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民20年造出27个机器人 称和造飞机农民不一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03: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农民20年造出27个机器人称和造飞机农民不一样

  “吴玉录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老吴研制的会拉洋车的吴老二十五边奔跑边这样介绍自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机器人,在人们的概念中,总是与科幻故事里的外星人,或是高新技术的工业应用等相联系,且每次机器人的缔造者都绝非凡夫俗子,但这种常态有时也会出现例外,一个家住北京通州漷县马务村的庄稼汉就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常态定律,机器人缔造者也破天荒地与农民身份画上等号。

  “假如教授说做机器人,可能别人会觉得很平常,但恰恰是我文盲吴老汉,别人不
得不觉得新鲜。”现年46岁的吴玉录这样告诉记者。最近他的第27个机器人诞生了,是个会抬腿边走路边扭腰的机器姑娘。老吴告诉记者,他陆续开始生产并销售自己的手工机器人。前不久,北京一个市民就花3万元买走了他最得意的会拉二胡会写字的机器人“超级吴老五”,而中科院也买走了会跳跃会翻跟头的机器人“吴老八”。

  二十年来,吴玉录用他那双干农活的粗手创造了27个机器人,“吴老大”、“吴老二”……而媒体的报道也让吴玉录有了许多特别的称呼,“机器人老爸”、“农民发明家”……

  土乡村出了个“文盲”工程师

  吴玉录告诉记者,从出名以来,现在他每天都忙碌于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接收全国各地要求购买机器人的订单,并兼职多家公司的机械工程师。目前老吴就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当道具制作人,并受聘于几家外地公司担任高级技术经理。

  吴玉录生活的马务村,位处北京东南郊,村子里平房错落、鸡犬相闻、麦田无际,生活状态与北方边远山村无异。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北京地图都难找到的地方,却出了一个被周围所有人当作另类分子的“文盲”工程师。

  村里无论老少都认识他,记者刚到村口一打听,便有村民热心地给带路。据说村里人都爱往他家跑,因为他家总有看不完的新鲜东西,聊不完的话题,用一位村姑的话说:“都爱看他捣鼓新玩意儿。”

  心灵手巧赢得貌美妻子

  见到吴玉录时,他比记者想象的更纯朴,老吴的妻子董淑艳总说他:“土里土气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土的庄稼汉,却彻底地“征服”了当年貌美的妻子的芳心。

  董淑艳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吴玉录苦苦追求自己的那段“激情岁月”。“1986年的一天,有个亲戚上门跟我父母说亲事,说是邻村有个小伙子,手挺巧的,人也老实,对我有意思。我当时就不乐意,我觉得不嫁则已,嫁就得是一白马王子。”董淑艳的家里有四个哥哥,从小就最受宠,心气一直挺高的。

  虽然董家觉得吴玉录人老实,女儿过门不会受气,但女儿反对也没办法。就这样,好长一段时间董淑艳都不愿见他。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当年的夏天,“一日,我跟很多女友一块纳纱,天气太热了,只好停下到树下乘凉。那天他正好路过,老远就听到他二八单车上满车挂着的铃铛响声,村里人都知道,他很另类,连单车装饰的都跟别人不同。”董淑艳记得,“那天他老远见到我热得身上直冒汗,就一声不吭,头也不回地走了。过了大约两天,他又来了,车后面放着一个挺奇怪的东西。当时村里也没有什么电器,都没见过他做的东西,后来他说,那个叫电动蒲扇的东西是专门为我做的。”

  当时,董淑艳身边的女友都说,吴玉录这么能干的人,可不能错过,也是那一次董淑艳开始改变对吴玉录的看法。在随后的日子里,吴玉录常为董家修电器、做点小东西。“我喜欢什么,他就给我做什么。”董淑艳说,正是这样,在家人的撮合下,他们结为了夫妻。

  可是,话音刚落,董淑艳却突然陷入了沉默,原来,结婚后,董淑艳十分不满丈夫每日玩世不恭的样子。“他像个孩子似的,大男人家里什么事都不管,每天都捣鼓那些破机器。”

  惊险经历让妻子心惊肉跳

  当原本寄托着浪漫的机器变成丈夫每日生活的全部时,董淑艳开始抱怨了。她觉得家里一切大小事都得自己扛,甚至包括种地,这种苦累是自己当初所没有想到的,而自己的丈夫却每日沉迷于“不务正业”的爱好。她感到十分气愤。但真正让她厌恶,甚至想过离婚的是后来发生的几次惊险经历。

  那是十多年前老吴刚开始着手做机器人时,却发生了爆炸。当天,一个机器人快做完了,可是需要电池,于是,老吴就到常去的废品收购站找废旧电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是全是洋文,老吴连中国字都没认全,哪里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回家一充电,爆炸了,当即就把老吴炸得血肉模糊,后来才知道那是雷管,不是电池。邻居闻讯赶紧把他送医院,并通知了当天在外的妻子。

  “那次太惨了,当时我还穿一件秋衣外加一件毛衣,炸伤后毛衣、秋衣都跟血肉粘到一块,做手术时,医生为此折腾了好半天。”记者从吴玉录的身上和手臂看到当年爆炸留下清晰的旧伤疤。

