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红楼海选”选秀PK作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3:00 青年周末
“红楼海选”选秀PK作秀

连环画《红楼梦》中的宝黛形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文/本报记者 王媛 黄健 ◎摄影/本报记者 田雨峰

  -没看过《红楼梦》却认定比薛宝钗漂亮

  -十余万人竞标几十个角色

  -参选者盲目出手,不觉得自己被忽悠

  最近,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选秀活动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展开。截至9月5日中午12点,选秀网站累计访问量接近1900多万,报名人数约8万,其中报名扮演贾宝玉的人数近3成,报名扮演林黛玉的超过6千人,薛宝钗的报名者超过5千人。

  报名人群中,北京地区的报名人数已超过4万,上海、河北的报名者均超过2千人,另有十一省市的报名人数均过千。

  随着《红楼梦》选秀活动的启动,作为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地与选秀地——北京大观园,也突然变得史无前例的热闹起来。记者一连几天蹲守在大观园,一边审视着一波又一波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年轻人,一边旁听着来来往往游客的议论纷纷:“这个宝玉也太不像了吧,真接受不了!这些姑娘也就能演个丫环。”“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被选秀节目冲昏头脑了?都没读过《红楼梦》还来报名演黛玉,一点文化底蕴都没有……”“这样的海选能选出宝玉和黛玉吗?老版《红楼梦》也没过时啊……”

  尽管人们质疑多多,整个大观园,在这样一个周末,由于一场选秀,的确变得生机勃勃了许多。只是,这种生机勃勃背后隐藏的虚假繁荣却似乎始终没有被人提起。108个演员空缺,除去相当大比重的专业演员,再除去相当比重的关系户,留给真正靠海选选出来的毛遂自荐者有多少?面对畸高的淘汰率,参与者究竟在盲目地凑着什么热闹?整个海选活动,制片方无疑是受益者,而那些不远千里,出钱出力出激情的年轻人又得到了什么?举国上下为什么明知这是一场炒作,却偏向炒作行?!

  现场目击个案A

  两个孩子的妈自信因长相显小就能演薛宝钗

  苑某某是记者9月2日在大观园内遇见的自愿来园子里感受红楼氛围的海选演员,她当时还不知道大观园已经为选手们提供了绿色通道——可以半价入园,而是掏了40元全票进入大观园的。苑某某说她自己在仪式启动后两天就报名了,自己特别喜欢《红楼梦》这部名著,读过原著,而且家里很早就买了《红楼梦》86版的VCD。

  苑某某报名参选了三个角色——贾惜春、薛宝钗和平儿。她说:“我自己觉得我是个外向的女孩,但是朋友们觉得我挺内向的,她们认为我参选薛宝钗还有点可能,所以我就报薛宝钗了,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贾惜春和平儿都是比较稳重的,跟我的性格有几分相似。”

  聊着聊着,记者问起苑某某的年龄,她说她已经26岁了,而且“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两个孩子是双胞胎,到9月14日就满两周岁了,苑某某说虽然每天孩子们很吵,但她还是有很大的热情投身到“红楼梦中人”的海选中来。原因有二:“第一是我特别喜欢《红楼梦》,当我知道重拍准备海选演员后我就跟我老公说:‘我要去试试’,他特别支持我,给我买书,那天去大观园正好赶上他开会,他开完会又赶紧打车去大观园把我接回来,他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第二个原因是我长相特别显小,我在我们小区里是最年轻的妈妈,邻居们都说我看上去就像十七八岁的,既然我看上去挺小的,我就去试试。这种机遇是不可错过的。”

  苑某某说如果自己落选了,遗憾肯定是有的,这次毕竟是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对自己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剧组商业运作的陪衬品,她说:“海选这种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商业性质,确实大部分报名者都只是陪衬,毕竟通过这个活动剧组的名气很快就打出去了,他们打出的口号就是全球华人参加海选,现在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即使我是一个陪衬,我还是想去试一把,我想给自己一线希望,也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些新鲜感。”

  现场目击个案B

  我没看过《红楼梦》,但我比薛宝钗漂亮多了

  8月31日,被选为扮成薛宝钗的幸运试妆者郝某(旅游专业的学生)这样看待此次海选:“我特别喜欢表演,就是玩来了,我觉得自己能在这种选秀中出名。剧组能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心态是相当好。二十年前还没我呢,二十年后又有这么个大好机会,我能错过吗?要是再过二十年我就四十了!我觉得今天特像明星。刚才两个大妈从我身边走过,对我说‘丫头,演啥啊?’我说‘演薛宝钗。’大妈说‘好好演,以后就演出名了。’”

