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期盼社会再多一点关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9:26 云南日报

  近年来,随着毒品和吸毒问题的日益国际化,吸食毒品的女性数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在这些人中,以20至30岁居多,城镇占40%,农村和流动人员占60%。 罪恶的毒品,吞噬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导演着一幕幕吸毒者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对于女性吸毒人员,造成的悲剧更加严重,她们是毒品最大的受害者。她们在劳教所是怎样生活的?她们的内心世界怎样?她们又是如何走向新生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走进了云南省女子劳教所。

  日记和家书深刻反映了学员们的内心世界。一位姓李的劳教人员在《给妈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遥望家乡的小山村,我万分痛悔。妈妈我好想家,好想您。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您的话,在毒品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毒品像白色的魔鬼摧残着我的心灵,它抽吸着我的鲜血,用利爪分解着我瘦弱的身体,最终不能自拔,毁了自己的青春,也害了我们的家庭。妈妈,多少次我想回头,但那时我年幼无知,沉醉于灯红酒绿的生活,经不住毒品的诱惑,整天在白色烟雾中留连忘返,辜负了您的一次又一次的期望,伤透了您的心,看着您日渐消瘦的身影,憔悴的面容,妈妈,我好想您,我好想您用温暖的手牵我回家。”

  在一名才刚满18岁的女劳教学员田某的日记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语句:“罪恶的罂粟花,那天不小心被你染指。从此,为你迷失了自己,痴迷在你的怀里,沉睡在你的脚下。今天,在党的阳光下,春雨滋润了我干枯的心田,春风抚慰了我满身的疲惫,扬起了我新的激情,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如今的我,走过了泥泞,越过了坎坷,跨越了生命中的雪雨风霜。在这温情的世界里我觉醒了。”

  小田说,她也曾经有过美好的愿望和远大的理想,也有令人艳羡的工作。就在她离自己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时,在朋友的家里认识了可怕的毒品。和众多初涉毒品的人一样,起初她对它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最终还是无知愚昧地折服于它。在昏暗的灯光下贪婪地吮吸着白色的烟雾,在飘渺、虚幻的白雾中,她迷失了方向……

  在那可怕的日子里,小田编织着美丽的谎言,拿着亲朋好友对她的信任,去换取能够满足她那已经扭曲灵魂的白色粉末,害得她家破人亡。终于,在母亲的一再鼓励下,她义无反顾地步入戒毒的行列。像许多初次戒毒的人一样,自以为已经彻底摆脱毒品的魔爪,可好景不长,她再一次成为“白魔”的奴隶,且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自作孽,不可活”,她终于得到应有的惩罚,被劳教戒毒3年。

  来到省女子劳教所这所特殊的学校,她暂时摆脱了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却无法从心理上与之决裂。管教干部一次次找她耐心谈话,和她讲道理、谈未来,引导她树立起坚定的戒毒信念,终于消除了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心理。如今,在管教干部的帮助下,她正一步步远离罪恶的阴影。

  女劳教人员张某2001年开始吸毒,已被送过劳动教养,还被送过强制戒毒,2003年11月再进劳教所,今年刚刚24岁的她有着多次的吸毒戒毒史。张某读书时特别喜欢跳舞,高中毕业后,在一个俱乐部上班,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接触的人较多也较杂,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次在抽过朋友几支“香烟”后,就开始上了瘾,从此堕入了深渊。父母知道后十分痛心,曾经将她关起来戒毒,但是她屡戒屡吸。张某说,没钱时就拼命跳舞,挣了钱再吸,如此恶性循环。张某告诉记者,现在想起来真是太无知了。

  被送进省女子劳教所后,经过劳教所警官的亲情教育和感化,张某实现了触及灵魂深处的转变。她说,在这里她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法律知识、毒品的危害、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

  采访中,劳教所的警官也向社会呼吁,要教育挽救好这些吸毒人员,首先家人要对她们有信心,要用亲情去感化她们,给她们以家的温暖。其次,学员们走出劳教所后,要有重新塑造自我的坚强毅力。第三,要“净化”周围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让她们身心得到“净化”。同时,社会也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责任感,让她们最大可能地找回自我。

  杨文斌(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