  “当时村里人告诉我,他住院了,可是到了病房,我转了几圈都没找到他。突然靠病房门口的那张床上有人喊了我一声,我这才知道,那人正是我丈夫。”看到像从战争前线下来的丈夫,董淑艳哭成了泪人。

  大大小小的事故总是伴随老吴发生,但住院那次是受伤最严重的,而另一次事故则是吴家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甚至改变了今天吴家人的生活方式。

  那是夏天麦收时节的一个晚上,老吴一家人出去了,调压器忘了关,到了夜里供电电压上去了,结果超高压引起了电器失火,家里东西全部烧光,为此他们还在邻居家借住了一个月。现在住的房子是新盖的,吴家为此还欠着亲戚的债。

  忍无可忍的妻子甚至跟老吴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每天都在心惊肉跳”。这一次“聪明”的老吴对妻子“发誓”:“我改,以后再也不捣鼓那些东西了。”看着老实巴交的老吴,妻子再一次心软了。想起多年的艰辛日子,董淑艳说:“了解我们家的人都知道,吴玉录的成功有我一大半的功劳。”

  干农活不忘琢磨机器

  老吴从小就迷机器,用老吴话说,“机器是我一辈子的兴趣”,说改只是缓兵之计。

  “他的脑子里只有机器,让他种地施肥,他却坐在田埂上发了半天呆。第二天,家里的自行车就给改装了,除了在大梁上加了一个底端带有扁铲样小犁的圆筒外,自行车的后面还连上了一个盖子,车推过去,沟也开了,种也撒了,土也盖了,车后轮还把土压实了。平时需要四个人干的活,吴玉录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忙完。”

  “让他给地里的玉米脱粒,他却跑回家,叮叮当当两个下午,就把一个自动脱粒机做成了。玉米往里面一扔,几秒钟就给剥离得干干净净,既省时又省力。”

  “他的发明,我看硬是让懒给逼出来的。”妻子说起老吴,气又不是,爱又不是。

  吴玉录:我和造飞机的农民不一样

  那么,一个“文盲”庄稼汉又是如何能有这般能耐,“捣鼓”出连工程师都惊叹的机器人呢?为此,记者试着透过与吴玉录的对话寻找真相和答案。

  记: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没文化研制出机器人几乎不可能,你觉得呢?

  吴:我想我会是个例外。当年我只上过小学,而且那时不爱学习,经常逃学,考试交白卷,算起来,现在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很多字我都不认识,更别提什么数学公式了。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应该是个“文盲”。

  记:那你是如何实现这个外人认为的奇迹?

  吴:这跟兴趣有关系,算起来我迷上机器人有三十年历史了,从小就爱琢磨东西,真正开始有造机器人的想法是二十年前,但是当时心里没琢磨透,只是停留在想法上,造出我的“吴老大”却是十年前的事。那时从电视上看到机器人的报道,于是决定自己试试。当时就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几天几夜地琢磨,连吃饭睡觉都在想机器人原理。

  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吴:从第一个全身电线,靠糊纸皮做头像的机器人到现在全金属包装的完整机器人,从十多年前只会简单挪动的第一代机器人,到现在会说话,会写字,会拉二胡,甚至会拉洋车奔跑,这个过程我的技术在不断成熟。

  记:你的水平会不会受到什么制约?

  吴:会的,现在我感觉,如果还要有大的提高必须依靠电脑芯片,我所做的都是纯机械的,主要靠电机驱动,虽然用简单机械原理实现复杂的动作并不容易,但没有太大的发展,要有大的突破还是需要现在的高新技术。

  记:有想过继续深造学习新技术吗?

  吴:是想过,不过学习文化,我等于从零起步,不知道怎么学,我连电脑都没碰过。但我觉得人各有所长,我在机械上研究了几十年,比较在行。跟现在的知识分子比理论,我当然没法比,但如果比动手能力,比创造灵感,我想我有优势,而这个恰恰是他们所欠缺的。

  记:你的这些优势有改变你的生活吗?

  吴:中科院自动化所曾邀请我到那工作,但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在农村生活,所以没答应。现在我为央视做特聘道具设计师,上到天文物理、下到人体器官,甚至古代打仗的抛石器我都可以做,只要告诉我意思,我都能琢磨出东西。还有就是全国各地的来信和电话,让我设计各种东西,目前在着手一套魔术道具,也是结合机器人原理做。

  记:你的机器人给你带来了什么荣誉?

  吴:2004年8月,在

湖南卫视举办的“发明之星”比赛中,成为全中国第一个“最聪明的农民发明之星”,并捧回10000元奖金。为此,北京通州区的领导曾多次到我家看过我,并为我办理了两项机器人的专利。

  记:相比媒体曾报道过的造飞机的农民,你有什么不同吗?

  吴:我所做的机器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都能用腿走路,都依靠大地作为支撑。这是第一点。另外,我比较幸运,造行走的机器人合法,而造飞机上天则不合法,再有就是,我的机器人相对安全得多,不成功最多机器人不能动,而不像造飞机,一次试飞失败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文/图 本报记者 柳建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