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成果评审论证会专家发言摘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09:50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根据录音整理)

  吴传钧(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与人文地理学家)

  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很重要的方面。此时此刻,汕头市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及时的。

  我认为课题报告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争取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而且视野也比较开阔,不是就汕头论汕头,而是联系到海内外环境。这样的思路,就使得我们看问题可以更准确一些。另外,我觉得这个研究报告内容的覆盖面相当全面,因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覆盖面相当广,报告内容相当全面,而且资料翔实,分析影响汕头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前汕头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且说得比较实事求是。报告关于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都是有根有据的,而且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在我看起来还包含很多的新意。我个人的看法,这项研究成果科学含量高、参考价值大,对于汕头市今后的建设发展,应该说提供了一个切实的科学依据。

  我对报告有关内容提几个问题。从汕头总的来讲,优势很多。鸦片战争以后,汕头是一个跟海外有联系的海港城市,而且是个商埠,已经开始有近代的工业和近代商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是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证明它客观存在很多优势,有很好的基础。那么,何以现在发展相对滞后了,原因何在?汕头基础设施差一点,规模小一点,是事实。另外,2000年初期,汕头曾经发生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发展。应该把滞后的原因搞清楚,对症下药,今后就可以轻装前进。所以这个报告里强调要跨越式发展,不能按部就班,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汕头作为港口城市,从传统来讲就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今后中心城市要发展靠什么?要靠和腹地的紧密联系。我觉得我们汕头有两种腹地,一种叫做近腹地,或者叫做极近腹地。除了现在我们汕头市的澄海、潮阳、潮南、南澳以外,我觉得还有周边城市。另外一个远腹地那就是过去曾经倚重的所谓三省交界地方。你们叫做经济协作区也好,或者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经济圈也好,但可惜没有形成经济实体,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实体,那就是我们汕头市的远腹地。我认为汕头不能丢失腹地,要把这个腹地联得紧紧的,使之跟腹地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家应当看到这一点。

  关于产业发展。第一产业要发展大农业,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强实效。汕头的第二产业门类很多,问题是规模太小,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拳头产品,这是个着力点。报告中提出的十二个行业当中,有的是可以成为拳头的东西的,有的还成不了拳头,还要进一步精选,明确重中之重。另外,产业与产业之间,工业与制造业之间,需要一个跨行业的交叉生产。跨行业的交叉生产,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新的东西往往是杂交出来的,工业制造业之间杂交出来很多新的东西,这个东西要想清楚,重视这个趋势。关于服务业,我觉得现在功夫还下得不够,包括硬件的准备,软件的准备,人才的培养,这方面要多考虑。同时,汕头还应重视侨乡和对台工作。

  萧灼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我感到这个课题研究是成功的,提出的很多基本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提出的很多设想也是能够成立的,而且根据比较充足。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都比较快。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汕头在全国、全省以及经济特区中的地位下降了。对此我们应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是汕头的干部。我觉得汕头虽然走出谷底,但困难很大,形势严峻,不可轻视。有人说,我们要居安思危,我说汕头不仅是居安思危,而且是“居危思危”。汕头的经济发展出现这么一个波折,原因在于港口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腹地逐渐萎缩等等,也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分析。虽然汕头有一些问题,但是汕头有很好的条件,现在汕头的实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完全有条件克服困难的,实现大发展。对此,我是乐观的。

