日本人可能以为这里是供奉神灵的祠堂,所以就放过了这里。”

  陈阿婆继续说道:“也许是祖先保佑,‘五世同堂’不仅逃过了日军的魔掌,还顺利地度过了文革。”据陈阿婆介绍,解放后由于当地人大多都不识字,村里办了一所学校,“五世同堂”成为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百年沧桑历史留名

  岁月更迭,历史的巨轮将这幢风光一时的宏伟建筑磨得只剩残破的躯壳。

  槎龙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丽影感叹道:“从1954年到1974年的二十年间,‘五世同堂’一直被作为槎龙小学。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在这个祠堂上过小学,我们对这个祠堂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文革期间,门口两座塑像在破四旧时被砍掉,木楼梯也被水泥楼梯所替代,字画都被拆了,破坏很严重。去年我们决定修复这个祠堂。”据张丽影介绍,2005年,槎龙村斥资一百多万元修复“五世同堂”,村里专门向村民咨询,基本使其复原。“‘五世同堂’是槎龙村历史的一个记号,我们希望给后人留下一些历史的回忆。修复后,它将成为槎龙村文化史馆、图书馆和村民活动的场所”。问及“五世同堂”是否对外开放,张丽影表示,目前还没有打算。

  (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