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女士3年捐助数万为儿子校友治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1:37 新京报 | |||||||||||
本报讯(记者吴晓晶) “孩子,多吃点肉,对你的身体有好处。”前日中午,国土资源报社食堂,50岁的编辑孙丰云不断往身边一个小伙子的盘子里夹菜,亲密得就像母子二人。其实,这个男孩并非她的儿子,而是儿子的校友,是她默默捐助了三年的白血病患者甄新义。
一条短信开启爱心之旅 “妈妈,甄新义得了白血病,他家里没有钱,你帮帮他吧。”三年前,正是儿子赵亮发给她的这条短信,开启了孙丰云的爱心之旅。 “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是个开朗的孩子。”孙丰云至今清楚记得首次见到甄新义时的情景。2001年9月,她送儿子去连云港上大学,车厢里一个男孩操着京腔大声说笑,一问才知道是和儿子去同一个学校的新生。两名北京男孩迅速成了好朋友,“他总是笑呵呵的,身体比我儿子都壮实。” 2003年5月的一天,当时北京非典正肆虐,孙丰云突然接到儿子一条短信,说甄新义得了白血病,“谁能想到那么健康的孩子会得这种病?我得帮助他!” 三年资助延续爱心长路 “直到今天我都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甄新义说,病情是2003年4月28日发现的,但当时医生并未告诉他实情,他只隐隐觉得事情不妙,“后来一个同学发短信说漏了嘴,我才知道自己得的是白血病。” 病情确诊后,同学们迅速为他展开募捐,一周便筹到1.7万元,再加上6万元保险,一共筹措了7万多元,但相比于治疗费用,还是杯水车薪。父母赶到连云港,但没有经济实力的他们只是看了看儿子的病情,就返回北京筹措医药费。然而,三个月过去,父母仍一筹莫展。 “家里没有钱给他治病,实在没有办法。”甄父这样对孙丰云说。原来,甄家在海淀农村,父母均无职业。甄母自1991年得了重病,十几年不能劳动。而甄父也在一次意外脑震荡后丧失劳动能力,全家靠几百元低保生活,家里连再去一趟连云港接回儿子的路费都凑不齐。 在孙丰云的资助下,甄父将儿子接回北京,并联络到西苑医院。医生很同情甄新义,给他最大程度减免了费用。但时隔几个月就要进行的化疗是免不了的,每次化疗需要7000元左右,并将持续至少5年。 “我开始不相信北京还有这样贫困的家庭,既然被我遇上了,那就帮吧。”从此,定期往一个信封里放几百元钱成了孙丰云的习惯,“放上一段,捏着有点厚度了,新义也该用钱了。” 没认真算过掏了多少钱 经过1年的治疗,甄新义的病情渐渐有了起色,“医生说我恢复不错,身体各项指标都已经正常,病情暂时被控制住了。”然而,2004年6月18日,甄父因突发心肌梗塞被送进医院。孙丰云闻讯后,和丈夫携带1万元赶到医院,解了燃眉之急。 据甄家估计,三年来,孙丰云一家对他们的资助大约为六七万元。而对于具体数额是多少,孙丰云说,她从来没有算过。“要不是孙阿姨,我们这个家都垮了。”甄新义的母亲含着眼泪说。 ■对话 “他的顽强抗争刺痛了我” 孙丰云称甄新义的坚强让人佩服,促使自己下定决心出手相助 新京报: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帮助甄新义? 孙丰云:我儿子在短信中提到,甄新义自己躺在医院病床上,还发短信号召大家帮他寻找配型骨髓。我的心一下子被深深刺痛了。别的孩子如果得了这种病,肯定是家人朋友围着呵护着。甄新义一个人那么孤立无援,连家长也顾不上他,他还在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不放弃一线希望。这是个生命的强者,他是那么爱生命,我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救他。 新京报:是他的这种精神打动了你? 孙丰云:他是个懂事的孩子,平时遇到困难不说什么,而是表现得坦然、冷静。很多人生病,不是被病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在同龄人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他遇到这么大的变故,也没有相应的支持,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独自承担这么沉重的命题,不能不让人佩服。 新京报:到现在一共掏了多少钱? 孙丰云:大概六七万,没有查过。平时就是准备一个信封,有现金的时候就习惯性往里面放两张,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放到五六千元时,甄新义看病也该用上了。 新京报:听说你自己生活非常节俭? 孙丰云:还可以吧。我孩子也大了,本来准备攒钱给他买房,但现在暂时不考虑了。 跟甄新义的病相比,什么都不算大事了。 新京报:一个萍水相逢的孩子,你帮助他图什么? 孙丰云:我什么都不图,就为了他能平安活下去。一个鲜活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不能因为缺少钱就提前枯萎了。 新京报:现在对甄新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孙丰云:希望他健健康康活下去。还希望能帮助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一份工作。 本报记者吴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