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妇女30年赡养6位孤寡老人 资助14人上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00:05 新京报 | |||||||||
林秀贞照顾76岁的朱书常。这位老人目前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在林秀贞家生活了26年。杜柏桦摄 8月20日,林秀贞(左)在家中给她赡养的智障老人朱书常喂饭。新华社记者侯东涛摄 林秀贞指导残疾职工。她办的玻璃钢厂里共有8名残疾职工。杜柏桦摄 人物简介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共产党员,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务农之余,1963年初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1987年前,担任公社副业管理处会计。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三十年来,林秀贞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农民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在自已的
□本报记者 朝格图 河北报道 屏幕上,身着天蓝色外衣的林秀贞在诉说。屏幕下,身着深蓝色小开领半袖的林秀贞掩面而泣。 8月17日下午,来自中央机关、河北省的官员和40多位记者,共同观看了一部叫做《大爱无声》的电视片。 片子讲的是河北衡水农家妇女林秀贞的故事。 灯光渐熄。出现在屏幕上的林秀贞,缓缓道出了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1999年农历腊月初六,先把村里一位病中的孤寡老人安顿好,再匆忙赶到母亲病榻前时,体温犹存的母亲刚离世两分钟。 一段沉默之后,会场上响起了掌声。只有一位一直坐在门边的妇女没有鼓掌。人们看到她双手捧着白色小毛巾,不断擦拭泪水。 她就是林秀贞。 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统计:从1976年至今,林秀贞默默赡养过6位孤寡老人,按时间累加,长达68年之久。这比林秀贞的岁数还长。 两瓶安眠药 她和老伴朱书贵几年前有个约定,两人都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药,不活受罪。 林秀贞家住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小说、电视剧《平原枪声》描写的就是这一带。 1980年,林秀贞赡养的老人刘秀焕已过了80岁。一天,她拉着秀贞上了窗台,从窗台的砖底下拿出两个药瓶,“闺女,我把这个交给你吧。有了你,我用不着它了。” “我一看是安眠药,吓了一跳。”林秀贞说。 后来,刘秀焕老人告诉林秀贞,由于没有儿女,她和老伴朱书贵几年前有个约定,一人不能自理,另一个人来伺候;两人都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吃一瓶安眠药,落个同年同月同日死,不活受罪。 随后,刘秀焕和林秀贞搂在一起哭了一场。这个细节后来被当地作家刘家科写进了报告文学,发表在2005年7月的《中国作家》上。 “亏得我赡养了两位老人,不然我得后悔一辈子。”林秀贞说。 在她亲力赡养过的6位孤寡老人中,这对老夫妇是最早的两个。 时间回溯到1976年冬天。林秀贞看到朱书贵夫妇打不到柴禾,只能到沟沟埝埝上捡些干草碎末来烧,心里很难过,从此家里做点好吃的就给老人送去。 一天中午,林秀贞端了两碗饺子送去,进门看见两位老人正在吃早晨的剩粥,她问怎么不热热再吃,老人说这样省柴禾,林秀贞揭开锅盖一看,锅边上还结着冰碴子,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当天晚上,结婚4年的林秀贞和丈夫朱金英商量,“我们干脆把他们养起来吧?” 朱金英回忆,他和秀贞的父母都没有反对。“原本秀贞妈和老两口关系就比较好,她说朱书贵抗战时期冒着生命危险给大伙报告敌情,现在老了,咱不能看着人受罪。” 秀贞夫妇都在乡里的综合厂干活,每人每月收入20多元,在村里算是宽裕的,但冬天也舍不得自己烧炉子取暖。他们买来了600斤煤,让两位老人过上了第一个屋里有火炉的冬天。 村干部虽不反对,但难免担心:“非亲非故的,能坚持多久呢?” 林秀贞坚持到了老两口离世。 让他们和有儿女一样 两场丧礼上,摔瓦罐的孝子是秀贞的丈夫。她也想让这对孤寡老人跟有儿有女的老人一样,活着时一样,死了也一样。 对林秀贞家来说,1984年的春节没留下任何欢喜的印象。那一年春节前,短短一个多月里,她家连续办了两场隆重的丧礼。 1983年冬,两位老人先后病倒。