  汕头要改善经济运行的态势,最主要的是要实行十个转变。当然,这十个转变要逐渐转变。一是经济发展要从波动发展转向持续、快速发展。今后汕头经济增长指标,应该高于全国的速度,应该接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速度,先接近,后超越。二是要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关注失业、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会稳定问题。只有社会稳定了,社会和谐了,经济才能够快速发展。三是要从中小企业为主占绝对优势转变到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合理配套。汕头中小型企业不仅是数量上为主,而且是产值上为主。小企业有它的优势,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口,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也要着力培育大企业,如果汕头能有几家100亿产值以上的大企业,如果大企业GDP的增长能够占到整个GDP增长的30%或者50%,那么整个经济的面貌就会改观。四是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到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并重。过去认为汕头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不具备,但现在看来,资源约束不成理由,汕头完全可以发展重化工业。五是要从发挥传统技术优势转到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汕头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比重15%左右,应该说不低了,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来讲,至少应该是20%以上。要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六是要从营造物质优势转向营造物质优势和营造文明优势并重。除了营造物质优势,还要营造文明优势,树立汕头的整体形象。七是要从第三产业长期停滞转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汕头第三产业占40%左右。但是作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应该发展到50%以上。八是要从侨乡优势转向侨乡优势和投资优势并重。汕头是侨乡,华侨有很大的投资潜力。但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在经济领域,感情不是主要的,利益才是主要的。要把培育投资环境和发挥侨乡优势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九是要从关注国内市场转向关注国际市场。汕头作为外向型港口城市,更要关心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十是要从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转到政府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而且还要给财政支持。比如一些大的项目,完全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完全靠企业集资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投资支持。

  张曙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天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我是第二次来汕头,谈四点感想。

  一、汕头委托中山大学进行城市和产业定位研究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我参加过深圳、海南两个特区的战略研究。与其他特区相比,汕头有汕头的优势。汕头现在发展滞后,值得反思。我对汕头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汕头是个好地方,有传统文化、潮汕文化的积淀,有大量的海外关系,还有大潮汕和三省交汇处的广阔腹地,汕头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二、研究报告总的来看是比较全面的,而且重点突出,讲得很清楚。报告人把城市三个定位、产业四个方向很好地结合起来,抓住了汕头市的一些根本问题,我觉得基本上是符合汕头的实际情况的。比如跨越式发展,之所以要跨越,因为只有比别人更快发展,才能把耽误的时间弥补回来。另外一个是集约式发展。目前汕头的发展确实有不少是粗放式的。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集约式发展。至于融入珠三角还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圈,我觉得这两个提法都有一些问题。你自己定位到东边去还是到西边去,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定位,就可能有很多两难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要重视侨乡资源。城市定位要看到人的状况,不能见物不见人。

  三、汕头提出工业立市、建设生态型海滨城市,我觉得工业和生态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矛盾。要吸取一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现在许多城市工业发展很快,但是造成城市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如南澳和牛田洋湿地这些地方,破坏了以后不可能再生。

  四、政策和体制的问题。关于产业方面,我觉得抓住两头就可以了。一头抓临港工业和临港工业区,抓石化、抓电力,由大企业来带动;另一头抓集群小工业。把这两头抓起来,目标清楚,也比较顺利。汕头的纺织、玩具等集群型产业现在是大头,但还不够,还要重视产业集群。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投资,但集群发展不像大项目那样需要那么大的资金投入,私人小的投资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大项目利用的是纵向的规模经济,集群利用的是横向的规模经济,应该把两头都抓起来。最后,我想提城市形象的问题。一个城市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风气,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风貌,非常重要。汕头应在潮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城市的风格。

  毛汉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我曾经两次来粤东调查,而且时间较长,又参加过原潮阳市总体规划的评审。所以对汕头感觉很清晰、很亲近。谈两个问题。

  一、关于课题研究。我认为,一是课题研究基础比较扎实。研究论证比较深入,做了大量的调查,做了深入的论证。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中观的、微观的研究,结合得很好。二是城市与产业的定位基本准确。三是发展的思路比较明确,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充分。汕头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有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基础,城市的框架也扩大了,跨越式发展战略是汕头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研究方法科学。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像计量经济的模型,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的方法,做到了以定性研究指导定量研究,以定量研究充实完善定性研究。

