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者请补上“感恩”这一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03:4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日前,本报举行的“圆梦行动———许志扬捐资助学捐赠仪式”结束后,慈善家许志扬向记者描述了看到自己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成长时的 喜悦心情。“不过,也有少数学生从来没有给我写来过只言片语、说上几句暖心的话,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究竟怎么样了。”牵挂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些许遗憾。
在社会各界向贫困大学生纷纷伸出援手的同时,作为受助者,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回报这份关爱的呢?昨(4)日,记者对在蓉部分高校的采访后发现,在大学生中,特别是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同时,高校也应与社会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联动,加大对善款使用情况的监控力度。 接受爱心不知感恩3年前,家境贫寒的姜姓同学靠着当地民政部门推荐,有幸得到一位爱心人士资助才得以迈进大学校门。然而,在与之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资助人在他的脑海中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虽然至今仍接受着资助,他却连恩人姓甚名谁都忘得一干二净。 “大学3年了,你与资助人有联系吗?” “刚进学校时,我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小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回报资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话锋一转,小姜振振有词地辩解道:“我认为,感恩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应付诸行动,我想他也同样希望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在同学们的眼中,刚上大二的小许十分另类。靠着个人和企业资助每年各提供的4000元助学金,小许每年有8000元资金来源。大一下半学期,她就成了班上为数不多的“手机一族”之一。于是,小许便成了同学眼中衣食无虑的另类贫困大学生。 暑假留守学校,与整天早出晚归、勤工俭学的留守贫困学生相比,小许的留守生活显得格外悠闲。对于同学们的评说,她并不以为然,心安理得地依靠助学金给她带来的一切。 爱心被骗诚信缺失最近,成都一高校唐姓学生伤透了一位70多岁老人的心。这位无儿无女,靠挑担子卖茶叶维持生活的老人,10年来一直资助小唐从小学读到大学。 10年后的今天,就要大学毕业的小唐开口向大爷借9000元钱,说是要办理户口和档案托管。大爷心有疑惑,托人了解小唐的情况,这才知道,大学期间小唐一共接到社会捐款5.1万余元,然而,小唐不但花光全部捐款,还拖欠着学校第四年的6000多元学费。“从大二开始,他就整天泡在网吧里通宵达旦玩电脑游戏,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二,有6门功课不及格。”“他用上千元的手机,穿崭新的西服,哪里看得出是家庭贫困的学生。” 由于进入大学后,小唐便隐瞒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同学、老师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受资助的学生。 在此次圆梦行动中,许志扬也遭遇了类似的事。一名女同学经人介绍,要求许先生资助其到北京上大学的费用,然而,记者发现在有关其家庭经济收入的证明上,却写着其父“为一小学教师,每月收入逾千元”的字样。而另一位男同学在得到镇政府给予的1万元资助后,仍想再获得许先生的资助。 知恩图报传承爱心这一现象,已引起高校高度重视,各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在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对受助情况进行摸底、清理,让善款用在真正需要资助的人身上,让捐助人的爱心得到应有的回报和传承。 “不少大学生认为能够考入大学靠的是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更强调自身的因素,其实从希望小学到国家助学贷款,无不体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的张邦富说:“知恩图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他介绍,新学期一开学,学校将对所有新老贫困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受助情况的调查,根据其受助情况,调整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 张邦富解释说:“资助人很难有精力对受助人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和监控,而高校在这方面应能发挥更好作用,特别是对受助人的思想动态要即时的掌握,引导、教育他们不辜负资助人的一片爱心,同时,将来有能力时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省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在与记者谈到捐助贫困大学生中的问题时认为,正是因为一些贫困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甚至一些人在得到资助后不思进取、反而贪图享受,加上一些本身并不贫困的家庭千方百计要搭贫困学生的车,使得不少愿意捐助的人士产生了疑虑,或者感到寒心,或者担心所捐的钱没有真正用到贫困生身上,难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慈善事业的发展,影响了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的开展。这些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报记者尹晓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