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答案”揭晓凶手是两个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09:30 青年时报

  考题:一起突发命案

  要求:四小时内破案

  前天上午9点,杭州警方首次组织大规模的“模拟杀人案现场勘验”考核,来自杭州15个区、县(市)局的135名刑侦专家集体“大考”。(详见时报昨天4版报道)

  昨天上午8点半,135名考生拿出各自半尺高的案卷材料,等考官打分。

  这起“大学生宿舍凶案”的谜底同时揭晓:这是一起盗窃引起的杀人案,凶手为两人。

  成绩也在下午公布出来:15个组都答对了!

  他们是怎么破案的?让我们跟着专家思路,对此案做个解读吧。

  案情

  回顾

  前天上午7点15分,某学院在校大学生金某向110报案:上午7点10分,到学校,打开宿舍门,发现同学李某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脖子上扣着绳子……

  >>>破案分六步

  第1步:勘查现场

  关键:取得各类物证

  现场有一间10多平米的宿舍,气窗半开。

  发现4条线索:

  1.从外往里看,死者身穿裤衩,俯卧地上。

  2.四张二层叠的床架,8张床位。

  3.地上两只丢弃的饮料瓶,一块用过的毛巾。

  4.死者脖子上绕有一段绳子。

  专家应对:用各种先进设备,仔细搜索每个角落,现场血迹、脚印、指纹和空气中的气味、法医解剖尸体做检验……

  结论:初步可以判断,是他杀。

  第2步:外围调查

  关键:发现作案动机

  对象:调查死者身份以及李某身边人。

  方法:排除法。

  得到三条线索:

  5.李某身份:1986年6月出生,嵊泗人。

  6.李某平时的为人:热情大方,重情谊。同学关系好,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平时还喜欢上网。9月4日是学校报到的日子,8月31日,他曾打电话给报案人金某,说要回学校了,并邀金某第二天一起去逛西湖……

  7.李某的确是31日上午从家里出发,曾在车上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说手机没电了,到校后再给家里打电话。可下午,李某母亲再打电话发现手机关机了。

  由此初步推断:死者平时并没有感情方面的纠葛,出事前也无异常举动,生前也无结怨的人。

  结论:排除情杀、仇杀的可能。

  

  第3步:确定作案动机

  关键:明确案件类型

  8.“李某母亲”说:死者返校时,身上背着双肩包,还带有一张信用卡和一部手机。

  但在现场,没发现信用卡和手机!

  结论:拿走信用卡和手机的人很可能就是凶手!作案动机可能是劫财!

  第4步:进一步展开调查

  关键:利用社会信息和资源,发现线索

  9.“学校保安”提供新线索:31日中午,曾有一辆出租车进出学校,下来一个人,正是死者。

  专家应对:进一步调查侧面了解到,“保安”上班喜欢打瞌睡。由此判断,他的话可能不可靠。

  再通过媒体播报,是否有司机载有类似体貌特征的乘客。媒体播报后,立刻得到反馈:出租车司机找到了!

  10.的士司机提供了一条线索:当时搭车的有3个人(证实“保安”的话不可靠),都是在学校宿舍下车的。上车点是在车站某饭店附近,似乎吃了饭。

  专家应对:走访这家饭店。

  11.又得到一条线索:据服务员反映,当时一起吃饭的,是四个男青年!

  专家判断:其他三人有重大嫌疑!

  第5步:物证比对

  关键:找到有关重要物证

  12.出现一条重要线索:四人中的王某,曾有盗窃前科。巧的是,王某也是嵊泗人!

  专家应对:控制王某。

  但王某否认自己到过学校。但他却提供了一条线索,他于31日乘坐嵊泗-杭州的长途车,在车上搭识了三个老乡,其中一个就是死者。下车后,他们一起吃了中饭,随后他买了饮料,送给他们三人一人一瓶,就离开了……

  13.再调查,王某没有作案时间,因此排除王某的嫌疑。

  专家结论:余下的两人有嫌疑!

  第6步:发现凶手

  关键:依靠科技手段,深入访问

  14.询问王某的记录上,有句话似乎不起眼,但却是所有线索的突破点!

  王某说,四人在车上曾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起,自己弟弟的名字和王某一模一样,现在萧山打工。

  专家应对:调查发现萧山当地的确有这样一个嵊泗人!且此人的确有个哥哥,在下沙打工!此人正是三名重要嫌疑人中的一个!

  结合上述14条线索,这个“哥哥”有重大嫌疑!根据现场留有的两个作案痕迹来判断,他还有一个同伙!而此人正是另一个在车上搭识的老乡!

  >>>最终,“谜底”揭晓了

  31日上午,李某在车上认识了凶手。

  31日中午,吃完中饭后,两个凶手与被害人李某一起搭乘出租车。

  两人称自己没地方住,“为人热情大方,重情谊”(与线索6相符)的李某,便邀请他们一起去自己宿舍夜宿(与线索9-15吻合)。

  夜半,两人伺机盗窃李某财物(与线索8吻合)。

  被李某发现,于是下了毒手。

  读者们,这下,你知道破案秘诀了吧:就是证据!

  ■点评

  14条线索一环扣一环

  一条没发现就会进死胡同

  “如果把这次考试当作一次跳水比赛,那这道考题难度系数就是10.0以上!”

  主考官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余伟民,对“考生”和考题进行了点评。

  “题目设了很多断头的线索,现场设有数十种物证,在技术勘查和侦查上设置了许多弯,迷惑着大家的视线,但其实各个线索间又一环扣一环,一旦一条线索没有发现,就会进死胡同……”

  虽然最终成绩总体不错,但这位主考官还是有点不满意:“我们发现几个问题:一些领导现场指挥能力不佳,依靠社会资源力量破案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单位现场勘查上,掌握物证的能力还有欠缺。”

  “现在的犯罪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地存在随意性,一些作案手段往往是我们侦查人员难以意料的,破案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些细节是侦查员容易忽视的。这次考试,也是从当前侦破工作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余伟民说。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杨丽 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