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辞职护士长感叹医生难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5:1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昨日本报关于成都市儿童医院血液科优秀护士长张德丽仍然坚持要离开自己深爱的职业的报道,引来众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其中很多读者还是感到不能完全理解——到底有什么原因,要选择非走不可?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再次走近张德丽,再次倾听她的心声。

  经过一夜的思考,张德丽也显得很疲倦了。的确没有想到,自己选择“逃离”,竟然会引来这么大的“风波”。白血病孩子和家长们的挽留实在让人感动,但思来想去,那些
促使她放弃这个职业的真正理由,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压力、恐惧、困惑……优秀护士长昨日向本报记者讲述真实感受

  当“天使”有什么好?不如离去

  两天来的感受心中压力很大

  记者:首先我想说的是,很多读者都对你长期以来用心来爱这些患重病的孩子,表示敬意。

  张德丽:谢谢。我和身边的医务人员都很感谢新闻媒体关注我们这个行业正在面临的困难。这样的报道在最近几年很少见了。真的,一般都是讲述医疗系统如何黑暗、医务人员如何坏等等内容,即使对一些医疗纠纷的报道,也往往内容一边倒,我们只能选择沉默。有时候我们都觉得很无力,极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所以我也很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并讲述你真实的心声。

  张德丽:其实说句实话,这两天的报道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今天还有人讥讽我,说我在炒作自己。但是,我愿意接受你的采访,算是借这个机会,为医务人员说几句心里话吧。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觉得,我现在这个工作,位于市中心,各方面应该都不错。但实际上,真的不夸张,假如有条件,还会有更多医务人员选择“逃离”。这个岗位压力太大了,也太辛苦了。举个例吧,前段时间成都天气酷热,患病儿童也一天天增加,大家开玩笑说最近成都各大医院病人数目都像股市“天天涨停板”!病人在增加,医务人员并不会增加,我们也是人,很多医生护士累得需要输液,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由于病人太多,整个病区每一根板凳都端给病人及家属,我们所有医务人员都是从上班站到下班,没有任何人抱怨一句。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呢?哎,想起来就难受!

  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值班时要想着逃命

  记者:是什么呢?

  张德丽:就说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吧。一个半岁的胖娃娃,很乖,上感发烧,38℃,上午才收入院。那天下午,我站在护士站里面,正在忙,突然这个小孩的爸爸冲过来:“问你!给我说清楚!我娃娃才来的时候,好好的,现在越医越恼火!你们到底在干些啥子!”我赶紧对他说:“家长,不要着急,我马上看下病历……”我话没说完,他就已经毛了:“啥子不着急!不是你的娃儿你当然不着急!”然后开始骂怪话。我赶紧低声下气地给他说:“家长,你的心情我理解,我们都是当父母的,都爱娃娃……”他马上说:“你的娃娃算什么?×××(几句脏话)我的娃娃才是珍宝!”边说他边对我挥拳头,要不是隔着护士站那个挡板,加上我也赶紧往后退,那天我肯定就被他打了!那天我真的很伤心,回家后还哭了很久,眼睛都哭肿了。我真的想不通,孩子生病家长着急,我理解,但是疾病的好转需要一个过程,上午才开始发烧,下午温度稍微增加,不说明什么,但这位家长骂那么怪的话。作为一个母亲,我的女儿,在我心中有多重要?要受这样的侮辱?好伤心哦!而且,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我们一家医院在发生,毫不夸张,这对于临床医务人员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了。

  记者:经常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吗?

  张德丽:我有一个在急诊科上班的朋友,她前几天就因为给娃娃输液时,一次穿刺不成功,家长马上挥手就是两耳光,那个家长,又高又壮的小伙子,我的朋友,瘦弱得风都能吹倒……也许你不相信,现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都有一个约定,一楼可以通往外界的窗户永远打开,并且在窗旁放一个小板凳。什么用处?方便值班的医务人员逃命。现在不是有好多行业在提设立“委屈奖”?我们都觉得单用“委屈”这个词语来描述已经不够了。

  记者:如果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回家会告诉家人吗?

  张德丽:不能说,也不愿意说。亲人听了肯定受不了,那怎么办?去打回来?

  记者:还听说过其他同行遇到的类似事情吗?

  张德丽:太多了。经常说起这个话题,医生护士哭成一片。最近听同行们都在说,有个肿瘤科的女医生,因为医治的一个肿瘤病患者去世,家属不能理解,竟然跟踪她到闹市区,趁人最多的时候,撩起她的裙子当众羞辱她,还声称她是“杀人凶手”……还有一个是川南地区一家大医院称得上德高望重的老医生,与大家见面时第一句话竟然是“很庆幸能活着见到你们”,因为之前他所在医院遭遇“医闹”,他本人连头皮都差点被扯掉!至于之前的,什么医生被砍、被伤……太多了,让人心寒,或者叫不寒而栗。

  记者:其实,我以前也报道过一些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报道的当时,公众还是谴责暴力行为。但是感觉整体舆论对医务界的评价的确不太好,收红包、吃回扣等等,印象中好像只有“非典”期间,把医务人员说得比较好?