  记者又问她为什么不演别人,她说:“林黛玉命不好,我长得也不像她,所以我想演薛宝钗,我比宝钗漂亮多了。再说,我也有私心,要是演薛宝钗也许就红了,演晴雯什么的小角色肯定不会火。自信是一方面,但是要是对《红楼梦》狗屁都不通,什么都不懂也没戏,我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该回家补课去了,补《红楼梦》,之前我都没看过。

  “我们和已有名气的演员相比优势也不小,出了名的演员演戏太做作,角色已经定型了,演反叛角色观众会骂你,但是我们心里不需要考虑这么多,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要是我出了名,观众也会按我这个性格来定角色。”郝某最后还说,“不管花多少钱,所有的费用我都能承受,也许《红楼梦》没选上我,没准哪个导演就看上我了呢。”

  现场目击个案C

  科班出身的来凑热闹只因身在北京花不了多少钱

  8月31日,记者赶到大观园时,正好看见一位报名者穿着贾宝玉的戏装在镜子前做着一些怪异的举动,不是拿着手机打电话就是吐舌头。记者在他脸上根本看不出兴奋的神情,感觉并没有入戏,原来他是个科班出身的准演员。记者上前询问他装扮贾宝玉的感觉如何,他说:“其实我报的不是贾宝玉,而是贾宝玉的小跟班‘茗烟’,我觉得没必要去演大角色,大角色演出来还挨骂呢,演个小跟班的没准还能出彩,只要能在《红楼梦》中演个角色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

  “我们班别的同学都没有来报名,因为他们都觉得没戏,很多同学都在拍戏,也没有时间过来。我不太喜欢这种海选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浪费时间,又费钱又费力的,最后选不上还得回去,梦想就会破灭。选秀对我们这些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就更不是一个很好的出名途径,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很少关注类似海选的选秀活动,老师也从来不会说现在有什么选秀活动鼓励我们去。我们更多的还是会选择脚踏实地的去跑组找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去维持自己的生活。海选选秀只能实现部分人的梦想,机率很小,我也就是在北京,还不用花费大量的金钱才来这里,要是要从外地过来,那就犯不上了。”

  问题1

  影视海选与超女海选是否相同?

  “海选”这个词跟着“超级女声”红遍全国,如今却被移花接木到了“红楼梦中人”身上,只是,一个拥有电视平台,将选拔过程视为节目制作的一部分;一个虽然大张旗鼓,却既无观众、又无明确标准,完全是图个热闹的声势秀,超女的“海选”与选演员的“海选”是否属于同一概念,两者间是否可以划上等号,其间的区别到底在哪?

  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老师赵立新说:“通过海选选演员,其实就是一个跟风的方式,就是因为超女开始的,还有就是张纪中比较好时髦,海选韦小宝。”但其实张纪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管他多么深刻的给观众解释他想要的韦小宝,当时还开出条件说:韦小宝的条件是身高在1.5米到1.6米之间的矮个子。但是最后怎么样呢,还不是选择了黄晓明(1.8米 )。”

  像《红楼梦》这种大型的巨著到底要专业演员还是只要扮相,赵立新说:“实际上,一些一线的角色,导演基本上都有一个定论,导演心里是有数的,他不大可能把80%的希望寄托在海选身上,这是不可把握的,海选出来的人在专业性上是很欠缺的,作为导演来说他还是希望他的作品的主要演员都是经过专业性培训的,而且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喜欢的一批演员。只是他有时候又必须向市场妥协。比如老百姓说喜欢的,即使有些演员戏差了一点,我们当导演的也还是会用。”赵立新所指的这些非靠演技实力参演的演员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纯偶像派的,一种是靠关系进组的。

  至于超女,赵立新则认为那是完全面对大众的。他们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与大众的口味有直接关系。而影视作品属于个人也就是导演的艺术,就算是他要迎合观众,也会更多留有主观审美因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有着丰富选演员经验的某剧组副导演X也告诉记者:“选演员与选超女存在着很大差别。从专业的角度选演员,基本上有三种途径:第一,去各演艺院团,通过他们的演艺中心获取演员资料;第二,很多副导演自己会有一批自己熟悉的演员资料;第三,就是通过文化公司和影视公司来挑演员。”

  他还说:“选演员是以一个戏的角色为准,定向去选演员,有一个综合标准,‘选’只是过程,最重要的是最后的拍戏。超女则不同,它本身就是一档以歌唱为主的的选秀节目,选秀是它的主题也是主体,它的标准极为宽泛。”

  问题2

  海选是不是筛选演员的理想方式?