  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一,汕头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得不够。我主持过厦门的课题研究,应该说,厦门跟汕头两个城市的起步和条件差不多,某种程度上汕头比厦门还好,但汕头这几年发展慢了,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港口优势没有发挥。二是产业升级的步伐太慢。现在没有建立起带动型强的支柱产业,传统行业产业链很短,加工技术系数很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只占工业增加值的15%。一般来讲,一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沿海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要占工业增加值的20%至30%。第二,产业集群产业链没搞起来,大的企业集团很少。虽然现在有些产业集群,但是规模都比较小,产业集聚的关联包括研发、营销,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冯邦彦(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报告在深入分析汕头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的基础上,作出了城市与产业发展定位,思路清晰,定位是准确的。跨越式发展、非均衡发展、集约式发展都符合汕头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也是务实的。我提三点意见:

  第一,汕头是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原来的基础很好,现在的发展相对滞后,25年来汕头经济发展出现的周期性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要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对汕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波动给出一个经济社会人文的回答。

  第二,我认为汕头区位优势有被削弱的趋势,原来传统的腹地被缩小。我觉得汕头的定位要从不东不西、既东又西的角度来发挥优势,转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处理好与珠三角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系,使“两边夹击”转变为“左右逢源”。这是区域中心城市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细化,要把自己的优劣势、当前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得更清晰,才有利于作出决策。

  第三,关于产业。我非常同意报告中提出的汕头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初期的观点。在这个判断之下,汕头市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但今天推进工业化,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展开的,汕头的工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汕头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的推进,有两个问题可能是很重要的。一是临港经济。这牵涉到几个问题,汕头港要建成一个什么规模的港,什么产品、航线、腹地。有港口就要发展临港工业,如果临港工业项目能够发展起来,现代物流业就能够使腹地扩大。二是汕头经济的优势是内源经济或者说民营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汕头外向型经济要走出新路子。

  张炳申(广东金融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想通过两个层次来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认为课题报告的研究视野开阔,工作扎实,方法科学。研究的思路比较准确,定位也比较准确,有不少观点很有见地。总体来讲这个报告可以作为未来汕头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次,提出一些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第一,报告提出的工业立市非常准确,未来汕头的发展要加大力度,真正实现有效的工业化,这个主线应该更突出一点。第二,在产业选择的分析上,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化,更有依据一些。第三,从特区的比较、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汕头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慢,要分析原因。我觉得经济发展慢、工业化发展慢,肯定有主、客观的原因。从主观原因来讲,就是潮汕的文化,也包括潮汕地区的软环境等等。报告中比较重视硬环境,软环境的分析相对比较弱。确确实实潮汕文化有很多优势、很多优点,比如有非常悠久的商贸历史,潮汕人很精明,刻苦耐劳、善于经营、善于竞争。潮汕文化也有它的缺陷,汕头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跟潮汕文化有点关系。我觉得文化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慢变量,要克服它对发展不利的地方。第四,对策建议可以再具体化一些。要加强产业升级,同时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从轻重结构选择一些适合汕头发展的重化工业。在高科技方面,传统产业要逐渐向高端发展。现在大企业非常缺乏,竞争力也比较弱,要重点培育大中型企业,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我同意跨越式发展的提法,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跨越到很强的大型企业。这相对应的涉及到投资、融资问题,比如如何完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要下功夫去做,要做得比全省好。

  李永杰(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汕头市委、市政府确定这一研究课题,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整个研究报告分析视野比较开阔,多层次考虑问题,比较符合汕头市的情况。提几个问题。

  首先,建议加强对汕头发展过程的一般原因和深层原因的分析。汕头特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本地来说是不错的,但如果跟深圳、珠三角比是不理想的。深层原因在哪里?从人文环境来说,潮汕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二十多年来开放度和包容性不够,对外来东西的接受、融合不够,我觉得这是深层次原因。从传统来看,潮汕地区的商贸意识比较浓、商贸发展比较快比较好,这就造成对工业实业的理念不足不强,现代工业企业家缺乏,这也是一个深层原因。观念理念的调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后推动汕头发展,要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在产业发展方面,课题研究提出“三个四”,是可以的。但是汕头作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行业和核心行业是什么?希望能细化一点。在产业选择过程中,报告是战略定位,不需要很细,但作为实施的过程,有关政府部门就要具体考虑企业的选择和企业的引进,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必须研究,认真解决。