经常来家里给老人打针的村医吴振庄看到,病人家里的条炕和拐炕旁边各多了一块木板。 “大冬天里,秀贞搭块木板和刘秀焕一块睡,丈夫搭块木板和朱书贵一块睡。一共照顾了74天,日夜守着,一日三餐,喂水吃药不说,擦屎端尿洗被子,比护士周全。”吴振庄说。 首先离世的是朱书贵。44天后,春节前两天,刘秀焕老人随丈夫而去。 老支书刘福才回忆,当时有人给秀贞夫妇说,老人生前你们尽了心,死后的丧事你们就从简算了,反正他们也看不见了。 “秀贞说,丧事不是办给死人看的,是办给活人看的。”刘福才知道,秀贞不想让刘秀焕老人看到老伴草草被送走,而且,她也想让这对孤寡老人跟有儿有女的老人一样,活着时一样,死了也一样。 后来,这两场丧礼一切按照当地的丧俗,摔瓦罐的孝子是秀贞的丈夫。 忙完已是大年三十。这一年,来林秀贞家拜年的人发现,她家什么年货都没添。 事后林秀贞算了算,安顿两个老人的后事,欠下了370元的债务。这几乎是林秀贞一年的工资总和。 此后,村里人尊称她为“贞姐”。 伺候病榻上的老人 最困难的是给老人看病,最苦的是给老人洗,最发愁的是缺水,最怕的是阴天。 村里不少人见过老人小院中的那个情景———拉了六七道铁丝,上面晾满了拆洗的褯子。 在南臣赞村,除了朱刘两人,30年间还有四位老人被林秀贞赡养。他们是朱书常、朱金林、张振起和朱淑芬。 除了朱书常,其它老人均已相继离世,在离世前,他们大都曾长时间卧床不起。 面对记者,林秀贞承认,自己当时决定照顾老人时只有30岁,对于卧床不起、生老病死缺乏心理准备。 “比如,一开始给朱书贵老爷子擦身子时,心里犯嘀咕,就让他背对着我,要么让我丈夫擦。后来自己想开了。” 丈夫朱金英说,秀贞一直坚持亲自伺候老人,看病喂药,做饭洗衣,清除屎尿等。为了让老人不受罪,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给老人的身下垫上褯子。 秀贞的母亲亲自给老人们准备了几十条褯子。这样的褯子要大,大了不容易拉到褥子上;褯子要厚,厚了不容易尿湿被褥。 如今的林秀贞已60岁。面对记者,她说自己多年来照顾老人的经验是———最困难的是给老人看病,最苦的是给老人洗,最发愁的是缺水,最怕的是阴天。 林秀贞曾和当地作家刘家科深聊过7、8次,谈到伺候老人的情形:“老人要小便时,需要帮老人欠起身子,放上便盆。朱书贵老人怕麻烦人,后来想解手时就憋着,有一回我估摸他该大便了,几次问他,他总是摇头,就闻着屋子里有臭味,就伸手去掀他的被子,老人紧紧抓住被角不让看。真的拉到被窝里了。” “洗大量的褯子要大量的水,可是村里水特别紧缺,土井经过一宿长出一点水,舍不得吃,舍不得洗脸,但是必须得洗褯子。 “最怕的是阴天,一阴天拆洗的褯子晒不干,老人就没换的,实在没办法了,就炒沙土,用热沙土把褯子焐干。” “最苦的是洗褯子,大便钻到布丝里,不仔细搓不出来,洗不净老人垫着不舒服。十冬腊月天天用凉水洗褯子,双手皴得全是血口子。“ 经《河北日报》报道后,有人不相信,求证的信件和电话好几个,甚至一位妇女从深泽县,赶了很远的路找到林秀贞家求证,正碰到她给老人换屎褯子,然后呱呱抽自己耳光。 压了20年的“新闻” 最后打动林秀贞的只有一句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事,才会有更多人的人关心孤寡老人。 “只有亲眼看到贞姐是怎么做的,你才能相信。”王常乡宣传委员杨光曾亲眼看到,丧失意识的张振起老人,用手抓自己的大便乱甩,林秀贞则耐心擦洗。 “不说别人的父母了,如果是我的父母,我能做到这样伺候他们吗?” 杨光在乡政府工作多年,他早就知道了林秀贞所做的事,但是从1976年到1998年这22年内,林大姐一直拒绝接受采访。 “我跟贞姐商量了两年,她才同意宣传她,怕别人说闲话,说她作秀。”杨光说,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打动林秀贞的只有一句话: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事,才会有更多人的人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 记者们不断加入,贞姐的事情被发现得越来越多。按照王常乡的统计,她还资助了14名贫困农民孩子上学,安排了8名残疾农民在自已的工厂里就业,并拿出4万多元用于修建学校、修桥铺路等。 原臣赞中心校长李保义估算,受捐助的人可能更多。“资助的孩子本来是12个,后来又有两个家长找到我,说秀贞资助过他们的孩子。这些事儿秀贞自己不主动说。” 邻村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没钱供不起,秀贞和丈夫凑了一书包零钱给那家送去。而她至今后悔,不该当着孩子的面把书包递过去,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林秀贞至今不愿意记者去采访那些受到过她帮助的人。“声张出去人家心里难过哩。”她知道家境贫寒或身体残疾人的苦楚。这跟她自己的经历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