  据不完全调查,86版的《红楼梦》就曾干过类似“海选”的事,那时挑演员也是跑到全国各地一通折腾。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像现在这么张扬,除了内部人士外,很少有人知道。而相对早些时候将这种“海选”作为一种影片宣传模式正式“出台”的还是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随后这样的选秀便铺天盖地了,只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火如荼到极致。然而,海选究竟是不是一个适合筛选演员的有效方式?是不是人越多,可供选择的后备力量越雄厚?是不是从十万人里选出的演员就比从一万人里选出的演员更牛?  

  导演系教师兼导演:

  《红楼梦》靠几十号业余演员挑大梁是做梦

  北京电视台总编室的马燕告诉记者:“二十年前《红楼梦》就是海选选演员,我们现在比那会儿机会还多,我们最后选出的一定是演技和文化底蕴都兼备的演员,不管能不能演好,大家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旦海选入围,我们会对入围演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海选期间我们也会安排一些免费的讲堂,还会有相应的栏目来讲关于《红楼梦》的知识。”

  对此,赵立新却并不认同,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方式,这只存在于导演实在不能找到知根知底的演员,迫在眉睫的时候,这才不失为一个办法。对于一部大戏来说它牵扯更多的还是表演技巧和表演训练,这方面如果完全是零的话,导演会非常痛苦。”

  记者于是提醒赵立新:86版《红楼梦》里元春的扮演者以前是售货员,妙玉的扮演者是一个皮鞋厂的临时工……赵立新坚持道:“我们不能说海选中完全没有成功的人,但是他的偶然性太大了,完全是像轮盘赌博一样,你得花出大量的精力挑选,而且你还不能肯定是否能选到。那种像麻雀变凤凰的事,有是有,但是太少了,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会给自己找很多麻烦,这存在一个导演技巧、一个拍摄技巧的问题。因为电视剧不同于舞台剧,电视剧有它特殊的地方,比如说上镜、走位、看机位等,如果是同期的话,对台词的要求都是很高的,这对于一个业余者来说,难度很大。如果在拍摄过程中再去训练、调整,那就要花很大精力。一部戏里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可以,但像《红楼梦》,几十甚至上百角色都要靠这种方式来选,那简直是开玩笑。

  影评协会秘书长:

  不识字的赵丽蓉都先看连环画,何况非专业演员

  当年拍摄电影《红楼梦》的导演谢铁俪的外孙王孺童,他现在也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副秘书长,他说:海选,无疑是种炒作,但也是一种必然。

  《红楼梦》所涉及的演员数量众多,如果说真是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剧组,它的各种投资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光前期选演员这块恐怕就要花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如果从成本和制作周期考虑,假使没有这么多时间在专业演员中筛选,他只能采用一种不用走出去的选演员方式,这就是等人家送上门来——面对社会海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尽快解决演员来源的一个办法。”

  当然,王孺童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海选上来的人中有几个是通读过一遍《红楼梦》的?再说要对这部作品有一定层次的认识,就更少了。所以说只是从形象上选出来的海选者,还是相当盲目。如果不拿出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肯定不行。

  当时电影《红楼梦》是请了当时著名的红学家给演员们封闭在一个宾馆里,用了2个月的时间天天上课,当时刘姥姥的扮演者是赵丽蓉,她不识字,我外公拿了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给她看,连不识字的人都要对作品进行认识,这才行。这还都是对专业演员来说的。那些海选上来的演员还什么都不是呢,社会上的人不管是对表演还是对作品的理解上,根本都不行。”

  问题3

  影视海选到底在企图什么?谁在受益?

  既然,专业人士都知道,海选其实很难选出有效的演员,那为什么制片方还乐此不疲、兴师动众?《红楼梦》的海选据说要长达小一年,这不得不让人对其动机提出质疑?是单纯为了造声势还是在利用“悠长假期”别有所图?别的不说,大观园的门票连日来如此暴涨所呈现出的市场效益难道与制片方没有任何联系?《红楼》海选图的到底是什么?

