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闻缘起]莫让故乡成他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8:51 海峡网-厦门日报

  本报启动帮助金门同胞寻亲和团聚机制的前前后后

  一条窄窄的海峡,阻断了无数手足的团圆。台湾海峡的海水,仿佛是祖国母亲的泪水;台湾海峡的涛声,好像是无数母亲的哭声。台湾宝岛,何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两岸同胞,何日来去自由。

  一则报道惊动两岸热心人

  当吉祥的烟花映红金厦夜空,共祝中秋、春节和元宵佳节,和平的鸽子开始渴望自由翱翔两岸,两岸人民开始修补被炮火划伤的心魂。厦金、泉金先后开通客轮,金门高粱开始在厦门的饭桌上飘香……在这种背景下,今年6月,离开故乡金门到惠安74年、已经94岁的郑劝老人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回金门一趟。她对本报记者说,她日夜想念故乡、思念亲人,希望本报帮助她寻找金门的亲人,一圆回家的梦。74年前,双十妙龄的郑劝,为爱情离开金门,跟随丈夫定居于惠安县净峰莲城半岛。后来,丈夫落户南洋再娶,抛下已有身孕的郑劝,一去不回。两岸隔离后,郑劝与娘家人失去联系,从此成为失根的异乡人。如今已做曾祖母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故乡金门后浦南门下桥头,寻找即将被遗忘的青春往事,寻找亲人的后代。

  于是,本报领导开始策划帮助郑劝老人回乡圆梦的活动,大篇幅的追踪报道持续了一个多月,数万字的新闻全方位地报道了郑劝老人回乡圆梦的前前后后。

  6月12日,《一别74载,九旬阿嬷盼回金门娘家》刊登在本报一版,报道了郑劝老人坎坷传奇的故事和想回家看看的心愿。在本报和厦门春晖国际旅行社、泉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惠安县公安局、惠安县净峰镇政府、泉州市金胞联谊会、厦门国泰妇科医院以及金门爱心基金会、红十字组织的帮助下,7月17日上午11时30分,郑劝老人踏上金门水头码头,踏上故乡的土地。短短的六公里金厦海域,郑劝老人却要用74年的青春来走。简单的回家看看,却因为台湾当局对临时身份证不认可,而让郑劝老人又用了35天去等待。

  一位老人开启厦金寻亲潮

  时空隔绝久远,人非景变,故乡小巷的石板路、小桥流水已经不在,连妈祖庙也变新变大,曾经樯影近千、夜深还有人声破窗而入的繁华码头,已经变成金门体育中心。对郑劝老人来说,故乡已变成他乡一样的陌生,而他乡已经成了故乡。在妈祖庙,郑劝泪流满襟,其亲兄弟的儿子跪在她面前泣不成声地叫了她一声“阿姑”,慰藉了老人七十多年的思亲情。

  郑劝老人是幸福的,她不但得到厦漳泉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乡亲的爱心帮助,而且在故乡金门也受到很高的礼遇。金门县县长扶她下楼,送她红包;金门爱心基金会和红十字组织发动乡亲送迎她,并给她捐款;台湾各大报纸和电视台记者在码头采访并大篇幅报道她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回乡和寻找亲人一事。金门日报与本报联手帮助郑劝老人回家,全程跟踪报道。金门日报的记者与本报记者联合采访,共享新闻信息。

  郑劝老人是幸运的,她在两岸同胞的关心下,圆了七十余年的回乡梦并找到亲人。但由于台湾当局的人为设卡,还有无数和郑劝老人命运相似的人,正在遭受骨肉分离数十载的痛苦熬煎。两岸亲人还不能像天空的鸟儿海里的鱼儿那样自由来往,咫尺天涯事实还存在。无法直接“三通”,导致无数人还站在海峡西岸眺望东岸、苦苦思亲。

  一石激起千重浪,本报和两岸人民帮助郑劝老人回乡圆梦一事成为两岸的美谈,引起巨大的轰动。许多饱受亲情分离、骨肉离散之苦的两岸同胞,也渴望通过本报的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回到阔别数十载的故乡。

  于是,本报领导决定,在帮助郑劝老人回家之后,立即启动帮助金门同胞寻亲和团聚的机制,以后还将启动帮助两岸台胞寻亲和团聚的机制,以造福两岸人民。

  (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