  李新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我觉得课题报告体现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汕头的实际相结合,指导汕头科学发展的一个工作方针和战略思想,推进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远见卓识。特别是把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握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指导思想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有几点意见:

  一是关于产业定位方面。我以为成功发掘、开发和利用潮汕文化资源,发展有潮汕特色的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当引起注意。广东特别重视文化经济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对于提高汕头城市文化品位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一个新的亮点。在未来文化经济的发展中,汕头人要适当地站到前面来,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定位问题。

  二是关于对策方面。第一,建议增强对策的针对性。对策是对准当前我们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遇到的主要矛盾提出的一些战略性思考,要归纳和概括汕头城市和产业发展甚至扩展到整个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第二,加强对策表述的准确性。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都要有配套措施。同时,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和汕头的战略紧密衔接起来,那我们这篇文章就做活了。在此基础上,要立足粤东考虑地方的区域特色、发展区域特色,这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区域经济战略。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认为整个研究报告起点非常高,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资料非常丰富,内容详实,分析比较透彻。我特别要强调,整体报告定位是正确的,我赞同。提几个问题:

  一、产业定位的问题。汕头的产业有非常特殊的性质,这种特殊的性质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它的传统产业比重太大,产业的优势不明显,也缺乏规模经济性,整个产业的发展是粗放型的,所以产业有待进一步升级。二是汕头的轻重工业的比重是偏轻的,73.55%比26.4%,这跟全省形成强烈的反差。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补课,有待进一步重化发展。三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反映了汕头整个经济发展需要寻求一种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形态,必须找到恰当的立足点。所以汕头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三个方面:第一,要进行补课式的充实,补课的重点应该是在重化上面。第二,要做质量性的提升,就是主导产业应该明晰,布局应该更多的集中和组团。第三,要进行规模式的扩张,尤其是大项目要形成链条化,小企业要形成集群化。

  二、汕头的比较优势与角色定位问题。从汕头目前自身的资源来讲,我认为:一是经济特区,但是今天的经济特区没有什么可以特的东西。二是靠海,可是中国靠海的城市太多了,广东靠海的城市很多。三是潮汕文化,这倒是独特的一环,最独特的资源。四是亚太地区,应该有一定的优势,把台湾因素考虑进来,它就具有现代优势。从比较的角度来讲,汕头与珠三角之间的产业在某个程度上是分离的,没有多少产业的关联性。在粤东的范围内,它是龙头的位置。在闽粤赣经济协作区内,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位置。基于这个角度来判断,它的独特跟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处的区域方面相比较,我觉得基本的思路是跟厦门错位发展。特别考虑汕头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包括潮汕文化、华侨资源来考虑港口特征以及门户特征。在临港产业、临港工业、重化产业、侨资产业、台资产业方面,从区域的位置来讲,应该成为粤东龙头与经济协作区的经济引擎,它的腹地应该是整个协作区,它的核心腹地应该是粤东,尤其是早期的韩江三角洲。

  三、关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我想,汕头的产业选择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汕头的产业发展应该逐步走一个自成体系发展道路。第二,汕头的产业选择不应该考虑和粤东城市的分工问题。第三,在产业定位上应该怎样提高两类竞争力,既要与深圳相比,提高腹地的竞争力;又要与厦门相比,提升在经济协作区的龙头地位。

  四、关于产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要发展大的支柱性产业和龙头产业,我主张发展大产业,包括大港口、大物流以及能源石化等大项目。

  五、关于产业集群、产业机制、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的可拓展性包括产业的辐射能力等问题。要统筹解决好这些问题,特别要考虑在汕头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是具备不可替代性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