  某资深副导演:

  《红楼梦》肯定新面孔居多,

  但背景会有水分

  对此,马燕答道:“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降低门槛,让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能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来展示自己,拿《红楼梦》作为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在参选的同时,可能还有机会被别人看中。其次,《红楼梦》是经典名著,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并没有看过《红楼梦》,我们希望通过海选演员让更多的人来重新关注《红楼梦》,从而掀起重读名著的热潮。”

  相反,另一剧组副导演X的一席话似乎更一针见血,他说:“海选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海选是作秀,是炒作;第二,是在目前的演员队伍当中找不到剧中所需要的角色,想通过海选来发现一些比较优秀的演员,但是选演员必须是选择会演戏的人,也许没学过表演的人,从外形和气质来看都十分适合剧中角色,但很有可能一试镜完全不会演戏,这样导演就会考虑是否用他。现在的电视剧都是‘快餐文化’,投资方讲究的是短平快的操作模式,因为钱不等人,钱的问题就是时间的问题。”

  “说白了,要是想在海选中选出一些从没演过戏的人出演剧中角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海选其实就是一个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宣传和造势。现在《红楼梦》造势如此之大,最后选出的主要演员肯定不会是老百姓熟知的演员,不管是从哪个渠道选出来的肯定是新面孔,只是这些新面孔的深层背景如何,如与制片方某些人是什么什么关系,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而最后这种海选的形式大家可能会认为它就是成功的,但这里面肯定是有水分的,一切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眼球罢了。”

  马燕还坚持说:“一些没有被选上的年轻人也会有别的机会。这是一个出口的问题,这么多人里面总会有没选上的,但他们会有其他的才艺,我们也会有相应的时间考虑这些有才艺但落选了的参赛选手的问题。我们北京电视台缺主持人,如果哪个选手在选秀中展现了主持的才能与天赋,我们会考虑他加入北京电视台的主持队伍。”

  但问题是,北京电视台的台聘、部聘的指标一年才有多少,又有多少有经验、有资历的人在那里排队,马燕的话能否兑现实在是个未知数。

  副导演X还告诉记者:“这样的海选负面作用肯定是有的,有些年轻人甚至会为了靠近剧中形象去做整容,把自己copy成角色需要的样子。《红楼梦》海选演员首先利用了海选这个形式,利用了很多年轻人都想一夜成名的心态、与他们的热情、对梦想的憧憬,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大观园:

  我们实实在在是非常受益

  针对《红楼梦》剧组是否与大观园联手利用海选开发相关附属影视产业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大观园相关负责人马俊潼主任。他说:“自从北京电视台要海选《红楼梦》演员后,大观园这几天的游客量上升的非常快,周末两天门票就卖了11万多,增长幅度让我们意想不到。门票收入明显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十天已经增长了四成以上,随着时间的临近,肯定还能够跃升。现在很多年轻的报名者对《红楼梦》了解不是很深,他们对《红楼梦》的了解是从大观园的景观和人物故事开始的,所以他们重返大观园,寻找当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从而找一些感觉。”

  马主任还不无否认道:“从2006年7月1日起,大观园的门票从15元调到40元。2006年1月至6月比2005年同期票价整体增长35%,2005年7月至8月票价共销售72万元,2006年7月至8月票价共销售182万元,今年比去年这两个月净增110万。”

  据马主任透露,从9月1日开始,所有报名海选的人都可以持参赛证从大观园西门的海选“绿色通道”半价进入大观园来亲身体验,大观园会免费提供戏服供参赛者拍摄留念。

  而且,大观园还和新华书店总店的配送中心联合,从2号开始,在大观园专门做一个“红楼主题”的书市,只为满足这些参选的选手了解《红楼梦》,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买最全的图书。

  “自从我们开了图书专售以来,第二天比第一天增长了一倍, 20块钱到198块的书在一天之内就都卖光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二次消费的商机,我们这些天又找了红楼梦的相关礼品,这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整个活动的增温,我们实实在在是非常受益。”马主任最后还表示,“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是要和电视台密切合作,请一些专家来出一些书,作为《红楼梦》海选的辅助教材,我们这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一种表现。”

  不过,马主任否认了大观园与电视台有任何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他说:“钱是敏感问题,我们都不会去涉及,我们是免费给他们服务。”换言之,电视台或剧组如果在大观园内拍摄相关内容的影像资料,大观园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