  张德丽:是啊,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无言以对的话题。我现在都还记得,“非典”期间,我们也面临很大的压力,组建应急队,随时准备“牺牲在战场”。但是没有人说退缩,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至于说医务界是否存在问题,肯定是有的,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好有不好。何况,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临床医生护士无能为力的。必须得承认,这里面有很多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啊!

  我的同行 理想破灭了只想改行

  记者:是什么时候下决心要离开临床工作的?

  张德丽:我仔细回想过,到2005年底为止,我还没有想过要离开临床,坚信自己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也就是最近吧,医疗环境真的越来越不好,不仅仅是压力了,甚至还有恐惧、耻辱,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总之一句话,干不下去了!

  记者:今天给我们打来热线电话的读者中,有一位名叫严嘉军的读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自己1岁时患了严重肺炎,眼看就活不了,正好当时市三医院一位姓江的医生(音)到他所在的崇州市三江镇义诊,发现患儿病情危急。这位女医生立即带着家长,抱起娃娃就赶往最近一家有抢救条件的县医院,并且一路上抢救、用药。到达医院后,这位江医生还垫付医药费,才保住了他的生命。等他七八岁刚懂事后,听爸爸妈妈说起此事,他立即下定决心,长大后像江阿姨那样当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后来他果然考上了医学院校,从1992年起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和张德丽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困惑。患者不信任医生,医院对医生能力的考核又多是以经济指标为主,他常常都在想改行的事……

  张德丽:我其实和这位先生一样,非常非常热爱“白衣天使”这个职业。当初之所以一门心思要考护校,就是因为太喜欢这个职业了,希望这辈子能多多地治病救人。但现在的确困惑,包括他说的经济指标,太让我困惑了。

  是否称职 “最好的”和“最差的”令我困惑

  记者:我听说你们血液科在医院经济指标考核时排名一般都靠后?

  张德丽:不是靠后,而是倒数第一名。这也说明我作为护士长,能力还是有很多欠缺吧?至少很对不起我所在科室的护士们。

  记者:但是,我知道,在很多次医院投票评选先进之类的时候,你往往又是高票排名第一。

  张德丽:这方面,我要感谢医院各位同事对我的认可。但是,同一个人,同一个科室,同时兼最好和最差,你觉得是否有些奇怪?这也是让我倍感压力的原因之一,我并不是一个很称职的护士长。

  记者:但是我们都不这么认为,你非常优秀!

  张德丽:不是这样的,至少按照现今医疗机构对护士长的考核标准来看,我其实是不称职的。比如刚才说过的经济指标,我所带领的科室永远都是倒数第一。再比如,病床周转率,我们科室怎么也周转不起来。你知道的,那些靠社会捐款得以救助的贫困家庭白血病娃娃,有的一住就是三个月、半年。你知道,我们医院普通房间的床位费每天才10元钱,尤其对那些家在外地农村的孩子来说,比住旅馆都便宜!我总不能为了提升这项指标,强行把他们赶走吧?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让我很苦恼。这些家庭太贫困了,如果让他们一日三餐都到外面买,经济上根本就支撑不了。怎么办?按照规定,病房里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电饭煲一类有安全隐患的东西,但我只能违规了,睁一眼闭一眼……但是,心里压力有多大?谁知道?谁关心?

  记者:我以前真还不清楚,你们为这些娃娃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和痛苦。其实我一直很感谢你,还有李院长、徐医生,以及每一位参与贫困白血病儿童救助的医务人员。这么多贫困家庭白血病孩子,靠你们的辛苦付出才得以生存。我亲眼见证了你们的工作是多么伟大。所以我本人很想对你说,舍不得你离开,很希望你留下来……但是,无论你如何选择,我和这些孩子都向你表示敬意!

  张德丽:一说起这些娃娃,就觉得很心酸。我知道你和李晓辉院长、徐鸣主任,一直在异常艰辛地为这些贫困家庭患白血病的孩子们呼吁重视、募集资金。以前我们在这方面的交谈不多,实际上,我一直都想告诉你,不论将来我在哪里工作,都一定会继续参与到这个团队中,为这些孩子尽我的一份力。请相信,我永远不会放弃对孩子们的爱。

  ·962111互动·怎样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请你说说看法

  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护士长因为从业的恐惧、心理的压力、病人家属的不理解和暴力倾向、医院以经济考核为标准……导致她被迫选择离开“白衣天使”这一岗位,这一事件,读者你们怎么看?今日起,本报开通热线962111,请你发表看法。

  医生护士难当啊

  ●有个肿瘤科的女医生,因为医治的一个肿瘤病患者去世,家属不能理解,竟跟踪她到闹市区,撩起她的裙子当众羞辱她。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临床医生护士无能为力的。必须得承认,这里面有很多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啊!

  ●那些靠社会捐款得以救助的贫困家庭白血病娃娃,总不能为了提升经济指标,强行把他们赶走吧?(本报记者傅艳 张欧 实习生 甘玮曦 摄影 刘晋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